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向“新”启示录之金融活水
深圳以全国万分之二的面积撬动近3.5万亿元GDP,“科技高产田”是怎么“种”出来的?金融成为解锁“创新之城”的关键密码。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科技金融是“五篇大文章”的核心和关键,是金融实现高质量发展、达成金融强国目标的需要,是深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如何浇灌实体经济,让科技和金融双向奔赴,赋能深圳高质量发展,激活湾区经济向“新”力,正是深圳这座“创新之都”、“金融重镇”的时代之问。
“土特产”蝶变进化,“20+8”政策迭代升级
一杯咖啡就能满电出发、无人机空中送外卖……渐成深圳的城市新风景。面对复杂经济周期,深圳释放新质生产力,走出“高位攀登”的向上曲线。
今年3月中旬,深圳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低空经济“进群”,人工智能“单列”,这意味着深圳“20+8”产业集群政策迎来“2.0版”。《实施方案》更新了2025年目标,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过1.6万亿元;打造形成4个万亿级、4个5000亿级集群;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5万家。
从盛产“妃子笑”到量产“企业家”,深圳“土特产”蝶变进化的背后,折射了什么样的城市动能?
据记者观察,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科技创新的广度深度速度持续攀升,我国经济正在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2023年,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近1.5万亿,增长8.8%。截至去年,深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近2.5万家,商事主体数量和创新密度位列全国城市第一。最新数据显示,深圳1月至2月新登记“20+8”产业集群企业1万多户,同比增速32%。2023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1880.5亿元、增长11.8%,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5.81%。
“小巨人”也开始成为深圳“土特产”。南都湾财社记者获悉,截至目前,深圳已累计培育75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居全国城市第二。
如果从更宏观视角看深圳,这座城市以全国1.25%的人口数量,0.02%的区域面积,撬动近3.5万亿元GDP,综合排名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三。深圳高新区以全市约8%的土地面积创造全市约30%的GDP,是名副其实的“科技高产田”。
有“多个90%的创新密码”值得留意: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以上的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资金、职务发明专利、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企业。
“深圳经济体量大但取得比较快的经济增长,说明深圳经济有活力,经济韧性强。”解锁城市密码,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区域发展规划研究所所长刘祥认为,深圳科技创新成为产业发展的支撑,使产业发展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成为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典范,培育了好的市场,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也是深圳重视产业,重视实体经济的结果。
滋养这一片初具规模的科创森林,深圳还要继续营建生态气候。
做好五篇大文章,金融向“质”而行
金融业正是经济运行的源头活水。金融活水向“新”求“质”,如何精准滴灌实体经济,驱动“新质生产力”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成为新时代语境之下的“深圳答卷”。
那么,“金融重镇”如何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科技金融方面,记者获悉,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牵头,联合产业、金融、财政等部门,在南山、宝安、前海等区域启动“共建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示范工程”,推动打造“信贷融资更充分、直接融资更多元、风险分担更到位、跨境融资更便利、配套服务更优化”的科技金融新生态。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深圳市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40.7%。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发债,拓宽融资渠道。
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深圳已发布环境信息披露报告的金融机构超120家,披露主体实现机构类型全覆盖,披露数量在全国城市中位居前列。发挥碳减排支持工具撬动作用,推动金融机构聚焦新型储能、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主动对接企业融资需求,持续优化金融服务。
在普惠金融方面,深圳助力中小微企业融资量增面扩价降。依托地方征信平台推进“小微通”融资服务模式,合力打造一站式”数字化普惠金融服务体系。目前,已有23家银行在“小微通”上架51款产品,40家银行围绕“小微通”建立工作机制,42家银行组建近3000人的小微金融服务顾问团队,持续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水平。一季度,深圳市新发放普惠小微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同比下降0.33个百分点,处于历史低位。
如何在“年轻之城”谋划“养老金融”大文章?记者获悉,深圳金融监管部门持续推动金融适老化服务提质升级,联合市民政局推动银行开展适老化工作,为老年人制发颐年卡,深圳户籍老人覆盖率超九成。
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赋能数字经济发展。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深圳地方征信平台推出48款征信产品,服务企业44万余家,促成企业获得融资4038亿元。人行深圳分行也持续深化数字人民币试点应用,促进与各场景的创新融合发展。
数字背后,彰显底气。今年来,深圳金融业保持稳健增长态势,金融业关键指标稳居国内“第一方阵”。
提升含“深”度含“金”量,探索科技金融“新范式”
深圳市地方金融管理局局长时卫干此前表示,“科技金融”是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中提出的“五篇大文章”之首。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核心引擎,正是创新企业优选的集聚地。
深圳市决咨委专职常务副主任、深圳智库联盟理事长高振怀日前指出,科技金融是金融业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是未来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领域,它已经构成全球主要城市竞争的新赛道。当前,亚太地区尚未有一个综合实力突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金融中心,深圳打造科技金融标杆城市恰逢其时。
南都湾财社记者了解到,《深圳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深圳将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引擎。科技金融,正是打造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的一股绵绵不绝的驱动力。
多份文件,探照新思路。去年10月,《深圳市关于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出台,围绕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推动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等五方面,进一步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体系,加大对科技型企业支持力度。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圳监管局联合深圳市科创局、深圳市地方金融局等印发《关于做好深圳科技金融大文章的实施意见》,从构建专营机构体系、完善产品服务供给、优化科技金融生态等方面提出18条举措,推动银行业保险业为科技型企业量身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助力深圳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写好“科技金融”,深圳有何新范式?首先,科技金融助力重点产业向“高”向“新”。据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方面介绍,深圳正探索金融服务模式创新,培育新产业,发力科技金融催生新动能,支持重点产业向“高”向“新”,助力新质生产力加快涌现,全力提升科技金融含“深”度含“金”量。
另一个探索则是用新思维丰富金融产品,让企业生产力“看得见摸得着”。当前,金融支持科创企业正走向“深水区”后,以国有银行为主力的金融机构提高站位,从“金融服务”向生态服务创新,向新模式、新技术、新机制、新评价体系破局。
有何具体破冰之举?在“知产变资产”方面,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圳监管局方面介绍,该局助力深圳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区建设,联合多部门搭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绿色通道,2023年知识产权质押登记金额及笔数居广东省首位,质押贷款余额同比“倍增”,点“砖”成金。
按照官方部署,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深圳正在着力打造“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金融中心”。信号灯明确,蓝图也早已绘就。如何激活科创企业生命力,只待躬身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