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评
据福建省教育厅微信公号消息,3月28日,福建省教育厅召开全省中小学安全工作视频调度会,对中小学生欺凌防治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推动。消息称,会议要求,对行政区域内所有中小学校开展一次“起底式”大排查,及时查找发生校园暴力与学生欺凌的苗头迹象或隐患点。
校园欺凌现象让人触目惊心,如何治理也早已成为热点话题。前不久,教育部还专门下发了通知,决定从3月25日起,广泛开展校园暴力和学生欺凌防治专题教育活动。
尽管所有人都对校园欺凌义愤填膺,但在治理需要从何处入手的问题上,却往往言人人殊。
这与校园欺凌的成因十分复杂有关。校园欺凌之所以发生,既有未成年人心智尚不成熟、家庭教育缺失等内部因素,也有教育管理缺位和网络暴力文化侵蚀等外部原因。另外,当下多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滞后,以及反欺凌立法不完善、对受害者保护救济缺乏相应保障措施等等,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视角不同,给出的措施也就各异。不同的论者,或希望先从立法开始,或主张强化家校协同,或力主加大惩戒力度。应该说,不同的思路都有一定的价值。但是就当下而言,对那些正在被校园欺凌伤害的孩子们来说,显然有些缓不济急。
一言以蔽之,治理校园欺凌,前提是先要让校园欺凌藏不住。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校园欺凌就是在学校或其他地方,几个孩子围着一个孩子群殴,这种事情无法避开他人耳目。而且即使是在远离人群的地方,遭遇欺凌的孩子也会在第一时间告诉家长,怎么可能藏得住?
类似认知低估了校园欺凌的隐蔽性。以往的案例说明,很多校园欺凌,老师、家长常常要到出现严重后果时才知道。
通常说来,欺凌一方假若采用了暴力恐吓的方式,就容易逼使被欺凌的孩子沉默。而深究根底,这种不应有的沉默实际缘于其安全感的缺失。简单的道理是,一个孩子如果对老师、学校、家长缺乏信任,在后者那里找不到安全感,那么即使其遭遇了校园欺凌,也往往会选择隐忍。
让所有的校园欺凌暴露出来,显然是治理的当务之急。这次福建省要求对行政区域内所有中小学校开展一次“起底式”大排查,及时查找发生校园暴力与学生欺凌的苗头迹象或隐患点,意义正在这里。
“起底式”大排查,意味着福建这次寻找校园欺凌线索将和治理消防等安全隐患一样,不留死角、一查到底。鉴于校园欺凌事件给受害学生及其家长带来的伤痛,鉴于校园欺凌现象的严重危害和恶劣影响,像排查安全隐患一样去排查校园欺凌线索,其必要性毋庸置疑,也肯定会受到公众的欢迎。
既然是“起底式大排查”,就要对可能的一些障碍做好准备。
曾经有媒体披露,调查发现,大多数学校将学生欺凌当作应激事件处理,或以息事宁人为目标,在处理轻微欺凌事件时,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甚至隐报瞒报。实际上,校方的这种心理,和安全事件发生后有瞒报冲动的地方政府负责人并无二致。
要做好“起底式大排查”,就要和上述心理作斗争,就需要在各个学校建立有效的线索报告机制,并明确惩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