短评
1月30日,贵州毕节威宁县有村民在为孩子举办“剃头酒”时,遭小海镇副镇长带领镇村工作人员集体往食物内大把撒盐的方式阻止。2月1日,威宁县政府新闻办公室通报称,小海镇党委政府对此事高度重视,已对相关人员进行严肃批评教育,并要求作出深刻检讨。相关人员已于1月31日向村民致歉,并获得了谅解。
视频在网络热传,网友纷纷表示视频内容令人愤怒。村民拍摄的视频显示,一群挂着工作证的人,掏出事先准备好的食盐,大量撒在酒席的食物上,其间还有工作人员边撒盐边调笑。这样的举动哪里像是劝阻村民不要滥办酒席,反而更像是来寻仇找茬的。
办酒成风,自然不是什么好风气。近日,就有自称为威宁人的网友发布视频表示放假回家一个多月已经吃了不下20次酒席,“一楼搬到二楼,娃娃剃头发,这种酒我都吃过。剃头发那种叫长毛酒,一般是指娃娃三岁、六岁、九岁剃头发,家里给办个酒。”
遏制这样的不良风气当然很有必要。事实上,1月26日,威宁县政府就发布了《威宁人,发现滥办酒席请举报》的倡议书,提出为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婚丧办事做到“车不过十、礼不过百、日不过三”。
然而,工作要讲究方式方法,像“撒盐”这样的方法已不仅是简单粗暴,完全是肆意妄为,十分不妥。村镇工作人员在当地政府领导的带领下刻意有准备地以撒盐的方式破坏酒席,很容易令人感受到权力的任性。仔细追究的话,“撒盐”轻则程序违规,重则破坏私人财物涉嫌违法,政府工作人员以执法之名破坏法治,对当地形象的破坏、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比滥办酒席可要大多了。
在事件引发舆论关注后,当地的回应又引起了新的吐槽。一句“相关人员已于31日向村民致歉,并获得谅解”,很难不令人怀疑村民的谅解是否出于自愿。况且,大量撒盐破坏酒席,饭菜都不能吃了,造成财产损失是必然的,如果真心认错应当予以赔偿,通报却只字不提,确实诚意欠奉。
在熟人社会里,酒席上随礼很多时候是一本数目清晰的人情账。以往在其他酒席上把钱给出去的村民,就会想着也搞个酒席把钱要回来,结果酒席的名头越来越离谱,陷入了恶性循环。这样的情况要解决,当地政府部门应当想一个因地制宜的方法把这本人情账给平了,直接一刀切地喊停恐怕很难奏效,用撒盐来阻止就更是下下之策。
村镇以简单粗暴的方法推进移风易俗,结果老问题没解决,却制造了新的矛盾。以撒盐阻止滥办酒席,看起来事小,本质上都是权力任性的表现。滥办酒席风气不佳,但以“撒盐”的方式粗暴阻止,影响更坏。移风易俗需要引导人们发自内心地改变观念,非一日之功,总想着运动式的清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可能惹出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