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再举报,举报一次打一次”,据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报道,河南周口一村民在向当地环保执法机构匿名举报当地一家工厂排污后,遭遇涉事企业人员殴打。当地官方通报称,举报者信息被周口市生态环境局扶沟综合执法大队某中队中队长李某某泄露。
泄密者原来真的是他!在此之前,村民匿名举报后曾接到该环保执法人员的电话问询,但涉事环保分局某负责人一度向村民矢口否认中队长的泄密行为。看起来,在当地权威通报确认之前,对谁是泄密者的判断,涉事执法机构似曾存有不同说法。尽管截至目前,直接行凶殴打举报人的嫌疑人已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被指泄密者亦在接受调查,但对匿名举报者信息的泄露路径,恐怕还需要更深入的追根溯源,这与严惩个案行凶者、泄密者几乎同等迫切。
举报环境污染,之所以选择通过匿名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就是出于自保考虑,但无论如何,公民在亲见污染行为(甚至亲身忍受污染后果)后,依然选择通过官方渠道进行举报,本身就是对环保执法投出的一张信任票。泄露举报者信息,环保执法者与污染企业的暗通款曲,就是在辜负受害者、公众乃至整个社会对地方环保执法的期待和信任,不仅阻断了执法机关的案件信息获取渠道,更可能摧毁后续公众对环保执法的信赖、支持和参与。
有必要查证,匿名的举报信息是如何通过举报接线系统传递到最终泄密者,并最终锁定和伤害举报者的。按照2013年3月正式实施的《环保举报热线工作管理办法》,“12369”这个全国统一的环保举报热线电话(也是此番被打村民曾匿名拨打的举报电话),执行的是“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制度,也就是说周口村民的污染举报很可能直接被转接到了河南省(甚至更低)的某个行政层级。而按照事后12369接线员向央媒记者的介绍,举报电话的相关信息即便是在通话当时也处于“被隐藏”状态,举报者本不应有信息泄露的担心,对环保执法机构与企业有关系的疑虑似乎也属于杞人忧天。然而,周口泄密事件出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被隐藏的信息不仅事后证明被泄露,而且是执法机关内部人员的泄密行为,也很难不让人怀疑地方执法部门与污染企业的关系。
前述管理办法规定了“属于下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办理的举报件”的处理流程。根据设计,承担环保举报热线工作的机构在受理举报后,就应当通过“12369”环保举报热线管理系统在3个工作日内向下级承担环保举报热线工作的机构进行“交办”。现在的问题可能是,在接受举报时处于“被隐藏”状态的举报者信息,在“交办”环节究竟又处于怎样的一种呈现状态?按理说,交办的是环境污染案件线索,既然举报者信息连接线员都无法查看,则后续的办案机关更没有道理、没有必要获取。从保护举报人的角度考虑,案件在交办后的办理进度,也完全可以通过既有的举报热线管理系统进行反馈,再由热线回拨、答复给举报人。
不难推断,被交办的匿名举报线索(或者还有举报者信息),在到达涉嫌泄密的执法者之前,可能不只经过了一个环节,其中可能涉及终端泄密者之外的其他责任人。此前矢口否认中队长泄密的执法机构负责人,是否也是举报者信息的“几传手”?再或者,在打电话核实举报信息的执法人员之外,是否还存在执法机构与污染企业的其他沟通渠道?无意中提前“暴露”的电话核实,只是泄密事件临时撞上的“背锅侠”?……种种疑点都有待“正在进一步侦办”中的案件予以清晰回答。
周口泄密事件的令人愤怒和忧虑之处,不仅在于保护举报人的措施、手段与制度可能还存在不周密的细节,还包括执法机关内部人员的泄密行为,让人怀疑地方环保执法(从机构到人员)与涉事污染企业存在利益关联。这都需要通过对周口个案的深挖严惩,来进行一查到底的责任追溯,切忌存有任何“到此为止”的幻想和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