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

AI赋能,四维教学模式引领智慧教育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2年12月30日        版次:TA78    作者:周正阳 黄结根 魏明萱 徐燕

  黄结根副校长美术学科与语文学科的融合课程《雨来了》。

  深圳市刘锐娟名师工作室成员 ——廖茂莲老师的“双师课堂”。

  2020年8月,深圳被教育部确定为“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两年来,深圳信息化教改实验区建设步履不停,作为全市100所实验校之一,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以下简称“附小”).近年在教育信息化迈向融合创新的变局中积极探索。

  学校探索出了一套基于AI赋能背景下,数据驱动课堂的教学实践,研究构建“学、研、融、创”四维教学模式,走出了具有“附小特色”的教育信息化路径。2022年11月5日,深圳公布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双区”深圳市智慧教育示范校培育对象名单,附小再次成为40所入选学校之一。

  一方屏幕,贯通学科,精准监测,学生一人一档,教师一课一诊。如今,附小师生的教与学方式转变已逐步构建出以数据驱动课堂的生态,师生所有的教与学行为均可被信息化,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造泛在化学习模式,进而稳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正如附小校长刘锐娟所言,未来已来,学校持续借助教育信息化撬动学校发展杠杆,改变传统的课堂教与学模式,打造智能教育发展的新样本。

  学 转变教与学的方式

  信息技术赋能下,教与学的方式方向,被重新定义和书写。过去,机械单一的“教师教、学生学”转变为了更具主动性、互动性的教学方式。更多可视化的教学互动情景得以充分呈现。

  附小四年级学生甜甜利用20根牙签搭建出了全班稳固性最强的牙签桥。周二晚,她在“传而习”应用上提交了作品。截至周五晚,她的作品在信息化平台上收到了50个点赞。大家纷纷私下向她请教搭建稳固的诀窍,数学教师也鼓励她与全班同学分享经验。

  小组讨论、上传作业、获得点赞……甜甜的经历是附小课堂信息化的缩影。在附小数学学科教学中,学生每周都会开展合作探究,一二年级为“口口相传”作业,三至六年级则为“微型项目式研究作业”。学生通过小组探究合作学习,探索问题,并通过相关应用平台提交练习,记录作业数据。平台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生成错题集,以便学生及时复习巩固。学生还会运用平台发布实践活动,在上面提交活动视频及照片,并可以相互欣赏学习。

  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附小课堂的教与学已发生显著变化,学生行为表现更具主观能动性。这是学校构建的四维教学模式中的首个维度——“学”,是指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转变,从“教师教、学生学”,转变为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分小组项目式学习。

  附小的英语课堂,也在信息化的“加持”下变得更有趣了。课前,教师通过动画、多媒体课件游戏、点名器等信息技术渠道帮助学生完成课前热身,随即通过智能平台将课件直接传送给每个学生,使教学更直观、更清晰,凸显分层教学的理念。教师通过系统讲解,保证每个学生达到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并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教学中,学生可通过希沃白板、互联教学助手或文档软件完成改编对话、情境表演等任务,在真实情境中或基于平台模拟的情境进行合作探究,口语表达也更加流利。

  研 搭建四步研训模式

  Ai系统也深度参与到评价体系中来,为教师的教研工作提供重要的反馈信息和数据信息,让教师工作有了更加精准化的指引。

  在“研”这一维度中,附小通过“智能教研”“AI磨课”“在地研习”“前中后全方位教研”四步研训模式,实现教师研究课例“教学练用评”一体化、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效分析精准化的目标。

  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是学校未来发展的有力支撑。如今,附小运用“课堂AI分析系统”对各学科教师课堂实录进行评测,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强大助力。“人工智能语音识别技术,可以对课堂语音的数据进行教学分析,从教师的语速、凝练度、情绪、想象力、口头禅、情绪饱满度、课堂的互动次数等多个方面展开智能分析,通过‘智能教研’平台进行课堂观察诊断,从‘AI磨课’再到‘在地研习’,全方位发现教师的教存在的问题。”刘锐娟表示,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仅用一节课堂实录,青年教师便能得到自己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的解析,随后,学科组会基于评测数据提出改进策略,帮助青年教师有意识地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从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作为“研”的另一大目标,对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效进行精准化分析也是辅助教师研究课例的重要组成部分。

  附小体育科组的老师运用信息技术让课堂有了新气象。体育课上,老师可以利用运动数据采集装备+综合管理平台,通过学生佩戴的传感器设备,实时采集每位学生运动过程中的心率及运动负荷情况等数据。课后,老师还可从学生的各项体能状态,研究分析学生不同时间段的运动强度与训练设计是否合理。信息技术为体育教学提供了科学依据,并能够把学生的体质数据形成电子成长档案,为教师设计合理的体育课程提供参考。

  融 三大领域贯通融合

  融技术、融平台、融学科,是附小信息化融合的“三部曲”。

  在技术融合方面,各学科教师使用“希沃白板”创设形象生动的动画情境引出学科问题,利用多媒体互动活动将思维可视化,在游戏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针对低年段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教师运用信息化平台发布“线上”活动,学生相互分享并自创比赛,这种“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提高了他们学习的自主性。

  在学科教学中,学校鼓励学生运用各种信息化平台发布学习任务,并建立小组成员线上好友群,分享交流,合作学习。例如,学生在语文课上,可通过视频、音频、图片等形式编辑诗词、学习电子书,在信息处理、资源整合的过程中,提升了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能力。

  附小的课间操也有“技术含量”。学校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利用智能化系统,综合应用音乐和信息技术重新设计了课间操。拉肩、跨步、开合跳……随着音乐中的鼓点,学生们动作整齐划一,心率与歌曲鼓点相和。随后,一曲悠扬《鹿鸣》,又让学生动静结合,舒展身体得以放松。

  创 三个模块减负增效

  “创”作为附小四维教学模式中的最后一个维度,通过开展多维评价、创设素养活动、优化作业设计三个模块,多元化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真正为实现减负增效提供保障。

  学校采用“成果+过程”的方式,通过“掌上附小”等平台及时反馈、管理教师培训的参与情况,通过登陆次数、时长、学习进度、互动、成果展示等活动情况,生成多维度过程性评价数据,让线上培训更加个性化、即时化、行动化,实现了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培训评价与管理。

  在创设素养活动方面,附小尝试以节日和素养月的为契机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各年级针对本阶段的学生特点与课程开展主题科创活动。各班也会积极创建全学科阅读交流活动,建立师生和家长共同培养孩子学科素养的机制,实现家校社联动。附小还积极联系社会资源,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名家进校园,带学生走出校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提质减负”过程中,提高作业的设计水平显得尤为关键。以深圳市教科院作业样例为指引,附小构建了“1+8N”作业设计新体系——“1”代表基础性作业,“8”代表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体育、艺术、道法和劳动8个学科,“N”代表学科拓展性作业的多样性、丰富性。其中以抄抄写写、字词过关等为主的基础性作业,基本实现了在课堂上“堂堂清”;针对拓展性作业,附小开展了以阅读为抓手的语文作业设计、以绘本阅读和创编为阵地的英语作业设计、以实践为主题的科学作业设计等,让作业不再是学生的负担。

  文:周正阳 黄结根 魏明萱 徐燕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