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起珠海
之 综述
建设特区,是一项“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创举,从昔日的一穷二白到今天的繁荣富庶,人均GDP跃居全国第四,珠海的巨变,并非一蹴而就,在前进中也伴随试错和曲折,以城市定位而言,曾几经变化、调整。
1984年谋划转型
与深圳在特区建立后,很长一段时间坚持将外向型经济作为城市定位不同,珠海1980年最初定位为“建成具有相当水平的工农业相结合的出口商品基地,成为吸引港澳客人的旅游区,新型边防城市”。
其时,珠海大力发展旅游业,1981年引进外资1770万美元,合作兴建珠海度假村。同年,珠海市旅游公司与霍英东、何贤的公司合作,投资716万美元建设珠海宾馆。
但在经济刚刚起步,大多数人还在为解决温饱奋斗的年代,旅游业还显得有些超前。珠海于1984年1月谋划转型,提出打造“海滨工业商贸城市,以工业为主,兼营农渔牧业、旅游业、商业,综合发展”的新方针,并制定“外引内联与自办相结合,以外引为主”的工业发展思路。珠海的外向型经济从无到有,艰难起步,到1989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8亿元,总量是1980年的10倍多。
不断调整发展路径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初,珠三角城市通过三来一补,引进传统制造业,纷纷实现经济起飞,珠海却选择了“花园式海滨工业商贸城市或高科技城市”的定位,注重环保科技,追求跨越式发展。有评论认为,这一定位让珠海错过了“三来一补”加工业发展的原始积累阶段,造成了珠海工业竞争力整体弱化。这一时期,珠海不仅被高速发展的深圳甩在身后,经济总量、工业也被东莞、佛山、中山等“后起之秀”赶超。
珠海在探索中,不断调整发展路径,2000年又确立了珠海“三基地一中心”的城市定位。但由于工业规模小,珠海现有大中小型工业企业之间的关联性差,缺少分工协作、缺少共生的利益土壤,高新产业发展一度面临较大阻滞。
2003年1月,珠海在遵循“三基地一中心”的城市定位基础上又提出“工业西进、城市西拓”战略,力图改变珠海东西发展不平衡的局面,由金湾、高栏港、斗门组成,约占珠海面积三分之二的珠海西部地区工业由此进入快车道。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截至2020年6月,金湾、高栏港、斗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已经达到约268.7亿元,超过了东部的香洲区(含横琴、高新等)。
去年GDP3435.89亿元
其后,珠海城市定位又经历了几次调整。2019年伴随《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实施,特区珠海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提出“奋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门户枢纽、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和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典范”的发展目标。
随着经济发展从传统的资源、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迎来粤港澳大湾区、港珠澳大桥通车等多个历史机遇的珠海开启“二次创业”,经济发展不断加速。截至2019年,珠海地区生产总值达3435.89亿元,同比增长6.8%,经济总量升至全省第六位,最近两年几乎每年上升一位。
40年来,珠海城市定位几经变化,折射出珠海一直在顺应时代发展大潮,选择最适合自身发展道路和产业方向的良苦用心。不同的城市定位,曾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发挥过作用,成为某一个时期引领珠海特区发展的“坐标”、“灯塔”。
关键词
城市定位
几经变化,努力探寻最合适的发展道路
1980年,珠海最初定位为“建成具有相当水平的工农业相结合的出口商品基地,成为吸引港澳客人的旅游区,新型边防城市”。
珠海于1984年1月谋划转型,提出打造“海滨工业商贸城市,以工业为主,兼营农渔牧业、旅游业、商业,综合发展”的新方针。
上世纪90年代初,珠海选择了“花园式海滨工业商贸城市或高科技城市”的定位,注重环保科技,追求跨越式发展。
2000年,又确立了珠海“三基地一中心”的城市定位。
2003年1月,珠海在遵循“三基地一中心”的城市定位基础上又提出“工业西进、城市西拓”战略。
2019年,珠海提出“奋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门户枢纽、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和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典范”的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