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省文化馆

全民艺术普及、非遗保护传承谱新篇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4年03月29日        版次:TK16    作者:王美苏

  第六届“我最OK”广东全民才艺大比拼活动现场观众。

  原创舞剧《浴血芳华》。

  从非遗进社区、进校园到非遗在社区、在校园,广东开展各项活动,调动学校、非遗传承人、社会团体等多方力量,为广东非遗注入新活力;点开广东省文化馆的“文化在线”平台,动动手指便能看到文艺演出、艺术教育、线上活动等“云”上项目;电影公社、音乐欣赏、艺术慕课、花鸟画展……市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丰富多彩的免费文艺活动。

  广东率先打响全国文化馆服务宣传的“第一枪”,跑出新时代广东文化惠民“加速度”。早在2021年,广东在全国率先推出“文化馆服务宣传月”活动,至今已连续举办三届,初步形成辐射基层的品牌效应。

  全民艺术普及

  广东“群星奖”获奖数连续多届居前

  近年来,广东推出了一大批群众文艺精品力作。其中,广东参评群众文艺领域政府最高奖“群星奖”获奖数量,连续多届位居全国前列。

  2023年第十九届群星奖,广东南音新唱《同心结》、小品《烟》、深圳福田星辉合唱团分别获曲艺类、戏剧类、合唱类群星奖,获奖数量与北京、山东并列全国第一。

  此外,广东还精心打造了“百歌颂中华”歌咏活动、“南粤木棉红”广东省群众文艺作品惠民演出活动、“我最OK”广东全民才艺大比拼、“同饮一江水”劳动者歌唱大赛、民歌民乐大赛、粤曲私伙局、广场舞展演、乡村村晚等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品牌活动。

  2024年春节期间,广东共举办群众文化活动1.4万场次,参与活动1.1亿人次,其中开展村晚活动703场,戏曲进乡村1048场,新年画活动662场。

  为吸引群众了解文化馆、走进文化馆,广东利用既有公共文化设施空间进行创意改造,新建“粤文坊”“文心书房”等“小而美”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为群众提供更有创意、更有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

  比如,佛山市文化馆“下一站,舞台——梦想巴士”栏目以一辆双层巴士为主要载体,打造出一支扎根佛山文化沃土的新时代“红色文艺轻骑兵”;云浮市文化馆“百姓文化俱乐部”、云浮市周末广场喜乐会,为参赛者和群众带来届届不重样的精彩体验;江门市文化馆联合当地百年历史文化街区启明里共建江门首个“粤文坊”示范点,2023年累计吸引10万余人参观;揭阳市文化馆利用地标性古建筑物、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进贤门城楼,举办“地方特色文化活动——进贤故事会”近300场次。

  非遗保护传承谱新篇

  非遗代表性项目数量居全国前列

  红白相间的方桌边前,围满了正在动手体验醒狮制作的小朋友,浆糊在三张草纸上反复涂抹,几个回合后,只有骨相的醒狮头立马丰满起来。

  这是广东东莞“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之一石龙镇实验幼儿园的非遗传习坊内上演的一幕。各具特色的基地见证了广东非遗传承从“进校园”到“在校园”的转变。

  去年9月20日,2023年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种子计划启动,非遗传承人与大学生代表通过“传帮带结对子”的方式现场组建社会实践队伍,希望调动学校、非遗传承人、社会团体等多方力量,进一步引导新一代青年学子聚焦非遗传承,以无限的创造力为广东非遗注入新活力。

  街区是城市生活中的重要空间,其生生不息的活力来源于对场所精神的传承和场所记忆的留存。广东加强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通过打造非遗街区,推进“非遗在社区”。2022年6月,广州非遗街区(北京路)开街,从“行花街”这一广府民俗出发,打造“永不落幕的花市”,重构广府人关于“行花街”的精神印记。深圳南头古城则以“非遗+古城旅游”为抓手,实现非遗赋能古城旅游高质量发展、古城旅游助力非遗活态传承的双向赋能作用。

  广东各地也举办各项活动,推动非遗文化融入百姓日常生活。比如,潮州市文化馆深入挖掘本地文化特色,组织开展潮州歌册演唱会、潮绣精品进乡村巡回展等活动,助力潮州文化深入人心;梅州市文化馆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创建为契机,组织实施客家文化非遗艺术周、山歌幼苗培训班等活动。

