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小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小电科技”)因为计费问题备受投诉,也因此在冲刺港股的节点卷入舆论的漩涡之中。
小电科技是共享充电宝行业的四大巨头之一,也是继怪兽充电后又一家冲刺上市的共享充电宝企业。一个多月前,正式开启港股IPO之路。
不过,上市也难掩其隐忧。在目前整个共享充电宝行业成本居高不下、盈利模式较为单一的背景下,小电科技如何借助资本的力量找到新的盈利点,拭目以待。
转道港股上市
2021年4月30日,小电科技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而在此前不到一个月,小电科技与浙商证券协议终止了创业板上市辅导。
业内有声音称,亏损压力是小电止步创业板的重要原因。小电科技招股书显示,公司在2018年、2019年和2020年营收分别为4.23亿元(人民币,下同)、16.36亿元、19.11亿元,增长强劲。但利润上表现不佳,过去3年分别为-0.45亿元、1.94亿元和-1.07亿元。
而港股创业板上市的要求,相对来说要宽松一些。深圳一位金融观察人士对南都记者称:“在香港上市的话,估值虽然普遍较低,但确实要容易一些。只要投资者认可,可以亏损上市。”
转道港股上市,并不罕见。此前,国内曾有不少知名科技型企业因为上市门槛而选择了不同的资本市场。
小电科技并非共享充电宝行业首家冲刺上市的企业。此前的4月1日,四大巨头之一的怪兽充电率先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但股价表现不如人意,上市首日就跌破了发行价,盘中最低报8.08美元。截至南都记者发稿时,怪兽充电最新收盘价为6.34美元,总市值缩水至15.81亿美元。
那么,在自身盈利不佳、上市后前景也不明朗的情况下,小电科技为何还坚持上市?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共享充电宝行业面临的市场压力使上市成为大势所趋。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对南都记者分析:“一是为了多一个变现渠道,不上市的公司,缺乏市场估值,或者估值无法变现,上市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二则,小电上市可以获得融资,在小电自身业务上嵌入更多场景生态。”
IPO前,小电科技第一大股东为创始人、CEO唐永波,持股26.82%,其后还有腾讯、红杉资本等投资机构。
点位覆盖率是双刃剑
实际上,从关键数据来看,作为业内巨头之一的小电科技不乏优势。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2018年至2020年小电科技的主营业务共享充电宝服务收入复合年增长率为112.5%,而同期的行业平均水平为63.3%。
公开信息也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小电科技的共享充电宝服务拥有超过71万个点位,覆盖全国1700个县市,注册用户超过2.37亿,在点位覆盖率上位居行业第一。
不过,点位覆盖率是抢占市场之利器,也是拖累利润的绊脚石。引发小电科技分销及营销开支同比增速高于营收规模的原因,正是点位覆盖率。
点位覆盖率涉及到给商户的分成费与进场费。据招股书,2020年分销及营销开支中,分成费用即与商户点位合作伙伴进行渠道收入分成的费用为7.10亿元,同比增长23.7%,约占分销及营销开支的48.3%;进场费为3.02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14%,占分销及营销开支的20.5%。
而分销及营销开支是小电科技成本及开支里占比最大的一项。成本高企则被业内普遍视为小电科技当前增收不增利的关键。
暂时性的风口?
事实上,对于整个共享充电宝行业来说,由于入场费高昂,前期投入、运营成本高企,想要实现完全的盈利并不容易。即便上市了,也不无忧虑。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新经济研究所所长曹钟雄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认为,共享充电宝行业最大的压力和挑战来自于盈利,“一方面,高增长基本结束,该进入的市场也基本进入了,增长空间几乎没有太多想象。另一方面,从大环境看,在互联网的严监管、反垄断的大背景下,行业并购的难度也很大。一个可能性很大的办法就是涨价,来实现企业的盈利。”
但是涨价之后呢?一个不可避免的风险是,消费者可能会被反向推动,自己去购买充电宝,这不利于共享充电宝行业用户习惯的培养。
业内有声音称,共享充电宝的应用场景比较小众,科技含金量也不高,需求也主要源自市场上手机电池的续航问题,一旦手机电池出现突破性进展,共享充电宝的使用场景可能会消失,所以共享充电宝已经成为一个暂时性的风口。
也有乐观的声音认为,共享充电宝的市场不会消失。盘和林说:“手机电池续航能力暂时还是不足的,即使在现有电量基础上再翻几倍,手机用户深度使用的情况下,充电依然是刚需,所以共享充电宝的市场不会消失,但市场内部博弈永远存在。”
不可否认的是,共享充电宝的风口确实在逐步消失,至少风小了。共享充电宝企业真正的出路可能在于借助资本的力量,发展多元化业务、拓宽收入渠道,进行盈利模式创新。
采写:南都见习记者 王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