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鱼跃龙门,广东要做好“大”文章

吹响高质量发展的奋进号,紧抓机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4年03月29日        版次:TK04    作者:李海华

  2024年2月27日,深圳举行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跨城跨湾航线的首次演示飞行。 南都记者 赵炎雄 摄

  2023年8月16日,南海为期三个半月的伏季休渔期结束,停泊在广东省阳江市闸坡国家级中心渔港的渔船纷纷出港,开始进行捕捞作业。 新华社发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

  诚谓大可贺之年,大可为之年。

  这个年份,对于广东来说意味尤为深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五次亲临广东视察,殷切寄望广东锚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目标,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赋予粤港澳大湾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的全新定位。

  广东的事情怎么办,早已目标明确,道路清晰,前景无量,而做好“大”文章当是可供诠释的视角之一。

  在这关键一年的暖春,南方都市报也迎来了发行总第10000期,我们隆重推出特刊《一生万物 从心出发》,记述南方都市报见证的广东发展的历史性时刻,也展望在这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广东21地市吹响高质量发展的奋进号,紧抓机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做好“大”文章 建好粤港澳大湾区

  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5周年。广东已然明确要把大湾区建设作为深化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抓紧做实,举全省之力办好这件大事,携手港澳打造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走出高质量发展之路、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特质的大湾区。

  几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稳步推进,有力地牵引全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顶层设计方面,国务院出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批复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大湾区建设迎来新的重大机遇。具体实施层面,一手扎实推进基础设施“硬联通”,城市之间来往更便捷更省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港珠澳大桥车流量创历史新高、开通旅游试运营;一手全面加强规则机制“软联通”,启动“数字湾区”建设,发布110项“湾区标准”,108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粤港跨境通办,“港车北上”、“澳车北上”、“经珠港飞”、人才签注、利率“互换通”等落地实施,港澳律师大湾区内地执业试点期限获批延长三年,三地居民在大湾区工作生活更加便利。

  与此同时,深圳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22条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获全国推广。横琴、南沙和前海三大合作平台建设纵深推进,各自精彩。河套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顺利开园,《东莞深化两岸创新发展合作总体方案》获国务院批复。广东自贸试验区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作用凸显,成为我国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的试点区域。广东对外交往“朋友圈”越来越大,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

  成就很大,潜力也很大。当务之急是做实“一点两地”全新定位,加快建设世界级的大湾区、发展最好的湾区,更好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支撑带动作用。

  扎实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充分发挥大湾区联结内外循环的优势,坚持软硬联通一起抓,持续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练好“内功”的同时,还要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及雄安新区、海南自由贸易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协同联动。

  加快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抓好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建设,打造5G、集成电路、纳米、生物医药等产业创新高地。要以产业科技合作为重点,把横琴、前海、南沙、河套这几个龙头舞起来,加快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全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从粤港澳三地发展所需、民生所盼出发,持续推进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合作,支持港澳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广州在高质量发展方面要发挥领头羊和火车头作用。深圳要锚定建设好先行示范区的目标,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五大都市圈要形成区域互补、协调发展新优势,各个城市都要找准位置。

  做好“大”文章 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

  高质量发展大会不只是诸多会议中的一个,而更是催征的鼓点和发令的枪声。选在春节后首个工作日召开,蕴含人勤春早之意。一年之计在于春,人不负春光,春光不负人。去年的“广州版”,极大地激发和凝聚起全省上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烈共识、强劲信心、强大合力,在岭南大地形成了热火朝天的生动实践。今年的“深圳版”,则旨在聚焦产业科技话创新、谋未来,进一步动员全省上下珍惜时光,敢为人先、勇立潮头,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奋力推动广东高质量发展,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新征程上,要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已然成为共识。过去一年,广东经济总量率先突破13万亿元,规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均超过7万家(均居全国首位),已形成8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7年全国第一,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更牢、成色更足。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今年的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讲话中,省委书记黄坤明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推动高质量发展、发展实体经济、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的殷殷嘱托和重要要求,着眼中国式现代化大局、科技创新发展大势、生产力发展规律,阐明高质量发展是广东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出路、高质量发展本质上是创新驱动发展,对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等作出部署,鲜明提出要视人才为珍宝、要与企业同奋斗、要用市场育动能、要向改革要活力,要求全省上下观大局、抓机遇、行大道,满怀豪情、充满信心向着新的目标进发。

  大会也安排了各地市、省直有关部门和企业界、科技教育界代表发言,这既是亮目标比决心,也是亮思路晒方法,营造比学赶超、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激发全省上下早出工、多下田、干累活的工作热情。去年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今年的发力要拿出更好的成绩。为此,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只争朝夕抓落实,以奋斗的你我成就奋进的广东。