  目前,广东省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65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16项,数量居全国前列。

  行业协同机制更健全

  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多彩文艺活动

  电影公社、音乐欣赏、艺术慕课、花鸟画展……广东公共文化场馆举办的惠民活动,既有种类多、覆盖面大的广度,又有程度深、专业性强的深度,让市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丰富多彩的免费文艺活动。

  这离不开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2016年以来,广东全面推进县级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如东莞作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示范城市,通过“分类式”资源配置、“连锁式”社会分馆、“一站式”数字平台、“定标式”服务活动、“兜底式”资金保障,形成了符合实际、讲求实效、特色鲜明的文化馆总分馆建设“东莞样式”。

  2021年,广东全省二级以上县级文化馆100%建成总分馆制;2022年,在专项财政资金推动下,继续推进“完善粤东西北地区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工作任务。

  不仅完善县级文化馆建设,广东还以合作方式打破全省文化馆“孤岛状态”,架起省市间文化馆交流合作桥梁,推动实现各地区文化馆资源共建共享、共同发展。

  2017年,广东省文化馆联合21个地级以上市文化馆成立了广东省文化馆联盟;2019年,广州、深圳、珠海、佛山、肇庆、惠州、东莞、中山、江门九市文化馆共同发起成立了珠三角城市文化馆联盟。此外,广州、深圳、佛山、茂名等市文化馆积极联合辖下区县文化馆(站)及社会机构成立了本地区文化馆联盟,探索构建多元开放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格局。

  每年5月,“广东文化馆服务宣传月”系列活动如期举办,全省各级文化馆共同谋划、共同参与,将各级文化馆的涓滴之力汇聚成磅礴汪洋,为全省人民群众献上精彩不断的文化盛宴。目前该品牌活动已连续举办三届,逐渐形成辐射基层的品牌效应,进一步加大文化惠民的力度和覆盖面。  

  打造“没有围墙的文化馆”

  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成果走进千家万户

  “摄影展览、非遗集市、DIY手工课堂……原来广东省文化馆的‘文化在线’平台有这么多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在广东,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成果走进千家万户,各地文化场馆数字平台上,演出、艺术教育、线上活动等“云”上项目越发繁荣,成为市民群众可切实感知的身边事。

  广东省文化馆开展国家公共文化云对接暨广东省数字文化馆平台试点应用对接,已实现广东全省县级以上文化馆100%接入“文化在线”平台。

  2023年,广东文化馆行业首个基于版权控制、资源开放共享平台的“广东群艺荟”优秀群众文艺作品资源总库上线,汇聚全省2000多个优秀群众文艺作品,120多个群众文化品牌活动,4800多名群众文化工作者名片,为基层文化馆(站)、群众文化爱好者打造“一站式”群众文艺作品共享共创平台。

  在政策层面,广东制定出台《广东省数字文化馆工作指南(试行)草案》《广东省数字文化馆与市县文化馆试点对接指南(1.0版)》《“文化在线”——广东公共数字文化联盟平台常用业务数据采编规范》等规范性文件,推动实现全省平台对接数据规范化。

  基于公共数字文化平台,广东打造“‘我们的中国梦’广东公共数字文化进万家服务推广”、“粤新年”等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活动品牌,近三年线上线下累计服务超4400万人次。

  各地市也拓展数字文化服务端口,打造“没有围墙的文化馆”。比如,惠州市文化馆打造“文惠圈”小程序,探索构建高粘性“粉丝”文化社群——艺术部落,融合线上线下多种业务场景,逐步建设了15个文化社群,吸引沉淀超14万注册用户参与社群活动;佛山市文化馆搭建“智慧文化馆”电视终端门户,集聚各类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并提供线上预约活动、预约进馆等便捷服务。  

  没有围墙的文化馆  

  广东不仅完善县级文化馆建设,还以合作方式打破全省文化馆“孤岛状态”,架起省市间文化馆交流合作桥梁,推动实现各地区文化馆资源共建共享、共同发展。

  文:王美苏

  制版:叶敏坚 董晓妍 刘艳兰 黄永文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