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月31日深圳市七届人大五次会议的分组审议上,“深圳文旅”成为热词。多位代表关注该话题,并提出了多维度发展文旅的建议,“文化走出去,游客走进来”成为共识。
发展文旅产业,首先是一个“找自己”的过程——本地有哪些资源、有哪些优势;旅游旺季是以季节驱动、事件驱动、景点驱动还是假期驱动;主要受众是年轻人、老年人还是以亲子游为主的家庭……其次,是一个“比较对照”的过程。中国很大,不缺名山秀水不缺历史文脉。文旅的最终落点是消费,发展产业的另一面其实是竞争,这也就决定了谁的比较优势更大,谁就能吸引更多的游客。
以北京为例,能在文旅方面长盛不衰,就在于城市文旅资源既有文化传统的部分,又有新式现代的部分,再加上交通便利,所以北京在吸引游客上很有优势。别看现在网红城市的文旅搞得很火,但不会影响北京文旅的基本盘。
回到深圳,这座城市最显眼的标签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代表着中国现代化和对外开放的最高水平。同时,深圳是科技创新的聚集地,地理方面的优势也很明显,距离香港通勤仅需半个小时。不过,在广东省内,相比传统比较有名的旅游城市,比如广州、潮汕地区、珠海、惠州等,深圳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就显得竞争力不是很强。不过,随着近年来深圳着力打造“一脊一带二十廊”,“山海连城”也彰显出新的旅游IP潜力,以及用科技手段“活化”非遗等传统文化,也彰显了深圳文旅的特色优势。
所以,深圳发展文旅,恐怕还是要围绕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来做文章,这是深圳的核心竞争力。从城市建筑到市民生活,要体现一座城市智能化、现代化和开放包容的特点。让深圳像西安、河南那样玩历史,是以己之短搏人之长,但若要让深圳像香港那样,以国际性都市来吸引游客,则大有可能。
深圳基础设施完善,国际航线较多,很适合走以事件驱动文旅的发展路径。例如前一段时间没能成行的C罗中国行,吸引了万千的球迷来到深圳。在争取文体娱乐方面的国际资源上,深圳有能力通过办演唱会、体育赛事、马拉松等大型活动,或是与大型IP联名进行城市布展来吸引国内的中产游客和年轻人。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去年底搞的“大黄鸭”城市展览在社交媒体上刷屏。“大黄鸭”18米高,立在公园的湖面上,它是荷兰艺术家弗洛伦泰因·霍夫曼的公共艺术作品,在国际上具有很高的人气。利用这种具有国际知名度的IP在城市布展,进行城市营销,对国内来说相对比较新鲜,也很符合深圳发展文旅的方向。
回顾深圳文旅的发展历史,绕不开深圳世界之窗。它是许多90后儿时的心仪之地,因为在那个还没有大型现代化游乐场的年代,深圳世界之窗就是国内最高水平的游乐园,能够打开孩童的眼界。后来,随着中国开放的力度越来越大,迪士尼和环球度假区的建成,世界之窗的吸引力就不那么强了。
世界之窗的高光恰恰展现了当时中国人通过深圳看世界的窗口作用,而假如深圳想要复制下一个“世界之窗”,仍旧是要继续发挥窗口作用——不只是物质上的,也包括精神和生活上的。
发展文旅,要把思路打开,不要把文旅资源局限在山、水这些自然景观上。若有名山秀水,是上天的馈赠;若没有,也不宜强行拔高。只要城市中有一样东西能吸引人,那就是文旅资源,它可以是一串烧烤,也可以是一种体验。
对于深圳而言,大力发展经济,把产业优势融合进城市发展,在发展中充分展现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就是发展文旅、吸引游客的最大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