  会上讲得好,会下干得欢。一个个项目、一笔笔投资,即将从纸上落到地上;一簇簇身影、一声声号子,已然从这里抵达那里。岗位不同,领域有异,但认识不妨趋同。

  广东的优势是什么?市场规模巨大、产业体系完备、创新创造活跃,当为前三。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就要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力推进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更大力度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应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广东的拳头是什么?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以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大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储能、新能源汽车、海洋牧场、数字经济、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超前布局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加快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广东的机遇是什么?要抓住用好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机遇,大力培养引进各类创新人才,着力激活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

  做好“大”文章 经济大省挑起大梁

  “经济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这是必须坚决扛起的政治责任。事实证明,广东挑得起扛得住走得稳。

  过去一年,全力以赴拼经济、抓项目、促发展,全省经济在攻坚克难中回升向好。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57万亿元、增长4.8%,是全国首个突破13万亿元的省份,总量连续35年居全国首位,广州经济总量突破3万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1.39万亿元、增长4.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7万亿元、增长5.8%,深圳成为广东第二个万亿元消费城市;进出口顶住压力、逆势实现正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4万亿元、增长4.4%,工业投资连续36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佛山成为广东第二个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万亿元的城市。全省经营主体突破1800万户、全年净增172.8万户,其中个体工商户突破1000万户,企业达780万户、占全国1/7,呈现出韧性强、活力足的良好势头。

  需要拎出来说一说的是,广东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制定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的意见,推动出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条例,这是“软件”;大力实施“五大提升行动”(即“大产业”立柱架梁行动,“大平台”提级赋能行动,“大项目”扩容增量行动,“大企业”培优增效行动,“大环境”生态优化行动),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则是“硬件”。

  新的一年,仍要坚决扛起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看准了就抓紧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经济大市要真正挑起大梁,其他各市要比学赶超、奋发有为,共同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再造一个新广东”作出应有的贡献。

  如果要梳理一下支撑点,至少这几方面是非提不可的——

  实体经济是广东经济的脊梁。要坚定不移推进制造强省建设,不断壮大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塑造新动能的新质生产力,把“走在前列”的产业根基夯得更实、筑得更牢。

  科技创新是制胜未来的关键变量。要以应用牵引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产业与科技互促双强,把创新落到企业上、产业上、发展上,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要发挥市场规模大、市场化程度高的优势,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要把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结合起来,打造一批首创性、标志性改革品牌,让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成为广东继续前行的强大动力、闪闪发光的时代标识。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广东的宝贵经验。要坚定不移把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汇聚全球高端资源,巩固拓展多元国际市场,在参与国际竞争合作中掌握主动、赢得先机。

  广东海洋资源禀赋得天独厚,广袤的海洋蕴藏着无限的发展潜能。要把握蓝色机遇、培育蓝色引擎,向海洋要动力、要未来,奋力绘就海上新广东的壮美图景。

  要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作为百年大计推进,守护好南粤大地的一草一木、万水千山,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让绿色生态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

  做好“大”文章 再创新的更大奇迹

  回首过往的一年,于广东而言,可谓任务艰巨繁重、工作稳中求进、成绩来之不易。面对的是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地缘冲突不断加剧的冲击影响,面对的是经济周期性、产业结构性问题叠加的严峻挑战,面对的是新旧矛盾相互交织、两难多难问题增多的复杂局面。影响、挑战和局面,都只有敢于正视,才能化危为机,化险为夷。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综观国内外形势,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广东发展的韧性强、活力足、潜力大,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要保持战略定力、增强信心底气,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中展现新作为、创造新业绩。

  气可鼓不可泄,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必对自身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困难和挑战的清醒认知。毋庸讳言,广东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特别是经济外向度高,受外部环境冲击影响更直接。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一些企业经营困难。新动能培育有待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平衡局面尚未扭转,就业、教育、医疗、养老、育儿等领域还存在不少短板。节能减排降碳任务依然艰巨,污水治理、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还有一些欠账。房地产、金融等领域还存在风险隐患,部分市县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一些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有待加强,政府行政效能还需进一步提升。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增强忧患意识,竭尽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挑战。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困难和挑战是压力也是动力。思路清晰,意志坚定,就只顾风雨兼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广东这艘主力舰就一定会行稳致远。

  稍作总结就会发现这并非虚言。广东劈波斩浪一路走来,正是凭借锚定“走在前列”总目标、激活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奋力实现“十大新突破”的具体部署;正是凭借按照省委确定的施工图和任务书,以“再造一个新广东”的闯劲拼劲再出发,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坚持制造业当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海洋强省建设、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推动共同富裕、推进法治广东平安广东建设、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等工作全面铺开。世界由此才得以听到广东版的走在前列、当好示范的时代强音。

  潮起珠江再出发,奋楫扬帆正当时。鱼跃龙门,大展宏图,奋斗的你我,成就奋进的广东! (李海华)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