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鹏新区南澳妇联组织青少年开展“儿童创客梦工厂”机器人编程科普活动。 南方日报记者 朱洪波 摄
深圳一职的学生在课堂上练习。
南山区学生在科技实践中,举手示意报告作品完成。
近日,育才中学的学生在图书馆自习。
近日,各省高考分数线陆续公布,志愿填报与学子们的人生规划频频登上社交媒体热搜榜。如何填报志愿,向来是考生和家长需要面对的难题。有热搜大数据显示,“人工智能”已连续4年成为搜索热度攀升最快专业之一。
随着ChatGPT等人工智能工具强势来袭,越来越多人把目光聚焦在人工智能发展对生产、生活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巨大冲击上。有人把人工智能对当下教育的影响,称之为“把传统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逼到了墙角”。
如今,孩子考得好不好、答卷分数高不高,仍然是很多家长评价学校教育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然而,如果机器拥有“考试超能力”,那我们的孩子们怎么办?
面对人工智能工具带来的“压迫感”,教育变革势在必行。教育求变,家长、老师、学生、学校、社会各方都该补上哪些“必修课”?近期,针对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的教育变革话题,南都记者与多位教育人士进行了深入探讨。
A 家长的“必修课”
不必恐慌但要改变观念 刷题备考不适合时代发展要求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是一名学生,以后我们到底应该学什么?这两个问题,一个是大家熟悉的“钱学森之问”,另一个是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当下,一名普通小学生的提问。
面对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之变,有关孩子的教育问题,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家长,该做好哪些准备呢?
在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深圳市南山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杨珺谈到,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是无法逆转的,无论是教育人还是家长、学生,都应该接纳并有效地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劳动工具与技术的发展,主要目的都是提高生产力。面对新技术的产生,我们不用回避,更不用害怕。”
对此,深圳明德实验学校(集团)党委书记鲁江在采访中也提出,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家长不必过于恐慌,也不要乱了阵脚。家长首先要确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应该意识到“灯光加汗水”、题海战术等传统应试教育的方法,不一定能获得学业成绩的提高。“因为中高考正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了巨大变革,已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能力本位转型。”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对待人工智能这个新兴事物,家长不用慌张但也不能全然“看不见”,要以开放积极心态为孩子“计深远”。这是南都记者采访多位深圳教育人士的最大体会。
B 教师的“必修课”
摆脱“灌输式”教育方式要有跨学科教学的胜任力
不久前,一位区教育部门负责人在观摩一节教学公开课后,忧心忡忡地发出感慨,45分钟的课堂,基本是死记硬背。局长直言,类似这种课堂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很难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未来型人才。
“GhatGPT参加了很多考试,屡试不爽。”在今年举办的第八届深圳教育改革创新论坛上,深圳一所中学的校领导就分享了GhatGPT的“考试超能力”,提出面对人工智能将对教育教学造成巨大的冲击,“我们一定要做好思想准备”。
这位中学校领导还提出,人工智能在未来教育领域将会替代教师的很多工作,这是教师将面临的外部挑战。
但是对此鲁江却提醒,教育中的内核是不变的,教育仍然具有其独特优势。他解释说,“我们还是要把持教育中不变的东西,坚持教育中的人性化本质,让教育带着温度闪耀着人性的光芒。
面向未来,学生怎么学关键还是得看教师如何教。当下,我们的教师面向未来教育,还要补上一些“必修课”。
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看来,就人工智能课程来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能只进行有关知识的灌输,而是要开展综合性、实践性、项目化、跨学科主题学习。应对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挑战,应该让学生从“学会知识”转变到“学会学习”。
同样是在第八届深圳教育改革创新论坛上,一位来自深圳高校的教育学者就提出,未来教师还是需要加强“跨学科教学能力”的培养。他介绍,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11.11%的老师从未进行跨学科教学、跨学科训练。其中有250人次认为不必要进行跨学科教学。“所以总体来看,超过半数的教师没有胜任力,情况是非常严峻的。”
教师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而学生是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面对不断求变的学生,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改变,合乎情理也势在必行。
C 学生的“必修课”
做面向未来的复合型人才 独立自主、有批判性思维
在创新深圳,有关人工智能发展的讨论如火如荼。应对时代之变,聚焦到深圳教育,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应该着重强调对学生哪些能力的培养?
