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式跨学科课程整合研究共同体启动仪式。
主题式跨学科课程整合全国研讨会展示课《建桥之约》。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走进有百年历史的深圳市盐田区乐群实验小学(下称“乐群小学”),独特的理念墙、静谧的生态乐园、浸润人心的国学经典柱……无一不在诠释“生态教育,和乐人生”这一办学理念;更令人感受到该校深厚生态人文底蕴的是,校园内七棵近两百年的古树,枝繁叶茂、绿影婆娑,微风吹过上千上万的树叶齐刷刷发出声响,道出了校名“敬业乐群”之意(出自《礼记·学记》)。
依托具有天赋的绿色生态校园,立足尊重规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乐群实验小学把教育的目光拉长到了未来的15-25年,给自己提出“如何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七品’师生”的发展命题。对此,该校重构生态课程,积极开展主题式跨学科课程整合研究,改变传统的线性课程形态,打破学科、时间、师生的壁垒,聚焦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对国家课程进行深度整合,进而创造性地再造学校课程,建立可视化的学生评价体系,重构学习的新样态,培养面向未来的学生。
提出
传承生态教育基因 注入顺应未来血液
每所学校对于自己培养的学子都有一个理想的画像,乐群小学也不例外。“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成为雅气质、善学习、富创意、悦合作、勇担当、会健身、乐生活的‘七品’学生,无论在哪个时代,无论去到哪里,都能够为自己的人生舞台创造奇迹。”乐群小学校长王树宏介绍道。这“七品”素养刚好与校园的七棵古树相照应,与“自然的、和谐的、美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的字眼相扣,照应着“生态教育,和乐人生”的办学理念,这是乐群小学自创校就自带的气质。
未来已来,将至已至。站在时代的新起点,古树的年轮虽不断增加,但在朝气蓬勃的乐群校园里越发意气风发;乐群小学在传承生态教育的基因时,也为其注入了顺应未来的新鲜血液。“未来是什么样子的?”“未来教育怎么进行?”“如何培养适应未来的学生?”……这一连串的问题是新时代抛出的,也是乐群小学自我驱动发展的思考。
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讨后,乐群小学锁定了未来人才所必备的素质关键词——“沟通、合作、创新、批判”。对此,这所百年老校在原有的生态教学底蕴上,选择“进行主题式跨学科课程整合”作为路径,将各项课程整合,重新调整和设计,在品德、人文、智能、身心、审美五大领域之下建立国家学科课程、个性超市课程、主题综合课程和项目研究课程四大课程层次。
近五年,乐群小学先后开发出“自然与科学”“探·创春天”“探·研生态”“探·研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万物启蒙”“粤研粤有趣”六大主题,“乐群与我”“古树探秘”等四十二个小主题,开展了八次主题式跨学科课程整合研讨会,并且出版了成果集进行辐射推广。值得一提的是,校长王树宏主持的课题《基于协同学习的小学主题式跨学科课程整合研究》获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立项(全国共四所小学获此立项);2020年成立小学主题式跨学科课程整合研究共同体,湖北、云南、辽宁、山东、江西、贵州、广东等地共15所学校成为了第一批课题实验校。
实践
立足现实问题展开 打破学科知识壁垒
“怎样建造一座多功能的桥?”“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来设计桥?”“建桥可以使用哪些材料?”“建桥费用如何计算?”“怎样向人们介绍桥的功能?”看到这些问题,你可能以为这是哪个建筑公司要开展新的项目,但这是乐群小学六年级学生近期开展课程整合的学习内容,以“建桥之约 跨界之学”为主题。据课题相关负责老师介绍,该主题立足于现实问题,乐群实验小学和盐田实验学校是兄弟学校,只有一路之隔,但因各种原因两个学校之间来往,要绕好远的路才能到,非常麻烦。从真实情境出发,老师们与学生们共同研讨达到建立“友谊之桥”的共识后,便开展了该课题,让学习与生活相联结,促成真实的学习。
