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优质“智慧课堂”。
建设“五育+素养”特色课程。
建设“互助+合作”培养方式。
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实验学校(光明)是一所由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光明区教育局联合举办的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建校于2020年9月。依托于市教科院的智库优势及教研力量优势,学校因校制宜地创设了“党建+教研”研修模式、“授权+赋能”工作机制、“五育+素养”特色课程、“数据+精准”教学模式、“互助+合作”培养方式,多层次研修促教师专业发展,多途径赋能促队伍能力成长,多维度课程促育人体系构建,多数据分析促教学效率提升,延展出多个办学亮点,走出了一条令人振奋的“黑马”之路。
“五大组合拳”
促进办学质量跨越式发展
作为一所“教科院”基因下的新锐学校,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实验学校(光明)自办学之初就备受期待。学校办学历史不长,却处处透露出“与前沿接轨,对标未来”的先锋特质。该校也推出“五大组合拳”,促进办学质量跨越式发展。
据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实验学校(光明)积极建设“党建+教研”研修模式。成立由37名党员教师、教学骨干组成的学习型、研究型学科中心组,积极开展各种教研活动,带动全校学科教学的互动协作,促进了教育教学理论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适合本校特色的研修模式。此外,通过开展专业化、多层次的研修活动让教师爱上教研,让学校成为“学习型社区”。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广邀专家学者开展各项教研培训活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立体培训形式,为教师提供更多学习机会和平台,帮助教师开阔视野,学习更加优秀和成熟的教育教学经验。
第二,建设“授权+赋能”工作机制。学校运用“授权、赋能”机制,落实授权赋能小群体治理,实施层级聘任机制,校长聘中层,中层聘年级主任,实现垂直管理;教学部门主任聘学科组长、备课组长。德育部门聘班主任,班主任聘科任教师,实现横向管理。实施学生成长共同体机制,在学生中大到年级、班级、社团,小到二人、四人、六人、八人等学习共同体。鼓励师生在自己力所能及的领域表达自己的判断、行使自己的决策,成为学校治理链条中的一个有效协同环节。
第三,建设“五育+素养”特色课程。打造以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为总纲,紧扣“六大核心素养,结合培养具有家国情怀、雅正气质的未来创造者的育人目标,符合校本特色的七彩“雅正”课程项目。一是红(赤)色:榜样楷模课程;二是橙色:心理健康课程;三是黄色:安全教育课程;四是绿色:自然环保课程;五是青色:劳动教育课程;六是蓝色:科技教育课程;七是紫色: 艺术教育课程。
第四,建设“数据+精准”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因材施教”解决方案,通过监测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为老师的教学环节设计提供精准数据支撑,为学生的精准学习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实现“以学定教、精准教与学”。并通过制定最佳的个性化学习路径,助力学生自主及个性化学习,减轻学业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第五,建设“互助+合作”培养方式。组织教师“抱团”成长,互帮互助,有针对性地面向各类教师制定培养策略。通过打造“教师成长共同体”的师徒结对,“明师论道”的主题研讨、“项目式工作坊”的专题团队、“教坛新秀一骨干教师一学科带头人一名师”层层递进的教师培养体系等方式,为教师提供更多学习机会和平台,帮助教师开阔视野,学习更加优秀和成熟的教育教学经验,为教师搭建不同的展示平台。
五套“组合拳”分别作用于教学、教研、管理的各个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体现了新颖的办学思路,体现了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实验学校(光明)作为新锐、先锋学校,为师生成长赋能的积极举措。
利用“教科院系”学校优势
构建教师发展成长优质体系
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实验学校(光明)充分利用作为“教科院系”学校这一先天优势,引导优质教研资源入校,积极构建教师发展成长优质体系,促进教师专业水平跨越式提升。
