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学者共话“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2年05月29日        版次:GA09    作者:黄茜

  南都讯 记者黄茜 日前,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举办“文明互鉴: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2022”暨《新编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史》新书推介国际学术研讨会。众多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围绕文明的交流与互鉴展开热烈讨论。

  国际儒学联合会宣传出版委员会副主任、人民美术出版社原社长汪家明、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副主任夏娟出席大会并致辞,北外党委常委、副校长赵刚代表学校,对与会专家学者莅临参会表示感谢。赵刚指出,开展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工作,是北外“十四五”期间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服务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急需,北外去年成立了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积极与国际儒联、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等相关部门紧密合作,充分利用北外多语种的语言优势,深化中外人文交流,积极推动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构建连接中外语言文化的桥梁和纽带,实现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鉴。未来北外将继续与相关部门携手,共同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贡献力量。

  汪家明表示,国际儒联和北外有着长期良好合作基础,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国际交流、学术平台等方面开展深入共建,推进世界汉学家研修基地建设,构建以汉学家为主体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文化传播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国际儒联将继续与北外展开战略合作,为促进中青年汉学家的成长,推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作出应有贡献。

  主旨报告环节,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首席专家张西平教授、外方首席专家安乐哲先生分别发表专题演讲。

  安乐哲指出,21世纪头20年,世界地缘政治秩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正在加速,这需要重新制定世界地缘政治秩序。事实证明,拥有主权与平等的民族国家、每个国家都想获胜的现代国家体系,远远不足以解决我们这个时代复杂的人类困境。在儒家哲学中,家、国、天下的同构性,产生了另一种政治观念,在这种观念中,治理深深植根于家庭制度中的个人修养。从儒家哲学的持续叙述中提出了一个论点,即家庭情感可能在我们寻求新的世界地缘政治秩序的过程中,成为一种普遍的最低限度的道德观。

  “四百年的中西文化关系经历了三个大阶段:蜜月期——文化相互的仰慕;不平等时期——西方文化统治世界,中国追随西方文化;平等对话时期——多元文化的共存共生,中国文化真正显示出世界性的文化意义。”张西平教授在主旨演讲中这样总结道。他认为,文化交流与对话的前提是对对方的承认和尊重,丧失了这个前提就根本不存在对话。在这个意义上,中西双方应回到明清间的初识阶段,重新梳理四百年来的中西关系史,回到平等对话的起点上来。

  《新编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史》是研究院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学术成果。全书共六卷,480余万字,是全球首部大型全面论述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历史进程的专著。作者武斌教授是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长青教授。他采取长时段大历史的叙述方式,以现代的全球化、世界化的学术眼光,把中华文化置于世界文化的总体格局之中,全面论述了从文化的发生期开始一直到20世纪,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历史全过程;论述了中华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段、向海外不同地域传播的载体、形式、内容、过程,以及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地位和影响;论述了中华文化向海外传播、走向世界、融入世界文化体系的规律和条件,阐发了走向世界的过程对于中华文化自身发展的意义。

  “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史的写作,对于我的个人来说,也是学术品格和精神境界提升的过程。在我多年的阅读和写作过程中,常常为波澜壮阔的文化传播史。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而感到一阵阵激动和自豪。”武斌教授说。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