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9月27日,全国政协重大专项工作委员宣讲团广东宣讲报告会在广州举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作“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地方政府投资”宣讲报告。刘尚希在报告中指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必须扩大内需,提高消费率,通过人力资本的积累,实现发展的转型。而地方政府的投资,应当追求公共价值,而不是项目本身。从整体上、宏观上,要对项目的公共价值进行评估。
广东省政协党组书记、主席王荣主持报告会。王荣表示,全省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要以此次报告会为契机,广泛凝心聚力、积极建言献策,为广东更大力度推进改革开放,全力参与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贡献智慧力量。
宣讲报告
必须扩大内需提高消费率
刘尚希指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国内转型升级发展的迫切需要。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增长的规模上。
“经济体量跟国家的竞争力是不能简单划等号的。”刘尚希表示,我国消费占GDP的比重偏低。从这个角度来看,现在迫切需要转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的发展格局。
“从我们过去的发展来看,以外循环为主体的‘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格局,推动了经济增长,在经济规模上发展很快。但是,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是不充分和不足的,尤其是人的发展不足。”刘尚希说。
他指出,消费率从短期来看反映内需,消费率低意味着内需不足。从长期来看消费率反映的是人力资源的积累,消费率偏低则反映人力资本积累的速度偏低。“这就反映了我国的发展更多地体现在数量上、规模上,而在质量上、结构上尤其是人的发展上是不足的。”
因此,刘尚希提出,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必须扩大内需,提高消费率,通过人力资本的积累,实现发展的转型。“而人力资本的积累,就是创新。人的素质提高了,人的能力增强了,那么创新就有了基础。”
刘尚希还指出,要转向以内循环为主,不是简单采取政策扩大消费就能够扩大内需的,还面临着一系列的体制机制调整和政策调整,以及人们行为方式的根本性改变。
“对企业来说,经营方式也要改变,战略上也都需要调整。”刘尚希举例:原来出口,现在转内销,如果没有自己的品牌,这就会遇到极大的困难。“从这一点来看,我们要扩大内需,实际上不仅仅涉及到宏观的体制问题,还有微观的问题,这需要时间、精力和成本来解决。”刘尚希表示,“从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的历程来看,要转向内循环为主,把国内庞大的潜在的市场变成现实的市场,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四维度平衡政府投资公共价值
刘尚希还指出,我国的政府投资长期以项目为中心,资金跟着项目走。“但项目怎么走?项目应当跟着价值走,不仅仅是经济价值,而是公共价值。”刘尚希提出,地方政府的投资,应当追求公共价值,而不是项目本身。从整体上、宏观上,要对项目的公共价值进行评估。
如何从宏观和整体上来考虑这些项目的公共价值?刘尚希认为包括了四个维度:
一是经济价值,从宏观上来看,政府投资的作用应该更加体现在政策方面。二是社会价值,促进起点公平、机会公平,真正有利于户籍人口的城镇化。三是生态价值,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四是空间价值,土地用途,人口、产业的空间布局等。“四个维度的价值,综合起来构成了公共价值。地方政府的投资,应当追求公共价值,而不是项目本身。”刘尚希说。
现场互动
忍受转型镇痛才会迎来新格局
委员:构建推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中短期内可能面临哪些方面的挑战?
刘尚希:短期之内,会带给我们不少的压力。首先是社会体制改革如何加快。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城乡关系。城乡关系不仅仅是放开户籍的问题,而且是如何让城乡之间社会的基本权利实现平等,这毫无疑问也会给财政带来很大的压力。例如,要解决好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问题,就涉及到谁来掏这个成本的问题,会给地方财政带来压力。进一步追问的话,涉及到中央和地方财政体制怎么改革的问题。
另外,我们的一些企业、一些产业可能会不太适应。转向是艰难的,建立自己的品牌,需要时间和研发投入,对企业来说是一种压力。这种情况下,宏观经济的增速可能会有所下降。这些新的压力,都是我们要去忍受的。忍受转型中的镇痛,才会迎来新的发展格局。
粤智造优势可为内循环提供强劲动力
委员:广东是外贸大省。您认为广东在新发展格局当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刘尚希:广东一直都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刚刚说到我国形成了“大进大出两头在外”外向型经济,广东体现得更加充分。现在转向内循环,并不是说外循环和外向型的发展不要了。我们现在是更高水平的发展,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手段,什么是目的。这个问题搞清楚了,我们的外循环就会促进内循环,外循环就可以为内循环服务。
如果手段和目的的关系一旦被颠倒,就忽视了内循环,就会被眼前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幻觉迷惑,就会导致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够强。所以,最重要的不是缩小广东的外贸,而是让广东的外贸增强自身发展的能力。
采写:南都记者 吴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