据介绍,学校开展多层次研修促教师专业发展。首先是每年“教科院系”专属的长达半个月的暑期教师培训。市教科院知名、资深专家学者亲自授课,覆盖全学段,从教育思想到教学实施,从党课理论到政策学习,从专家讲座到案例分享,使老师们获得专业知识、学科素养、理论解读、实践思考等方面的专业提升。二是开展每两周一次的“明师论道”系列论坛活动。论坛活动或以专题工作坊的形式,分学段为教师们提供专项教学技能培训,如小学部的项目式学习工作坊、初中部的智慧课堂工作坊。工作坊不仅是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高效载体,更重要的是做到“按需培训”,切实帮助老师们在落实课程改革过程中再突破、再创新。三是举办深圳市教育研究院、深圳市教科院光明分院的教研专家“推门听课”专项指导活动。市、区两级教科院专家会定时定期到校进行指导性听课活动,深入一线教学课堂视导磨课,对学科教学进行精准把脉,给予深入指导。老师们可以与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近距离沟通,聆听更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评价与建议。办学2年多,入校视导的市、区专家多达200人次,使青年教师的课堂质量在短时间内得到快速提升。此外,学校还通过邀请教研专家到校为老师们开展课题研究、同课异构、课标解读等多样化的教研活动。更是在每周三开展校内跨学科、跨学段的全校教研课等,化资源优势为教研优势,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跨越式发展。
以大数据促进精准教学
打造优质“智慧课堂”
学校积极打造基于大数据促进精准教学的“智慧课堂”,让信息技术高效赋能教学。教师通过对于每位学生的全过程学习数据的采集,形成相关分析报告,解决“学情难掌握”的问题,并据此优化教学设计;通过智能化学习资源推荐,解决“素材难找”的问题,从而提高备课效率;在课堂授课环节,在保持教学节奏的基础上,对于班级共性问题集中讲解,对于个性问题进行针对性辅导,即都不会的问题,集中讲解,个性问题精准把脉,针对性辅导,实现应教尽教,从而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保障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
自2022年9月项目建设以来,“一师一生一平板”覆盖七、八年级10个班级500名学生,35位教师。教师使用教学平板授课次数超过2135次,立体化互动2454次。学生通过AI自主学习,已自主掌握知识点3845个,自主答题数23145道,发现弱项数11309个,解决弱项数6987个。
不远的未来,“黑科技”还会应用到校园体育教学中,学校将打造基于物联摄像头和领先的人工智能的“智慧操场”。通过布置智能体育教育环境,实现课中课后随时教学、训练,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通过无感、智能采集识别每一个学生的运动数据,准确统计每节课的运动项目和运动时间,提供技术手段充分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的锻炼要求。摄像头采集学生运动过程数据,准确率达98%,同时根据项目特点,教师可截取关键画面,结合智能分析运动过程,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给出动作提升建议。通过在跑道起点和终点部署AI摄像头,自动监测100米、400米、800米成绩和违规动作;借助AI摄像头,无需任何穿戴设备,摄像头可识别学生仰卧起坐、引体向上、跳绳等项目的成绩和不规范动作,实现精准识别学生跳绳成绩。
基于校内日常学业数据记录与分析的“智慧作业”也是一大亮点。通过采集学生日常作业、随堂测验、联考等数据,对学生学情进行多维分析,生成学情画像,规划学习路径。教师点击“今日推荐”布置日常测练。针对学生不同学段的测练数据,从成长轨迹、知识点掌握等情况对每位学生的学情进行诊断分析,剖析历次考试水平、错因、优势和不足,合理规划学习路径,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学习情况,夯实基础、查漏补缺。系统可整理日常作业及测试中的错题,生成个性化学习手册,实现薄弱知识点及时巩固;知识点自动标注,重难点和易错点一目了然, 让学习主次分明;变式训练题拓展,举一反三,实现能力提升。
未来,学校将持续坚持以“正大光明”引领立德,以“研创致远”引领树人,构建面向未来的育人理念、育人模式,探索“授权-赋能”学校共同体治理路径,铸造彰显教科院学术实力的探索型、实验性品牌,力争将学校建设成为学有优教的新课标教研示范校、减负提质典范校、智慧教育样板校。
文:周正阳 钟玉屏
图:受访者提供
制版:杨存海 邓诗君 吴依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