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中国平安姚波:坚守金融立业初心 平安多措并举“护盘”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这里,读懂一艘“金融航母”的本源初心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2年06月30日        版次:TK76    作者:卢亮

↑白鹤滩水电站。

  ↑2020年3月,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物流及贸易便利化区块链平台正式上线。

↓平安银行村官工程智慧农业项目。

  ←安徽阜阳红亮箱包厂获得平安租赁融资支持。

  平安银行物联网卫星发射升空。

  金融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是一个时代课题,也是一个行业命题。全方位服务实体经济助力高质量发展,既是金融业应当坚守的立业初心,也是金融企业的首要之责。当下,从大国重器到国计民生,2022年正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奠基之年。在新形势下,中国平安如何护航经济大盘,“赶考”时代征程?

  从大国重器到国计民生,彰显金融高度

  国者大也。白鹤起舞大江阔,京沪高铁启新篇……一项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背后,都有平安的身影。

  中国平安联席CEO、首席财务执行官姚波表示,平安长期以来积极响应国家的战略号召,加大对重点领域、重大战略、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环节的支持,为重大建设项目提供风险保障,为重点发展行业优化金融资源,多措并举为实体经济的稳健发展保驾护航。

  据姚波介绍,在服务“一带一路”方面,平安积极发挥自身金融优势,充分利用绿色金融工具,各专业子公司为海外重大基础设施工程项目提供保险保障和投融资支持,为一带一路沿线企业发行企业绿色债券、供应链ABS、可转换债券等,一带一路项目总体投融资额超过3,400亿元,累计承保工程险项目达860个,可谓遍地开花。

  他以平安银行举例,该行为300多家企业提供境外融资服务,为近200家境内企业提供离岸跨境融资服务,为200多家境内银行分支机构提供离岸同业金融服务,管理外币资金折合人民币2,000多亿元。平安产险通过工程险、财产险、出口保险、信用保证保险等产品,为“走出去”的企业服务,为“一带一路”建设中的52个国家和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商业设施等固定财产提供近1,500亿元的风险保障。

  崛起于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中国平安,同样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参与者。截至目前,平安累计为大湾区重点建设项目投放保额超5,000亿元。早在2020年3月,平安集团旗下金融壹账通就与招商局港口集团签约共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物流及贸易便利化区块链平台项目”建设,助推“蛇口-顺德组合港”项目正式落地,是大湾区率先贯通港口、海关、物流、企业、金融等贸易全流程的互联共享区块链网络。平安智慧城市则构建粤港澳大湾区一站式服务专区,打造大湾区的掌上“城市服务大脑”。

  姚波认为,支持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助力国家双循环发展战略,同样考验着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与智慧。年报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末,中国平安综合运用保险资金、银行信贷及资产管理等金融资源,累计投入逾5.9万亿元。如参与京沪高铁、中国铁路发展基金、赣铁集团、湖南铁投、贵州铁投等重大铁路工程项目,累计金额超过280亿元。如平安银行通过发行碳中和债券30亿元并直接投资15亿元,助力全球第二大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的建设。

  护航“大国重器”也是平安的责任担当。平安产险为全国1000多个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提供超过2.5万亿元风险保障,覆盖能源、港口等重要基建项目,并与地方政府成立发展基金,助力智慧城市、轨道交通等城市基建项目。

  从大国重器到国计民生,中国平安用责任和远见,彰显了金融的高度。

  从卫星上天到服务落地,演绎金融深度

  民者根也。民营企业是中国实体经济的活力所在,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盘。

  “平安精准滴灌民营小微企业,创新普惠金融服务模式,积极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为中小微企业发展提供融资‘及时雨’。同时,利用金融科技手段,加大对专精特新及重大领域的信贷投放力度,加快小微产品创新,提供更多精准适配的产品和服务。”

