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明珠科学园的广东空天科技研究院,将推动大科学装置落户广州。 刘伟 摄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风口已至,每一个抓好科技创新的经济体,都有望在全球竞合中脱颖而出。
俯瞰粤港澳大湾区,广深港、广珠澳两条科技创新走廊形似“人”字,交汇点落于广州南沙新区,这里也是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拥有开放与创新的天然优势,肩负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和战略高地的特殊使命。
近年来,南沙新区以《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下称《南沙方案》)为牵引,以南沙科学城为主阵地,携手港澳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加快打造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和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点承载区。
随着《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条例》(下称《南沙条例》)、《关于支持广州南沙放宽市场准入与加强监管体制改革的意见》(下称《南沙意见》)、《广州南沙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2022—2035年)》(下称“南沙科学城规划”)等国家和省级重大专项规划政策接连落地,乘风而行的南沙再添科产融合新动力,积极拥抱新的“科学的春天”,紧盯颠覆性、前沿性技术,抓牢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在湾区之心培育更多新质生产力,努力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策源地。
勇攀科创策源新高峰
“新质生产力”强调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广州市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下称“霍英东研究院”)建筑物能源研究中心经理朱龙潜深有感触,“这非常考验原始技术积累,也就是科创策源能力。”
27年前,香港科技大学(简称“港科大”)组织专家团队到南沙考察,规划该校在南沙的发展,并于2007年成立霍英东研究院,在南沙厚植原始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沃土。港科大(广州)校长倪明选指出,“香港科技大学是南沙最早的‘拓荒者’之一,孕育着南沙的创新基因。”
如今,在全域80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南沙聚焦深海、深地、深空等战略前沿领域,初步构建起“1+1+3+N”科创平台体系——以南沙科学城为主阵地,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为原始创新主力军,冷泉生态系统大科学装置等为前沿研究战略支撑,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多个高水平科研机构为技术供给主平台。
有了自主创新温床,从基础科学到前沿科技、从人才引进到人才培养,从庆盛科技创新产业基地、明珠科学园到99平方公里的南沙科学城,一批大院大所大装置集聚于此,近两年迎来小规模“井喷”:
港科大(广州)启用开学;成功举办两届大湾区科学论坛,论坛永久会址科学馆和学术中心已完成主体结构封顶;广州海洋实验室进入国家实验室体系;明珠科学园首批科研院所落地运行;南沙复旦国际科创园动工;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被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四五”中长期规划;中国科学院相关院所、重点高校、龙头企业新型研发机构达22个……
2023年,南沙R&D经费投入约占全市1/8,R&D强度5.46%,位列全市第二。“我们强化科技计划导向作用,连续3年发布重点领域科技计划项目,重点在与港澳科技合作、海洋科技、人工智能等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南沙区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钟伟彬指出。
科创平台层出不穷,各类资源持续引入,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力度加大,推动南沙的科创策源能力日渐增强。南沙将做强大湾区科技创新策源地,以科技创新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引擎”,以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培育新动能。
抢占产业发展新赛道
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抓“质优”,推动科技与产业互促双强,让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抢占产业发展新赛道。
南沙以科技引领产业,推进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与新型储能、商业航天、海洋经济等“芯晨大海”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在一批科创平台的加持下,“支柱产业+战新产业+未来产业”矩阵体系逐渐明晰。
南沙科学城规划以全方位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为主要任务,明确“构建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以科技创新育创新创业之苗,以创新创业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继承了港科大的创新基因,港科大(广州)更为因地制宜。倪明选介绍,学校学科设置与南沙科技创新和重点产业高度契合,探索“产业界出题、产学研共同答题”的合作模式,协同孕育未来产业。学校还设立了创业中心,仅半年就已梳理校内近50个师生创业项目,成立18家公司,并提供投融资对接、创业导师及咨询服务。
南沙也发挥高校作为创新发源地的作用,在港科大(广州)周边布局建设粤港澳双创产业园、港科大(广州)大学科技园等项目,推动政产学研综合开发,今年要大力推进环港科大(广州)创新区建设。
2023年12月,《南沙意见》正式印发实施,15条政策措施中有11条涉及放宽市场准入,分两大类,有一类便是发挥南沙既有领域优势,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改革措施。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南沙意见》充分响应地方发展需求,支持南沙大胆开展前沿颠覆性科技创新、积极延展市场应用场景。比如,开展无人设备产业化应用、建设大湾区无人体系产业孵化基地、建立深海领域全球前沿科学研究协同机制等,这些措施将极大鼓励具有创新和市场前景的行业企业先行先试。
“希望省市区上下一体发挥合力,借势大湾区深厚底蕴、独特优势和经济纵深,率先探索建立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推动新业态新领域率先探索突破,真正将放宽市场准入改革成果传导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成效。”相关负责人表示。
塑造改革开放新示范
加速推动粤港澳科技创新珠联璧合是南沙的“必经之路”。这条路上,创新要素应自由流动,实现钱过境、人往来、数流动、物流通、税平衡,最终指向标准统一与规则衔接。南沙必须把握“先进生产力”这个本质,塑造改革开放新示范。
这些年,在科创走廊的传输带动下,南沙实现了向香港跨境支付科研资金,国家超算广州中心南沙分中心打造了全国首个“点对点”跨境专线,落地了“澳科大-大湾区”科研数据跨境专网项目。以华南技术转移中心为支点加快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推动300余项粤港成果需求实现精准对接。
得益于《南沙方案》落地实施,15%企业所得税、港澳居民个税优惠等税收优惠政策在南沙快速兑现。去年,南沙出台实施了外籍及港澳台高层次人才推荐工作指引,帮助更多的境外高层次人才走进南沙、落户南沙。
“南沙要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就需要加快建设聚集交融全球创新资源,深度协同港澳创新发展的高端科技交流合作平台。”广东省灵山论坛科学中心有关负责人指出,大湾区科学论坛梳理了200余项技术成果与产业化项目,正在建立信息化项目库形成科淘网,将优质的产学研资源导入南沙。
加快推动流动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转变,南沙的机遇与挑战并存。聚焦粤港澳科技联合创新,《南沙条例》在资金跨境、物资流动、企业落户、机制建立等方面给予了明确支持,如支持南沙与港澳及国际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加强科技联合创新,共同组织实施科技创新项目,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基础研究、应用研发及产业化的联动发展。
接下来,南沙要发挥企业和个人所得税优惠等重大政策“临门一脚”作用,联合港澳制定精准的“共性核心政策+特色专项政策”体系,催化联合科技创新由量变到质变。同时,发挥南沙粤港澳合作咨询委员会、粤澳发展促进会的作用,深度对接港澳科研管理、要素流动、知识产权等规则标准,全面实现与港澳联合科技创新。
文:莫郅骅
制版:李思萌 邓诗君 黄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