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服“唯分数”的倾向,要找到立足长远的育人价值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09月25日        版次:GA02    作者:南都社论

9月24日,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要强化评价导向作用。建立健全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学校办学质量评价体系,强化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不得以中高考成绩或升学率片面评价学校、校长和教师,坚决克服“唯升学”“唯分数”的倾向。

相信很多人,特别是一线的老师和家长,看到这条意见后的心情是矛盾的。一方面,克服“唯升学”“唯分数”当然好,这有助于帮助老师和家长减轻压力,把精力更多地放到“教育”上;但另一方面,心里可能也会嘀咕,这事儿究竟能不能真的办成,“坚决克服”是一句口号,还是具体的行动?就算真的有所行动,又如何确保不会发生类似于“减负让各方负担越来越重”的问题?

实事求是地说,“唯升学”“唯分数”的倾向与“一考定终身”的传统观念一脉相承,这也是全国教育大会所提到的“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指挥棒在,升学和分数就一直在。不过,“一考定终身”毕竟是上一个时代高等教育稀有化的产物,当国家在2019年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后,就有必要自上而下地推动不唯某个指标,建立一个新教育周期的多元的评价标准和育人理念。换句话说,在现有情况下,克服“唯升学”“唯分数”并不是不要升学和分数,这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关键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能否在升学和分数之外探索出其他相对重要的、整个社会所认可的价值和标准。

举一个例子,在电视剧《三十而已》中,一家顶级双语幼儿园的某个孩子在活动中突发癫痫,吓到了在场的其他孩子。其中的一位孩子家长便偷偷拉了一个没有老师和患病孩子家长的小群,商量集合家长的声音让患病孩子退学,避免下次发病时给其他孩子留下心理阴影。女主角与这位家长持有不同意见,认为这是歧视,相当于剥夺了另一个孩子受教育的资格。此事最后由园方出面协调,园方站在了反歧视的立场上,支持这位身患癫痫的孩子继续上学,并对其他家长做思想工作。

虽然是幼儿园的案例,也经过了影视化的加工,但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在分数和成绩之外,的确存在育人过程中很重要且不可忽视的一些价值,这些价值也应该成为新周期评价学校教育的重要指标。只不过,要将这些价值具体到操作上却很有难度,分数和升学是可量化、短期可见的指标,而培育一个三观正确、有责任担当的孩子却是主观甚至是不可见的,这些品质会在一些时刻展现,让社会变得更好,却很难体现在评价的那张纸上。

不过,能因为这些价值较难被指标化就放弃探索,搁置一旁吗?恐怕不能,社会并不只有数理计算的规律,也有人情冷暖、社会道德的感受,感受是可以传递的。因此,如果非要以“期末考试”的形式对学校或教师的育人成绩进行考核,效果或许并不一定好,但把时间拉长,着眼于对学生行为的观察和感受也许更为合适。当然,这可能只是建立多元评价标准中可能被全社会接受的一项标准,其他的标准还可能包括体育、特长、性格等等方面。

现有的文件和精神都已经释放出强烈的必须改革的信号,无论是否愿意,都应该立足长远,把育人问题作为新教育周期重要的议题进行讨论并加以探索。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