  姚波强调,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持,并提出努力营造良好融资生态,进一步推动金融机构解决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等要求。作为目前全国最大的综合金融集团之一,平安长期以来秉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使命担当,紧跟党和国家的政策方向、战略部署,明确工作重心,坚守金融初心,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

  近年来“专精特新”屡登C位。对此,中国平安加大对“专精特新”企业及加大重点领域信贷投放。以平安银行为例,该行逐步建立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服务生态,提供包含资金结算、企业贷款等综合金融方案,多层次匹配各类企业需求。今年4月以来,为持续做好上海复工复产阶段“专精特新”企业的金融服务,平安银行利用大数据平台,对“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阶段风险和金融服务需求进行更为精准的分析与画像,对于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打造从初创期、成长期、到成熟期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匹配差异化、综合化的金融产品。

  以科技手段赋能普惠金融服务质效,中国平安也有深度探索。

  今年2月27日11时06分,长征八号遥二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将“天启星座19星(平安2号)”物联网卫星发射升空,平安银行星云物联计划再添加一星。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金融机构正联合多方探索航天技术等高新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

  为了提升针对中小微企业的服务效率,平安银行发挥供应链特色金融优势,依托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结合“星云物联平台”,借助卫星通信、大数据等技术,将物联网设备采集到的数据通过卫星通信技术传输至银行后台,过数据赋能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生产经营决策,对重点行业企业提供个性化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数据显示,2021年末,“星云物联计划”接入物联网设备总数突破1100万台,服务企业客户超12000户,支持实体经济融资发生额超3000亿元。

  手握“金融+科技”的砝码,中国平安为实体经济引入源头活水,从卫星上天到服务落地,从“局部造血”到“全面赋能”,演绎了金融服务的深度。

  从乡村振兴到精准纾困,传递金融温度

  近年来,中国平安一直对外倡导“有温度的金融”。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发挥保险保障功能,推动乡村振兴,为社会各类群体及欠发达地区提供金融支持等方面,中国平安护航民生,传递温度。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姚波告诉笔者,高质量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平安也一直在努力探索乡村振兴的长效模式。早在2018年,中国平安利用“金融+科技”的优势,开启“三村工程”,在市场化机制下探索出的综合金融扶贫闭环,构建中国平安首个覆盖贫困产品全产业链,产前扶智培训、产中产业造血、产后产销赋能的“三环”全扶贫周期的长效扶贫模式。

  4年磨剑。2022年3月,中国平安再次升级乡村振兴规划,叠加“综合金融+医疗健康”的专业优势,以“保险下乡、金融下乡、医疗健康下乡”为抓手,聚焦发展优势农业产业、建设和谐美丽乡村两条主线,积极探索新的乡村振兴路径。

  数字是乡村振兴蓝图的极佳映照。姚波介绍,截至2021年末,中国平安累计提供扶贫及产业振兴帮扶资金418.50亿元,惠及超过90万重点帮扶地区人口;在全国升级乡村小学1054所,培训村小教师1411名,惠及学生30万余人;升级乡村卫生所1228所,培训村医11843人;通过“平安健康守护行动”,组织乡村健康体检,免费疾病筛查,覆盖全国11万人。

  实际上,疫情对于金融行业而言,同样是纾困扶助、传递温度的“试金石”。疫情之下,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群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资金需求变得更为迫切。平安银行各地分行积极响应客户需求,及时提供专项救济贷款、延长赎货期解决企业燃眉之急。以上海为例,平安银行上海分行通过积极摸排客户经营情况及资金需求,针对多个受疫情影响行业推出了稳链保供举措。目前,汽融救济业务累计出账超3.5亿元,涉及全国各地经销商超过51户。

  为了向受疫情影响较严重的批发零售、交通运输等行业定向“输血”,2021年8月,平安普惠推出“4+1”专项小微企业金融扶助计划,目前该计划在全国已累计帮扶6万家小微企业。

  据此,平安融资租赁则以“融物+融资”代替过去单一的融资模式,通过紧抓物件提升风控和物件运营能力,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和小微企业融资。截至目前,平安租赁小微金融已为小微企业提供了超过480亿元的资金支持,服务4.2万余家小微企业和超过1.7万家设备厂商。

  观察 “平安力量”从何而来,又向何而去?

