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市罗湖未来学校:

构建独具特色的“习场”新样态 实现新时代下的因材施教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2年12月30日        版次:TA47    作者:谢粤蕾

  “一种没有客观边界、没有统一形态,没有完全统一的教材、没有统一的课程,不再统一进度、统一考试,随时泛在学习、游戏化学习、项目制学习,课程自己定制,班级自由安排的‘未来学习中心’正在以多种形态的端倪,出现于我们身边”,著名教育家朱永新在《未来这样学校:重新定义教育》中描述“未来”。

  这样的“未来学习中心”,在深圳呈现得愈发具象,深圳市罗湖未来学校是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非常受瞩目的一所。作为深圳市最早筹办、全国首个以理念为设计概念而建成的未来学校,罗湖未来学校从筹建阶段伊始就备受瞩目,自2017年开始筹建、2020年借址过渡办学,到2021年正式开学,四年率先探索形成了一条“先有理念、后有设计、再有建筑、最后办学”四步走的建校路径。

  在“未来教育”还处于概念模糊的阶段,学校实体诞生前,“灵魂”已先行。2008年,罗湖区教育局二级调研员刘荣青提出本土原创的教育理念——“习本”,并于2012年开启区域系统改革实验,与“未来教育”逐步接轨,罗湖未来学校应运而生,并同时成立罗湖未来教育研究院,走在“未来教育”实践领跑之列。

  正式开学一年多来,罗湖未来学校依托未来教育研究院专家团队的指导,立足环境、课程、管理、评价等方面,构建起独具特色的“习场”新样态。“罗湖未来学校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为核心,在探索智能化时代如何更好实现因材施教,实现人的个性发展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中国教育泰斗、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这样评价。

    具有独特灵魂的未来“习场” 校园边界无限拓展 学习随时随地发生

  罗湖未来学校顺应山势、依山而建,独特的退台设计造就大量空中花园,校园与山体由走廊相连,校园与自然没有明显的界限,学习也不再局限于教室,学习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是一个“习场”,学生甚至可以到山上上课。“习场”是师生赋能场,师生通过“动手动脑”“知行合一”,发生“习”,促进“习”,从而实现迁移转化的赋能场域。

  校园的边界在无限拓展,随之变化的是学习方式——教室左右两边围着的落地玻璃门可自由开合,每一间教室都有自己的“空中走廊”,在这里学生们可以观察花草树木、可以种植作物、可以组队探讨问题。教室还衔接了大量公共空间,低年级学生可以在宽阔的地板空间里,随意用喜欢的方式开启学习,设有分散的图书角帮助他们培养专注阅读的习惯;高年级学生则拥有可移动家具,适应各类教育课程开展,图书空间相对集中且藏书量更大,讨论空间也更多,培养团队协作的能力。

  除了透明教室,还有声场、水场、岩场、林场等独特的学习场所,让学生在温暖、开放、自由、阳光的环境中,展露自我、彰显个性、快乐成长;各类习场提供大量灵活百变的学习工具,充分满足学生独习、互习、共习等需求。罗湖未来学校的每一位孩子都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角落,沉浸于自己的学习世界中,让学习随时随地发生。

  透明、可变、可实践,这样的校园特征在学校筹建时已开始显露。罗湖未来学校校园建筑是中日团队梦幻联动而成的作品,校园设计师日比野拓是日本著名儿童教育建筑设计大师,在构思前对该校理念进行了深度了解,在构思阶段就让该校有自己独特的灵魂和气质——“习本”理念。

    具有真实感的“未来课堂”创新课程体系多样化 育人实现全面而个性

  与环境的多变、无边、灵活相一致,罗湖未来学校打造多样、可选的课程体系。围绕育人方向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聚焦未来人才关键能力培养,该校探索建立课程图谱,打造了“学科性课程+活动性课程+探究性课程+综合性课程”的创新体系。

