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沈阳市一些学生家长告诉媒体,当地多所小学在假期布置了读书作业,要求全班参与,学生在指定地方购买图书,阅读后在统一配发或从活动地点领取的稿纸上写读后感、绘制思维导图。假期作业被“捆绑”商业消费,家长有苦说不出。
暑假期间阅读学校推荐的书目并写相应的读后感,都算是常规操作。沈阳这部分家长之所以不满,主要在两方面。
一是,这类作业往往学生不能单独完成,必须家长帮忙甚至完全靠大人“代笔”。“一年级的孩子不可能写出500多字的读后感。”有家长表示,她身边低年级孩子的读后感代写情况非常普遍,而她也坦言,这几年孩子的读后感都是她代写的。这类作业甚至衍生出相应的市场服务,在互联网某视频平台,还有商家推出约稿、代写服务。
一年级的孩子就要写500多字的读后感,这样的作业对孩子读写能力的要求实在太高。布置这类作业的后果是,孩子的学业负担最终转移到家长身上,考学生成了考家长,也助长了形式主义。
二是,这类作业总是伴随着各种指定消费,让人不得不怀疑背后是否存在利益勾连。据家长反馈,芒种杯、绿书签等暑假作业的书籍都要到指定的地方购买。书店往往要求到店、购书,活动书目无法借阅,只能购买或在现场阅读。而书店显然也是有备而来,每到假期都会制作物料、有计划地宣传上述活动,引导顾客购书。显然,无论是学校指定合作机构的做法,还是书店要求到店的规定,都让人不得不怀疑,双方的合作关系背后是不是有利益纠葛。毕竟,你看不到这种规定对于完成作业有什么帮助,倒是对书店的好处显而易见,看似是为暑假作业做准备,但人到店了,人气旺了,各种消费就水到渠成,书店的算盘打得倒是精明。而书店作为这类活动的合作方,显然不是偶然,从来都没有无缘无故的生意。
布置何种作业尚有探讨空间,家长把意见说清楚,校方倾听并完善即可,至于暑假作业各种捆绑消费,恐怕就不是一两句能说得清楚。这种现象如今有一定的普遍性,即便政策三令五申,总还是有人变着法子把手伸进家长的口袋。
围绕学生的各种捆绑消费,还有层出不穷的收费乱象,每过一段时间就会以“新闻”的方式出现,但其套路并不新鲜,问题也很陈旧。就在近日,东莞市光正实验学校发布了高一新生入学须知,提到每名学生需缴纳4000多元校服费,该收费被家长发到网上并提出质疑,随即在网上热传。
东莞市光正实验学校工作人员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校服报价属实,含春夏秋冬装、礼服装、运动装等,共30余件。这种操作也是让人疑惑,一来,一次性购买这么多校服,是否立即都用得上,如果有些以后才用,考虑到孩子处在发育期,到时穿不了怎么办?二来,校服的概念是不是有些大,学生穿的所有衣服都得由学校统一定制?这其中的规则总不能只由学校说了算。
从暑假作业到校服,再到最近备受关注的研学乱象,发生在学生身上的诸多消费,经常是疑点重重。更让人愤懑的是,每每问题曝光,很快就有家长反映自己也有类似遭遇。学生是去学校学习,而不是消费,学校不应该以捞钱为目的,学生不应该成为一些人牟利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