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市光明区

科学产业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光明“上新”,科学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4年03月29日        版次:TK41    作者:王睦广

  科学与产业深度融合,光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图为光明生命科学园。

  全国多地争相竞逐智能传感器这一新质生产力赛道。在光明科学城,智能传感器迅速成长为百亿级产业集群,平方公里级的明湖智谷智能传感新型产业社区加快崛起,成为光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鲜活样本。

  光明区厚植产业优势,发展壮大“8+5”产业集群,向新质生产力要高质量发展新动能。而依托科学城极具优势的“科研密度”“创新浓度”,光明以科学与产业深度融合催生新质生产力,更让光明的未来充满无限可能。

  厚植产业优势

  向新质生产力要发展新动能

  作为各类智能产品的核心零部件,智能传感器被视作决定未来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能级的关键核心和先导基础,这一热门赛道被深圳列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光明区积极抢占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先机,将智能传感器作为光明“8+5”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智能传感器产业已经成长为百亿级产业集群,吸引了一批产业链上领先企业投资光明,产业竞争优势持续夯实。

  光明正着力推动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迈向更高能级发展。光明重点打造的明湖智谷智能传感产业社区一期已全面动工建设,今年将推动二期产业地块开工建设。该平方公里级新型产业社区将围绕生产需求构建先进智造园区+科技产研街区,聚焦智能传感器和精密仪器设备等细分领域,同时发展科技服务业,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2023光明·全球传感器发展大会上,中国传感器与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理事长郭源生表达了对光明的看好。他表示,光明区对智能传感器产业的认知和规划非常清晰,祝愿更多的企业在光明区找到传感器产业发展的“一片光明”。

  当前,智能传感器产业在光明科学城呈现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深圳市级智能传感器产业基金落地光明,智能传感MEMS中试平台布局光明,全球领先智能传感器产业数字平台德融宝“牵手”光明……今年光明区在发展智能传感器产业还有更大谋划,将大力引进更多产业链上的头部企业,力争企业总数突破160家,实现产业集群规模150亿元以上。

  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的快速成长,是光明科学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鲜活样本。光明区将推动“8+5”产业集群发展壮大作为重要抓手,向新质生产力要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推进高质量发展形成有力支撑。

  2023年,光明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57.8%,未来产业企业总估值超过320亿元。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集群规模突破2000亿元,华星光电被国家工信部认定为产业链“链主企业”。新材料产业集群规模突破1200亿元,贝特瑞4万吨硅基负极材料扩建项目一期试投产、二期动工建设。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规模突破500亿元,国药集团和GE医疗在光明布局医疗影像设备先进制造基地。  

  营造一流生态

  培育科研经济向“新”而行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光明科学城在“科研密度”“创新浓度”上极具优势,坚持科学与产业深度融合,营造出了一流创新创业生态,这样的土壤恰恰有利于催生新质生产力。

  光明区先行科研经济,加速推动科学赋能产业,契合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和方向,成果正不断涌现。

  合成生物是生物技术创新、生物经济发展的前沿领域,在食品、农业、医药、医美、化工等领域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是国内外竞相培育发展的未来产业。依托科学城各类创新要素高度集聚的优势,光明在合成生物发展上走在了前列。

  截至2023年底,光明科学城合成生物产业孵化集聚企业达92家,合成生物产业集群估值超过了270亿元,正朝着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合成生物产业高地方向迈进。光明科学城依托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和合成生物研究大科学装置,布局建设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首创“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强化科研、政策、空间、服务等支持,近三年深圳新增的合成生物企业有八成落户在光明,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落户光明。

  赛桥生物是成长于光明的合成生物领域新兴明星企业,专注于细胞与基因治疗上游关键制造技术及成套核心工艺装备的源头技术创新和国产化工作。在赛桥生物创始人、CEO商院芳看来,合成生物的发展,从源头创新到产品到产业,周期越来越短、节奏越来越快,因此企业的发展需要一个高效的平台。光明科学城有非常好的创新要素聚集,通过系列布局构建了“生态闭环”,从源头创新、概念验证、小试中试到临床应用,企业能够在“生态闭环”里快速发掘好、利用好资源,节省发展时间,从而非常有利于企业发展。

  光明科学城先行科研经济,构建“科研—转化—产业”的全链条培育模式,全力推动在更多新兴产业领域,通过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创新,加快催生新质生产力。

  2023年4月,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正式入驻光明科学城,随后转入高水平运营阶段,助力光明加速脑领域科学研究与产业孵化。依托深圳市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等平台,2023年,光明区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产业新招引培育企业21家,总量增至50家,集群总估值50亿元以上,向着打造脑科学创新策源地和产业集聚地进一步迈进。  

  打通堵点卡点

  让各类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

  在光明科学城,有“大院大所”致力提升创新能级,有产业创新中心推动成果高效转化,有科技金融为科研经济提供支撑,有各类人才奔赴而来……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催生化学反应,促进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

  2023年12月,深圳市湾有引力科技有限公司(光明生物医药创新中心)在卫光生命科学园正式开业。光明生物医药创新中心由光明区联合深圳湾实验室共同打造,立足于服务国内外创新主体的生物医药成果转化。依托光明科学城密布产学研资源的优势,光明生物医药创新中心开业运营3个月以来,对接申请入孵企业超30个,其中90%为科学家创业项目。经过严格审核,目前已引进入孵项目8个,入孵企业吸引融资金额达5000万元。

  促进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在深化“四链融合”的同时,光明科学城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探索。

  作为国内首部科学城专项法规,《深圳经济特区光明科学城发展促进条例》自2023年6月1日起施行,这是深圳为推动光明科学城建设和发展、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而制定的专门条例。该《条例》出台的重要意义之一,便是支持光明科学城先行先试,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

  《条例》提出多项制度:一是支持设立在光明科学城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申请成为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试点,探索建立职务科技成果专门管理制度和监管机制;二是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服务链,鼓励培育和发展科技服务机构,引入技术经理人,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链条服务;三是支持光明科学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经所在单位同意,可以按照规定利用与本人相关的科技创新成果在职创办企业。

  一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另一方面,科技成果落地难、转化率低是普遍性难题。《条例》从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入手,支持光明科学城在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上先行先试,将为光明科学城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澎湃动能。  

  智能传感器产业迎来发展新机遇

  智能手机、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生产线……智能时代的来临,给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变革,而智能传感器就好比“感知器官”,是智能系统与外界环境交互的重要手段和感知信息的主要来源,产业发展也迎来了巨大机遇。

  文:王睦广 图:深圳光明

  制版:李斌 郭红霞 刘畅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