  在动手又动脑的课堂上,老师会基于新标用“习本”理念整合课本内容,组织开发学生“习”的活动材料“习案”,促进学生体验和实践迁移转化;在跨学科融合活动中,包括小升初衔接活动、小学一年级入学整合课程、项目式学习创新等,老师采取将知识嵌入真实场景或学科探索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提升其问题解决能力。

  全面而个性育人,是罗湖未来学校的育人核心目标。那就不得不提“自主学习+导师活动+特色社团”的课后服务形式,该校贯彻“报名者皆参与,有志者展舞台”的方针,提供“舞蹈团”“黑白画”“文博社”“科学视野”等多元社团,举办体艺节、心理健康月等主题活动,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域育人,还被评选为“2022年深圳市罗湖区课后服务特色学校”。此外,“教室即书房”、“校园即图书馆”、“图书漂流”、“特色阅读课程”等让学生处处可阅读、时时可阅读;“微型博物馆”,以“校史馆+学生成长馆”的结构,记录展示未来学校与未来师生共同发展的足迹。

  值得特别关注的是,罗湖未来学校更看重学生习得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出“食育、寝育、净育”。课室、走廊、公共区域等场地的打扫清洁都由师生自己动手完成,保洁人员对学生无法打扫的地方进行清洁之外,同时兼有卫生工作指导人员身份,指导学生按标准做好清洁、垃圾分类。午餐期间,渗透感恩粮食、食品安全、用餐礼仪教育,“空盘不浪费”是所有人的行为准则。而在寝室,睡眠质量则会被放在第一位。

    具有复合身份的“未来教师”个个都能做导师 现代化特质凸显

  未来学校的教师有多“未来”?罗湖未来学校组建了一支专业背景多样的高素质、高标准、高水平师资队伍,集聚了全国各地有丰富经验的优秀教师,走上教学一线的教师中有7位博士(其中1位博士后),队伍中更不乏热爱教育事业、对未来教育充满探究精神的跨学科、复合型年轻教师。

  与教师队伍高素质相匹配,罗湖未来学校建构“尊重、平等、信任”的去中心化、扁平柔性的治理体系,组织架构为“一校一院、两中心、五团队”。其中“一校一院”是指罗湖未来学校和罗湖未来教育研究院,实现研教互动,探索协同创新的未来教育机制,所有未来学校的教师原则上都是未来教育研究院的研究人员,促进研发与一线应用“零距离”;“两中心”即综合服务中心和教与学服务中心,以服务为驱动;“五团队”则是实施团队负责制,没有严格的年级和班级,两个年级组成一个大团队,下设若干主题团队,进行个性化习场教学和育人活动,每个团队既独立又协同,各具特色,形成一个自主生态系统。

  为提升教师专业水平,该校除了通过“开放课堂”观课、“青苗工程”师徒结对、集体备课、专题教研等方式,还借力于罗湖未来教育研究院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学习科学实验室的合作研究项目,鼓励教师接受“学习科学”与未来教育研究相关专业指导,致力于打造一支符合新时代发展的现代化教师队伍。

  在罗湖未来学校,老师不只是知识传授者,他们还是情绪管理者、和谐关系构建者、领导者,并具备成长性思维。在高素质、高标准、高水平的师资力量下,罗湖未来学校实行全员导师制,学生个个有导师、教师人人是导师。教师长期跟踪记录为每一位学生的成长留下痕迹,通过分析数据帮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形成专属数据“画像”,通过归因分析、个性方案设计,采用立体、可见的评价体系,最终实现因材施教。

  视未来教育长远发展为己任,罗湖未来学校、罗湖未来教育研究院还与国内知名高校打造未来教育研究与合作平台,探索推进“名校+”科研项目,现同时挂牌“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人文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实验学校”、国家重大项目样本校、“科技部人工智能教育实验校”、“广东省家庭教育研究会家校社共育专委会副会长单位”,并承担着北师大、华为、联想等多机构成立的联合实验室项目,崭露名校锋芒。

  文/谢粤蕾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