琶洲试验区与广交会展馆相邻,有轨电车沿江行驶,风景宜人。
海珠有8家高校、10家三甲医院、20家科研单位和琶洲大企大机构资源;现有独角兽企业8家、未来独角兽企业22家,总量全市前三。
“这么丰富优质的科创资源,是我们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最大的底气。”在今年海珠区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海珠区委书记蔡澍表示,海珠要努力促进科技与产业、大学与城市相互赋能、双向奔赴,以新技术“点石成金”,把创新真正落到产业、企业和项目上。
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科技成果转化连接着科研成果与市场成果两端,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经典的科技成果转化理论把一项成果的转化过程分成三段:从0到1的原创基础性技术突破,从1到10的小规模市场应用和产品迭代,还有从10到100的大规模商业应用。
目前广州海珠区在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中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四链融合”,通过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协同发力,涌现了一批从“0到1”和“从1到10”的转化案例,在政策和平台的培育下初步形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创新生态。
大院大所和龙头企业催生科技成果“从0到1”
2024年3月,由琶洲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远清领头研发的脑机接口正念冥想系统面世,运用最新的脑机接口技术,辅助提升正念冥想程度,探索解决晕车问题的新方式。
“这是脑机接口技术首次运用解决晕车问题,国内外第一款便捷可穿戴、无副作用、效果显著且得到严格验证的防晕车方法和产品,相关技术和系统已经获批多项发明专利。”李远清如是介绍道。
未来3年,琶洲实验室的重点工作将聚焦科技成果转化,让来自实验室和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的科技成果赋能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
除了大院大校大所之外,拥有众多平台型的龙头企业是海珠的另一大优势,去年成功举办的第二届琶洲算法大赛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当前国外人工智能大模型不断涌现之际,拥有国内第一批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百度凭借落户琶洲的地利,和海珠区政府及其它市直部门一起举办了琶洲算法大赛,来自全球21个国家的3300多只队伍使用百度的飞桨深度学习平台和文心大模型来构建算法,为工厂的生产计划、输电通道的隐患排查、电商用户的算法推荐等应用项目提供潜在的解决方案。
通过平台的链接作用,一批原创的算法成果和对应的落地应用场景形成了配对,而凭借主场之利的海珠无疑也能从中收获巨大。
政府部门提供落地场景支持科技成果“1到10”
海珠区丰富的产业基础和完善的支持政策也为本区企业的产品实现“从1到10”的落地推广提供了绝佳的舞台。
由扎根本地的电子七所孵化出来的技象科技是一家专门聚焦窄带物联网通信的专精特新企业,它研发出了完全自主可控的TPUNB通信技术。
为了支持和培育这家从本土成长起来的公司,海珠区目前也通过提供落地场景不断帮助技象科技的TPUNB实现应用迭代。
当前海珠区在对全区古树名木的智能管理系统中就采取了TPUNB技术实现了“三个一”,每棵古树名木都拥有一套电子档案、一个智能传感器、一个养护图表台账,用大数据手段自动记录古树名木相关信息及巡查时的异常情况。
拥有中大纺织商圈的海珠区纺织服装产业非常发达,孕育出了专注于纺织服装行业数字化改造的独角兽公司致景科技。作为一家数字化平台企业,致景科技已经打造了一张覆盖了从原材料生产到成品布流通、服装制造的上中下游全产业链数字平台。
自2022年海珠区开始推进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有序转移以来,致景科技发挥重要作用,用自己的数字化平台在清远打造了一批智慧服装工厂,推动纺织服装产业形成”广州总部+清远基地”、“广州研发+清远制造”的合作模式贡献力量。
通过类似的案例,海珠区不断为新技术提供应用落地场景,更多的企业通过本地的应用场景形成了产品运用经验,为进一步拓展市场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当前,海珠区推出“海珠合伙人”助企服务模式,提出“和企业一同成长”的理念,推动产业发展和企业培育从“给政策”“给优惠”向“拓市场”“找订单”转变,让政府成为企业最铁合伙人。作为创新的主体力量,越来越多的企业来到海珠、扎根海珠,在这里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发现新质生产力的力量。
文:魏凯 代国辉 图:梁志远
制版:林云 邹虹香 黄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