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患共赏落日,人间齐享烟火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03月07日        版次:GA02    作者:南都社论

一轮落日,一张病床,一个病人和一位医生,昏黄余晖的映射下,时间仿佛在彼时停止。这是3月5日傍晚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发生的一幕,援鄂医疗队医生刘凯正护送一位刚做完CT的87岁患者回病房。路上,刘凯问老先生要不要看一眼落日,老人点头答应后,两人在夕阳中停留。

这番场景正好被身后的志愿者用镜头记录下来。从定格的画面来看,老先生躺在病床上,用右手指着落日的方向,刘凯则在防护服的包裹下,左手抓住病床把手,同样用右手指向远处。这张由年近九旬的老先生和20多岁的刘凯共同组成、极具电影感的照片随后在网络上指尖相传,勾起了人们心中的无限感慨,媒体也用“山川日月,暮光银河,有爱相伴,人间值得”来形容这一景象。

与最初人们为医护人员逆行而刷屏所引发感动不同,上一次刷的是大爱,这一次刷的是生活。持续近两个月的疫情让人喘不过气来,习惯的生活被强制停止,出门逛街、聚餐电影似乎已经成了旧事。在一个连路人咳嗽都会心头一紧的特殊时期,虽然生活仍在继续,但“烟火气”已经消散了。去市场买菜只是为了买菜,核心思想在于“多”和“快”,而不愿再与旁人发生更多社会性交流。生活由此成为了目的性极强,由某一点向另一点的机械运动。

然而,“烟火气”对生活是重要的,虽然它说不清道不明,但的确让生活有了味道。它是透过生活的衣食住行所传递出来的一种感觉——看见商场人头攒动会感觉热闹、看见雪夜恋人相互依偎会觉得温暖、看见樱花盛开会驻足欣赏……日常生活的幸福感就来自于这点滴的“烟火气”。

当前形势,落日余晖下的老先生和刘凯无疑是“烟火气”的代表,在全民紧绷的快节奏防疫环境中,他们“竟然”还有闲情雅致停下来看夕阳。这种个体行为与社会环境形成的反差反而使人们找回了记忆中“烟火气”,一张没有详细说明情境的照片变成了每个人的故事,人们借助这个开放的文本寄托情感,讲述自己关于人生关于疫情的思考。

有人说起人生,感叹“有人问你粥可温,有人陪你立黄昏……幸福不过如此”;有人充满希望,坚信“阴霾终会散去,期待着一起去拥抱人间烟火”;有人无言表达,只是眼角“微微泛酸,心里很暖”;有人致敬医者,赋诗“黄昏此时近,夕阳洒路明。杏林催春暖,妙手配仁心”……

若从这张落日余晖的图片回溯,就会发现人们实在太需要一点“烟火气”了。几乎在同一时间,方舱医院医生给大喊无聊的10岁男孩布置作业的新闻同样为人们津津乐道。这些新闻的高热度不仅在于其自带的幽默、反转等戏剧元素,更在于新闻的元素实在太“生活”了。“布置作业”多么像小时候和父母相处时的场景:妈妈要出去上班,提醒孩子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准偷偷看电视,回来的时候要检查。这番剧情勾起的是记忆,也是生活中的“烟火气”。

其实,正是因为需要“烟火气”,才会有这张图片的诞生。事后在媒体对刘凯的采访中,刘凯介绍,自己提议看夕阳是因为“好久没有见过阳光了”,而老先生在看夕阳时“神态非常放松,眼神也变得有力了”,回到病房后“老先生很高兴”。因此,“落日余晖图”的诞生首先在于医患都有需求,同时这种需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当它被放到网上后实际上为疫情发生以来压抑的公共情绪提供了出口,照片刷屏的背后,是人们对生活的共同热爱和对回归正常生活的渴望。记住此刻的情绪,待疫情散去,给生活一个大大的拥抱。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