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深圳学校:

全场域创建家文化办学体系 阶梯式助推家校社协同育人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2年12月30日        版次:TA21    作者:宋锐 周正阳

  如何构建家校社合作育人的良性生态?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深圳学校(下简称“东师附深”)自建校以来,一直在寻找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联合、协同合作的育人模式。经持续实践,已初步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应该是教育的“孤岛”,而应该是相互连接的“岛链”。如何将“孤岛”连接成一体化的“岛链”呢?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深圳学校执行校长宋锐表示,目前学校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充分发挥学校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中的主导作用,构建全场域的家文化,增加家庭以及社会对学校教育的亲密度和认同感,阶梯式助推家校社协同育人。

    在班级层面深度落实“家文化”形成互助、友爱、团结的班级氛围

  东师附深倡导并践行的“家文化”,首先要从班级层面得到落实。班级是推进家文化建设的基本单元。互助、友爱、团结的班级氛围,让师生们获得了“家”一般的温馨体验。

  第一步,布置班级成为家。据了解,高一入学后,班主任就会发动学生和家长为班级环境布置建言献策。首先由学生拿出美化方案,由家长和老师选择优秀作品写推荐词,再由全体同学投票确定最终方案。学生的想法与家长的期待再加上学校的理念,在班级形成之初便融合在一起。“家文化的环境润泽,在不知不觉中就将家校连接到一起,开始了同呼吸、共命运的三年。”

  第二步,制定班规成家规。班级建设的重要一环是制定班规。学校各班班规由班委会牵头制定,全体同学、教师协商讨论后确定初稿,之后提交全体家长审议,根据家长意见修订后才最终确立。这样制定出的班规,倾注了师生家长的共同情感,学生更愿意遵守,家长也更愿意配合。

  第三步,绘制家谱传家风。高一阶段,班级“家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是制家谱、传家风。学生积极向长辈了解家族历史,参与家族祭祖等活动,随后根据自己搜集到的资料绘制家谱,在班会中分享家风传统。这样的活动既给家长提供了亲子深入交流的机会,又增进了学生对家族传统、家庭命运乃至国家发展的理解,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赢得了师生家长的广泛认可。

  此外,还有许多细节体现了优良的“家风”在班级传扬。譬如,学长领航帮后辈——初中和高中的学习生活差异巨大,很多刚上高中的孩子不能很快适应,“学长帮帮团”应运而生。高年级学长针对性地予以学弟学妹帮助和指导,能帮助高一新生尽快摆脱迷茫,融入全新的高中生活。学校还面向家长不定期举行开放日活动,包括走进课堂、一同备课(家长观摩各学科老师的集体备课)、集体批改(阅览学生的作业)、共同评价(客观全面地评价孩子)、共进午餐等活动,让家长全方位了解学校。对于问题比较集中的学生,教师会主动和家长约时间进行面对面的家访,了解学生成长环境和家长教育理念,协商确定改进方案,让教育更温暖、更有针对性。通过以上这些班级活动,有效加深了家长、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真正让班级变成了学生健康成长的家园。

  家庭是小家,班级是中家,校园是大家——这多个“家”的默契齐心,绘成了同心圆,让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更加和睦融洽,“家”的温馨将贯穿整个高中三年,给予学子们一段难以忘怀的高中学业生涯。

    充分利用传统文化、家长会、校园节日 促进家校社形成育人合力

  重视“家风”建设,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品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宝贵的育人资源。为了充分挖掘其育人潜能,促进家校社协作,学校会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开展适切的传统文化教育,从传统文化中深刻理解如何传承优良家风。

  如,在高一年级会组织学生和家长一起研读《朱子家训》,制定《附中诸子家训》;在高二年级组织师生和家长一起研读《大学》并利用家长会、班级群、班会等渠道分享彼此感悟,借此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助力学生成长。

