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娱乐圈造假,也是“唯流量论”结下的恶果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1年09月05日        版次:GA02    作者:韩浩月

  街谈

  一名名叫“孩子王”的说唱歌手,近日被网友曝出捐款造假,其7月21日晒出为河南雨灾捐款1.8万元的截图为P图,实际捐款金额为100元。这一事例,被认为只是娱乐圈造假的一个缩影,有媒体盘点了近年来娱乐圈造假的种种行为,令人瞠目结舌。

  翟天临学术不端、学历掺假,仝卓高考舞弊,蔡徐坤一条宣传新歌的微博转发量过亿,郑爽签阴阳合同,小沈阳等明星带货虚假繁荣,钟汉良、杨颖扣图演出……这一条条曾引发舆论震动的造假行为,在不断刷新公众对娱乐圈的认知下线,严重损害了行业声誉,也对包括青少年在内的诸多受众造成了不良影响。

  娱乐圈成为造假圈的代名词,会让其他众多热爱行业、尊重规则的演员明星,感到十分受伤,毕竟被曝光出来的造假者、失德者在整个圈子中所占的比例并不高。但有一点无法回避:之所以那些认真演戏、严肃创作的人被连累,是因为娱乐圈缺乏自净能力,到最后,只能依赖行政力量出手监管。

  娱乐圈想要自净,想要驱逐“害群之马”,在识别方面,是不存在困难的,因为哪怕造假手法再五花八门,只要抓住一个关键词“流量”,就能顺藤摸瓜,寻找到幕后造假者。和电视时代一直都有的“收视率是万恶之源”一样,网络时代“流量是万恶之源”,被曝光出来的造假行为,十有八九是冲着流量去的。虚假的流量返哺着弄虚作假的明星,最后把造假的泡沫越吹越大,成为了“皇帝的新衣”,旁观的网友都看得一清二楚,更何况从业者当中,从来不缺乏火眼金睛。

  识别归识别,但想要与整个流量产业对抗,却是艰难的——因为造假的并不仅仅是娱乐圈。宽泛地说,娱乐机构、经纪公司,同样追求“流量为王”的平台与渠道,以及各种社会力量当中与娱乐圈有勾连的那部分,都程度不同地参与了造假。粉丝热衷于花钱打投,超预算购买明星专辑,他们明知道造假而乐此不疲,不能简单地归罪于娱乐公司的洗脑手段。粉丝参与造假本身更多属于社会问题,他们通过造假,获得了在现实当中所没法达到的满足感与权力感,散发出一股裹挟着“威慑与胁迫”的力量,使得不少人对娱乐圈造假敢怒不敢言。

  流量产业链也好,娱乐圈产业链也好,有着细密的衔接与联系。只要身在娱乐圈,就不可能与整个产业链脱节,即便与造假明星没有直接的联系,从业者也与造假者背后的公司、机构、平台等,有间接的联系。造假者裹挟着粉丝力量的加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无往不胜,只要丑事不曝光,造假者就能长时间地在圈内拥有诸多霸道的权力。

  事实表明,娱乐圈造假有着貌似强大的外在保护壳,但这层壳一旦被敲破,会立即变得脆弱无比——当娱乐圈造假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下运行的时候,它具有一种“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合理性,而一旦被曝光并且被发现造假手段触及公共秩序与公众利益的时候,便会遭遇强有力的打击。公众可以不那么在意造假明星在饭圈内“割韭菜”,但对造假者把手伸到高考、文凭获得、偷税漏税等方面,却非常敏感。由此,民间舆论与官方声音,很容易在此时达成一致,形成夹击,导致造假者形象瞬间坍塌,甚至从此绝迹于行业。

  造假明星被惩罚,不等于流量造假产业在娱乐圈的真正退场,受明面与潜在双重利益的影响,流量运作可能会变得更为隐蔽。只要“唯流量论”还有市场,造假就不会消失,因为流量与造假是“天生一对”,是互联网的黑暗法则。想要造假乱象在娱乐圈消失,根子问题还得在“流量至上主义”中寻找。  韩浩月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