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刷新教育理念,学生健康第一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1年09月05日        版次:GA02    作者:南都社论

  近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意见提出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把全面提升学生健康素养纳入高质量教育体系,深化学校健康教育改革,夯实学校卫生条件保障,构建高质量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2016年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建立健全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提高健康教育服务能力,从小抓起,普及健康科学知识”,同时,“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可见,健康教育是推进健康中国的理念根基,而只有确保了学生群体的健康状况、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健康观念,才有助于夯实健康社会的现实根基,践行与推广健康生活方式。

  此次五部门联合印发的意见是对纲要的细化落实。意见将规划纲要“健康优先”的原则移植到了教育中,以“健康第一”作为基本原则的最优先项——教育学生树牢“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这是一种健康理念的转变,要让学生明白,关注自身健康本质上不是家长的事,是自己的事。某种程度上,学生不吃早餐、总是熬夜、不爱运动是健康教育的缺失。以往这一部分是由家庭所承担的,但家长的劝导往往是出自经验或强制,而学生自我感觉身体状况良好,没有不适症状,自然也没有塑造和保持健康生活习惯的动力。

  健康知识的缺乏,必然影响健康教育的效果。让学生重视自己的健康,对自己负责,为此,意见就加强和改进健康教育工作明确了几项工作原则:将健康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相结合,融入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全过程;引导树立正确健康观,以防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促进为中心转变。

  “健康第一”既包括体质健康,又涵盖心理健康。近些年的一些案例早已表明,评价健康有必要从身心两个维度进行,要有强健的体魄,也要有健康的心理。就前者而言,根据教育部的调研,政策措施牵引带动了学生体质与健康,比如,随着中考体育考试分值提高,中学生尤其是初三学生体育活动时间显著增加,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初三学生为29.2%,高于高一学生的22.6%。这当然是一个好的信号,但在数据之外,也要考虑到应试指挥棒的功利作用,通过考试刺激锻炼很有效,但健康是一生的事情,不是为了应付一次考试,短期刺激搭配长效习惯的养成才能真正使健康教育更可持续、更可循环。

  意见要求,要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生命教育、亲情教育等。与体质健康相比,心理健康有着截然不同的工作方法,提升体质或许可以通过规定体育课时间和数量来进行,但关注学生心理要下的功夫或许更多。一方面,心理活动与外界环境息息相关,另一方面,心理是动态变化的,心理问题的诱因可能是长期导致、可能是短期引发。所以心理教育的活更细,做好知识输入,教会学生情绪疏导技巧是一方面,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校园心理师资保障是一方面,家校及时的沟通介入是另一方面。因此,搞好心理教育要把握孩子成长规律,构筑多方工作的网络。

  加强改进健康教育,不管是为了健康,还是为了教育,都需要久久为功。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