杨珺提出,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今天可能很难有一个“最确切”的答案,但可以确定的是,未来社会一定“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她从三个层面来解读未来人才的“能力模型”。
第一个层面,即面向未来的人才肯定是复合型人才;第二个层面,个人的能力要跟未来社会特点相关,拥有无限的创造力、想象力,保持独立自主的意识和批判性思维;第三个层面,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未来人才特别是南山学子要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意识。
“当我们面向未来时,应该着重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全球视野、类企业家精神及掌握数字技术、团队合作、跨学科综合能力等特质的培养。”杨珺说,教育者现在更重要的工作,是培养学生敢于面对不确定性的心理素质、拥有面对变化能够主动适应的能力。
D 学校的“必修课”
重新定位未来学校
教师从教学主导者向组织者改变
课堂是学校教育变革的重要场域。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当下的学校课堂教学也显露出了其滞后性。新技术出现,或许能带给学校教育求变的契机。
但变革之机来临,往往意味着旧有秩序可能会被打破。
在杨珺看来,新的变革之机,或许正是解决工业化时代沿袭至今的教育模式弊端的好时机。“或许能够帮助教育人在解决大规模、标准化教育的基础上,满足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时代变革背景下,深圳教育人、深圳学生未来该怎么办?杨珺谈到,在人们普遍具有开放性与包容性、开拓性与创新性、肯干与巧干精神的深圳,深圳教育人未来要从“三转五定”着手。
“三转”,即观念转变、应用转型、研究转向。“如,观念转变,是指教育人需要有观念的转变,传统的学习秩序、格局、模式、样态等都会发生改变。同时应该意识到,人工智能时代的学生面对新事物新知识新技术不是“零起点”状态,更不是教师不教学生就不会。”
“五定”,是指重新定位技术应用、重新定位现代教师、重新定位教育载体、重新定位课程改革、重新定位未来学校。“如,要重新定位现代教师,即现代教师从教学主导者向组织者改变,为学生提供资源、工具、帮助,组织教学;重新定位未来学校,即未来学校应该是开放、包容、扁平的,空间是可以重构的,能充分满足学生泛在学习需求……”
E
社会的“必修课”
不纳入中高考
学校学生家长恐难重视
学生成长,离不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协同配合。把人工智能作为必修课这件事,部分家长难免存有疑虑,担心要么被边缘不被重视,要么增加学生的负担,出现“人工智能应试”。因此熊丙奇提出,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部门对学校、教师、学生的评价也必须加快改革。
“如果评价方式不改革,我国基础教育应对人工智能的挑战,就可能是‘换汤不换药’。”他说,人工智能课程要摆脱应试化、功利化倾向,要破除唯分数、唯升学评价,地方政府不能给学校下达升学率指标,不片面以升学率考核学校办学与教师教育教学。
社会资源向学生免费开放
达成共识培养孩子核心素养
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之外,社会应该有何作为?在第八届深圳教育改革创新论坛上,有来自深圳基础教育领域的教育人士提出,目前社会各界的多样资源,如各金融、科技企业及一些前沿实验室能不能更多向孩子们开放?让孩子们有更多社会实践机会,培养孩子们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这位教育人士说,教育部门、学校、老师、家长及全社会应该达成共识,从关注分数、升学到更加关注如何培养孩子适应未来社会。“如果没有这个共识,我们在推进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阻力。”
推进人工智能普及教育
人工智能已走进深圳千行百业
时代变革背景下,作为中国最具科技感、未来感的城市之一,深圳提出要举全市之力,创建全球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这其中包括推进人工智能普及教育和学科建设。
在今年5月30日,深圳市教育局就举行了首场“双百”人工智能专家(即百名人工智能教授、百名人工智能博士)进校园活动。系列活动也是力争在全市掀起普及人工智能知识热潮,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热情,助力创新思维训练和拔尖人才培养,进一步推动深圳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全面深入开展。
南山区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度深圳第一,全市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工智能企业在这里建立。以南山区为例,拥有人工智能产业区域优势,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变革,南山教育已经做了哪些工作呢?杨珺谈到,南山教育早在两年前就已发文,全市率先推进人工智能普及教育,在五年级、七年级和高一年级开设普及课程;评选了三批人工智能试点校,深度开展“人工智能教育”与“教育的人工智能”相融合的探索。
目前南山教育已挂牌49所少年创新院分院学校,100个创新实验室,100多个学生科技社团。培养和评选了170位“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利用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院所等资源,建设了26个南山区中小学学生创新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博士课堂、院士大讲堂、院士进校园等活动。创新教育在南山蔚然成风。
当下,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冲击,已经不限于一城一市。其他城市在面对人工智能发展背景下的教育领域变革,有哪些经验与实践值得借鉴呢?熊丙奇提到,2023浙江数字教育大会明确,人工智能将成为中小学基础性课程和必修课程,中小学科学、数学等学科,都将大篇幅融入人工智能教学内容。而且,目前信息技术已成为浙江省一门高考学科。
人工智能发展正呈腾飞之势,技术更迭日新月异。随着深圳教育人及各界人士对“人工智能教育”与“教育的人工智能”探讨与思考更多汇聚、碰撞,相信面对如何更好培养未来人才的问题,深圳教育人会以先行示范之姿给出答案。
当前,人工智能的影响涉及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跳出教育领域看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我们发现,近年来深圳相继出台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应用。
其中,今年5月31日,深圳正式印发《深圳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应用行动方案(2023-2024年)》,同步发布首批 “城市+AI”应用场景清单,统筹设立规模1000亿元的人工智能基金群,积极打造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
如今,人工智能已落地深圳金融、制造、交通、供应链、医疗、政务等千行百业,相关企业超过2000家,分布于产业链各环节。我们也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深圳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创造出又一个“深圳质量”与“深圳速度”。
38-39版 采写:南都记者 伍曼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