  为了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家教理念,引导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开展教育,学校设立了家长学校,定期开讲。家长学校的主讲者既有学校老师,也有特邀教育专家,讲授内容主要根据学生的成长需求确定,致力于精准地解决家长的普遍性问题,为学生一生奠基。例如,高一刚开学家长学校会讲授“如何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高中生活”;高三下学期会带领家长学习“高考志愿填报的技巧”。

  学校还根据中学生生涯发展的内容层级,逐步打造了“学业-职业-理想”三级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学业规划课程包括“学长来了”(大学宣讲)、“学子讲堂”(学法交流)、“朋伴引领”(学习互助)等活动;职业规划课程包括“了解自己”“走进目标专业”“走进真实职场”等活动;理想规划课程包括“走近职场精英”“遇见更好的自己”等活动。其中职业规划课程和理想规划课程,如学工、学农、学法、学商等生涯探索和人物访谈活动,都需要家校社三方“协同”,才能切实落地,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为学生搭建多种形式展示的平台,创建充满自信的校园是学校的追求。为此,学校打造了一系列校园节日活动,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积累知识、强健体魄、提升道德素养。此外,遇到母亲节、劳动节、青年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契机,学校也会联合家长、社会组织相应主题的活动,如在母亲节让学生给父母洗脚,在劳动节组织学生进社区做志愿服务等,既能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又能促进家校社形成育人合力。

  学校充分利用“家长会”平台,开展育人理念教育。学校将班级家长会办成了全体教师和家长共同参加的学生成长沙龙,也说成绩、谈不足,重点是利用这难得的机会传递科学的育人理念、共同探讨学生未来的教育策略,取得良好效果。

  学校还定期举办“校长有约”活动。这是学校的一个品牌活动。校长定期和学生进行面对面座谈,帮助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激发其成长动机,培养其家国情怀,增强学生对家庭、学校和国家的认同,有丰富的教育意义。

  继承东北师大附中的优良传统,东师附中深圳学校秉持“改变,哪怕微乎其微”的原则,在校内外自发组织开展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以强化学生的责任担当,厚植家国情怀。

    育人资源从校内延伸至校外 引入社会教育资源推动家文化全场域建设

  为打造“家庭、社会、学校”合作育人的生态能量场,形成良性循环,学校还积极引进校外资源,让社会教育与校园教育形成有机互补,鼓励学子们“朝校外看看”,开拓视野,提升认识,拥抱更大的世界。

  “学校的育人资源不仅在校内,还要创造性地发掘、引进各类优质社会教育资源。学生求学的过程中,学校教育始终和家庭及社会教育相互交织。年龄越小的学段和家庭教育关联度越高,年龄越大的学段和社会教育的关联度越高。”宋锐表示,在高中,学校和家庭以及社会教育的关联度趋近于平衡,学校重视家校协同的同时,还要尽可能加强校社协作,带领学生走进社会、认识世界。因此,学校推出了“足行天下”课程,以主题、任务、小组合作、个人探究等方式,培养学子认识世界、全面发展的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树立成长榜样,学校会邀请院士进校园做科普,充分点燃学生的科研热情。为使学生有更多机会获得各个领域的前沿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学术素养,学校还开设了博雅学堂课程。课程内容根据学生调研进行了系统规划,除了本校教师进行讲授,还会经常聘请知名高校的学者来做学术前沿报告。博雅学堂是大学和中学人才培养衔接的有效课程模式,给学生搭建了很好的学术成长平台。

  “全场域建设家文化办学体系,阶梯式助推家校社协同育人”不是一句宣传口号,不是特立独行的文化标榜,而是从形式走向内涵、从外在走向本源、从局部走向整体、从单打走向协同,切实落实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谁来培养人新探索。未来,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深圳学校将继续在“家文化”的理念驱动下,携手家庭、社会为下一代创造健康良好的成长生态系统,真正实现为学生一生奠基,对民族未来负责。

  文:宋锐 周正阳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