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评
清明临近,每年这个时候有关殡葬的新趋势和老问题都备受关注。倡导绿色殡葬是目前社会的主流,据媒体报道,近年广东大力推行骨灰海葬、树葬、花坛葬、草坪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方式。截至目前,全省节地生态安葬率超过63%。殡葬事业示范建设工作顺利启动,3个新时代殡葬事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和29个节地生态型公益性公墓示范项目积极探索殡葬事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绿色殡葬形式多样,各地都在根据实际情况推动生态安葬。如广州大力推广“不立碑、不建坟”的新型安葬方式;汕头常态化开展海葬活动,免费接受群众报名参与;佛山自2005年起推行骨灰植树活动,至今已有约2万份骨灰在“长青林”骨灰植树基地进行树葬;河源指导各村将丧葬礼俗改革纳入村规民约,革除传统丧葬陋习,促进乡风文明;湛江倡导采用鲜花拜祭、网络祭扫、挂黄丝带等绿色低碳文明的方式祭扫祈福。
逐渐完善的绿色殡葬方式,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今天,当我们提及绿色殡葬,显然不仅是删繁就简,而是在尊重传统和仪式创新之间寻找平衡,这也是绿色殡葬逐渐被接受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拿近年越来越时尚的“线上祭扫”来说,有关部门积极推动“互联网+殡葬服务”,很多服务形成了一整套规范,于是“云祭扫”的社会认可度逐渐提升。既延续传统,又彰显了低碳文明,已经成为对绿色殡葬的一种普遍认知。
一方面是绿色殡葬逐渐兴起,另一方面则是传统殡葬乱象依旧,一些极端个案尤为引人关注。
近日,有媒体调查发现,在包括脱贫村在内的一些农村地区,动辄数万元的殡葬费,依然是一笔不小负担。之所以有如此高昂的花费,一方面是行业不规范,有的殡葬用品店所售商品基本没有标价,同种材质和样式的骨灰盒有的卖1000元,有的卖4000元。而商家赚取暴利还理直气壮,理由是“殡葬的东西不讲价”。另一方面,部分农村地区丧事大操大办、攀比要面子的风气依然存在。媒体调查发现,有的村民借钱也要办得风光,甚至为了办丧事“落下饥荒”。有的地方白事礼金也增至500元、1000元甚至更高。
殡葬价格乱象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成为舆论热点,商家套路及乱象背后的社会心理都不新鲜。而很多乱象之所以频繁发生,与监管的缺失恐怕也有一定关系。按理说,殡葬并不是一个市场很分散的行业,一定区域内,相关服务流程及服务机构都在明面上,监管部门不难掌握,似乎不必等到清明来临,舆论集中关注,监管才开始发力。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既然是自然规律,就是随时都会发生,监管也应该常态化,在日常保持必要的刚性。
至于殡葬乱象所反映的社会观念问题,很多分析也提到,归根结底还是重殓厚葬传统观念在起作用,所谓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从传统殡葬到绿色殡葬,表面上是形式的改变,深层次在于观念的转变。绿色殡葬能走多远,还有多大的扩展空间,取决于社会多数群体内心对殡葬的认知。
理解生命,拥抱低碳。当这样的观念深入人心,绿色殡葬自然就能越来越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