那么如何将教材知识还原到生活中、将生活现象抽象为知识进行学习?在六年级老师结合两校联系困难的现实情境,在国家学科课程的基础上,整合了各学科关于桥的知识,打破学科知识与学科类别的边界,制定了六年级“建桥之约”的各科授课内容。如语文学科开展课文《桥》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桥坚固的重要性,并且借此机会让学生学习说明书的写法;数学学科则在教科书上册第五单元《数据处理》中,提取知识点“扇形统计图”“统计图的选择”使学生学习如何利用合适的统计图去制作所需材料费用表……此外,在课程实施环节,学生们的学习场景来到了校外,在专业工程师的带领下考察建设桥的可能性。
由此可见,主题式跨学科课程整合螺旋式拔高课程主题,多维度植入主题学习内容,重构了学生学习的样态,实现不同学习方式的多重叠加,课堂不局限于教室,而延伸到操场、公园、社区等生活场景,多维度植入了学习内容,实现了课程主题的螺旋式上升;将课堂学习场景延伸到操场、公园、家庭社区等生活场合,由此也出现了多种学习方式的叠加,全方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高学生关键能力。
而学习不是主题式跨学科课程整合的终点,在学习中清楚见证成长印记才是。为此,乐群实验小学运用了5P-R档案袋评价标准,从实作、过程、产品、雷达图四个方面记录学生成长的每一步;并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建立电子档案,使得评价过程可视化。此外,为了增强学生对于成长的仪式感,乐群小学结束一张纸笔测能力的时代,让每一位毕业生走上讲台完成一次毕业论文答辩。最后仍然回归学生本身,真正实现“让每一个生命自由舒展”。
收获
师生在课程整合中共同成长 获得硕果累累赢得业内赞誉
学生作为主题式跨学科课程整合实施的对象有了长足的进步。在深圳市中小学生综合素养“阳光评价”测试中,乐群小学各项指数全市领先。近三年来,学生共有309人次获国家级奖项、412人次获省级奖项、400人次获市级奖项、621人次获区级奖项。其中,《喂鸟器》项目获2019 StarT全球峰会“中国区最佳学生项目”;乐群学子的项目式学习连续三年获全国优秀项目展评一等奖。
在艺术体育方面,乐群小学也硕果累累——校垒球队参加全国锦标赛6年获7冠;管乐团获新加坡国际管乐节铜奖,多次获深圳市校级管乐节金奖;合唱团获第二届粤港澳青少年合唱展演金奖;学生获第八届人工智能机器人编程展示活动单项第一名(广东省决赛)。这得益于乐群小学注重培养学生往“广才多艺”方向发展,在课余时间开设了多达64门的个性化选修课程,如陶艺、跆拳道、管乐等,形成“超市化课程库”,学生想学什么就选什么。
同样也在进步的还有实施的老师们。为能够更好地开展主题式跨学科课程整合,乐群小学每年开展两次教育研讨盛会,邀请专家学者进行前沿引路。中国教科院副院长马涛称赞学生“有创意,会表达,综合素养令人惊叹!”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如平称赞生态课程“是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是课程整体育人的优秀范例。”教育部长江学者、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分会副理事长范国睿称赞乐群的课程改革关注整体育人,为学校在跨学科整合道路上的勇气与坚守点赞。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方铭琳称赞乐群的课程整合“重构了学习新样态,重新定位了学科学习的意义,实现了从学科价值到育人价值的转变”。
学习相关讲座,教师们的知识得以专业化、系统化,而在研培会上不断地进行思想碰撞,课堂改革真实发生且不断精善,在推动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同时,也完成了自己的成长。目前,该校有8位获市高层次人才的教师(全国模范教师、特级教师、省优秀班主任等)、23位省市区名师。在比赛获奖方面,有2人曾获全国赛课第一名,98人次获国家级奖、364人次获省奖、360人次获市奖、592人次获区奖。今年,青年教师郭天宇获得盐田区第三届“四有杯”教师综合素养大赛(决赛)特等奖。
“主题式跨学科课程整合既是学生学习方式的一次变革又是教师成长的一次良机。”郭天宇表示,在参与整合课程实施之后,自己在语文学科的教学水平方面有明显的提高,并且对于融合其他学科来进行教学更加得心应手,更重要的是对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体验、制作方面积累了经验。
统筹、文:谢粤蕾
制版:向丽宇 邓诗君 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