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补助向一线倾斜,个案如何产生制度辐射?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03月07日        版次:GA02    作者:南都社论

日前,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会议强调,要进一步落实好关心关爱医务人员各项措施,临时工作补助、一次性慰问补助、卫生防疫津贴等要及时发放,向与患者直接接触的接诊、筛查、检测、转运、治疗等一线医务人员特别是救治重症患者的医务人员倾斜,不得按行政级别确定发放标准。

同日,陕西安康通报该市中心医院“院领导抗疫补助高于援鄂一线人员”问题的调查结果,涉事医院多名负责人被免职,并给予政务记过处分。

从基层战“疫”前沿的突发个案,到中央层级的正式表态、政策纠偏,可以在一夜间完成,包括涉事地方的第一时间道歉、回应和处理,客观来说也称得上及时、迅速。官方对社交平台声音的及时捕捉和回应,应当说也算是此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的某种气象。社交媒体时代的官方与民间互动,借助技术赋能而效率陡增,但必须看到,这并非技术迭代所必然带来的结果,权力在运行过程中的谦卑需要自觉,更需要反复不断进行权利倒逼和公共养成。

安康医院爆出的补助发放风波,并非个案,这也是中央会议借此提出和纠正津贴补助发放乱象的原因所在。补助津贴发放“向与患者直接接触的接诊、筛查、检测、转运、治疗等一线医务人员特别是救治重症患者的医务人员倾斜,不得按行政级别确定发放标准”,不难看到,此番中央会议点出的问题,即是症结所在。

据南都的还原和调查,安康中心医院在制定补贴发放标准时,存在“按照天数计算总额,与是否进病房无关”的情况,用普通的工时计算作为评价战“疫”期间工作难度和强度的标准,“与患者直接接触”这个衡量和判断是否一线医护的标准,在具体的津贴发放中被模糊化处理,使得“每天救治确诊病人的该科一线医护与较少进入病房的专家、领导”补助标准相同。

抗疫津贴的发放标准出了问题,虽然表面看并不完全是按照行政级别来划定津贴发放等级,但因为行政级别实实在在作用于标准的制定主体,使得决策结果不可避免地出现“向行政级别倾斜”的问题,让“一碗水端平”成为难题。只有让负责切蛋糕的人,最后一个拿到蛋糕,才能尽可能地确保每个人都得到最起码的公平,这是分配正义最基本的制度逻辑。

这场突如其来的战“疫”,让各界对医护人员的价值都有了更深入的体会,善待和关心医护人员正在迅速成为社会共识。就在日前,中央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通知,就提高疫情防治人员薪酬待遇、在职称评聘方面给予倾斜、给予一线医务人员生活保障、加强医务人员个人防护以及心理调适疏导多方面提出了十条措施。

明确的国家态度,需要不折不扣不走样地执行落实。抗疫津贴的发放向一线医护倾斜,是既定的中央政策之一,但具体的津贴发放标准制定、执行过程,既要保证符合公平、公正原则,又要做到全过程透明,包括规则制定主体的科学甄别,不让规则制定者“既是裁判者,又做运动员”。不仅是津贴发放,包括各地陆续出台的诸多优待医护措施,以及适用期可能拉长的中考加分政策,同时也要警惕某些规则制定者,在战“疫”结束后以模糊的身份、暧昧的标准,趁乱“下山摘桃子”,与真正的一线医护人员争福利、抢待遇。

安康抗疫津贴个案,涉事官员被问责只是起点,必须让个案生发出更深远的制度影响,才不会辜负因此被动员的各界热忱。一场战“疫”,正在考验越来越多的常态化社会治理,就像疫情来袭时考验和验证整个社会的抵抗力一样。包括基层民主管理的细枝末节,包括治理现代化的每一个局部转型,都可能在战“疫”的每一个角落,被检验、被校准。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