  2022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奠基之年。金融作为实体经济的血脉,持续为实体经济服务注入活力,正是调节宏观经济的重要杠杆。

  那么,作为中国最大的综合金融机构之一,中国平安在完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功能、促进金融机构与实体经济共生共赢、助力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征程上,如何注入源源不断的“平安力量”?

  “中国平安将坚守服务国计民生的立业初心,坚守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大局。”中国平安联席CEO、首席财务官姚波总传递了明确信号。毫无疑义,这是“平安力量”的源泉所在。那么,“平安力量”又将到何处去?展望未来,平安将充分发挥综合金融与科技创新优势,持续深入推进“三村工程”,投身乡村振兴建设,聚焦金融服务、医疗、养老等民生重点领域,全面服务实体经济,服务绿色发展,保障社会民生,以实际行动助力社会共同富裕建设。

  

  特别聚焦

  洞见“一诺千亿”的平安格局:创新绿色金融行动,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探索思路

  一份军令状,折射了中国平安的金融大局观。

  为助力中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中国平安近年来积极发展绿色金融,践行ESG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积极贡献智慧力量。2021年中国平安积极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全方位升级绿色金融行动,明确发展目标:承诺未来绿色投资规模每年增速不低于20%,绿色保费每年增速不低于70%,绿色信贷余额每年增速不低于20%。到2025年,绿色投资与绿色信贷规模达到4,000亿元,绿色保险保费总额达到2,500亿元;并承诺2030年达到运营碳中和,为绿色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定下了基调。

  去年12月,平安又发布了《中国平安2020气候风险管理报告》,在此次报告中平安更深入地讨论了气候变化对金融业的影响,亦是国内首家披露整体资产的碳排放量的金融机构。2022年3月,平安连续第14年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本期报告在常规披露基础上,设置聚焦绿色金融和乡村振兴的两大专题。现在,中国平安提交了一份掷地有声的数字:2021年全年实现绿色投融资规模2,245.80亿元,绿色银行类业务规模898.13亿元,绿色信贷余额达729.74亿元,环境类可持续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445.69亿元。

  纵观中国平安的绿色金融版图,可谓遍地开花。在绿色投融资方面,中国平安增加对绿色标的的投资,鼓励碳金融等不同形式和领域的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在绿色信贷方面,更是蔚然成风:相关人士举例,平安银行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碳中和战略,积极布局绿色金融产业,大力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清洁生产、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等绿色产业重大项目,全面助力实体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平安理财则在2022年1月初成功发行了首支ESG理财产品——平安理财-智享ESG日开混合类净值型理财产品。该产品在投资中聚焦于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公司治理、新能源、低碳、环保、绿色等投资方向,使用ESG投资中的负面筛选策略,真正践行打造ESG投资理念。2022年3月末,该行及平安理财绿色金融业务余额1,336.1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7.5%;该行绿色信贷余额883.1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7.7%。平安普惠将其小微经营贷产品“车e贷”战略性地纳入了新能源汽车,解决众多新能源车主融资难问题的同时,在产品设计中增加绿色金融维度,积极开展绿色普惠金融先行探索。平安产险承保首批深圳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并首创了根据污染因子数据测算保额的创新定价模式,彻底改变传统环责险“一刀切”的定价模式。平安人寿实现绿色保险产品服务升级,推出臻享run健康服务计划,培养客户低碳行为,维护绿色生态;增资20亿参与中广核风电增资引战项目,发挥保险资金的天然优势。除了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平安还积极发力绿色公益,启动了国内首只“碳中和”慈善信托计划,作为国内首只碳中和主题慈善信托,“平安碳中和绿色金融发展慈善信托”旨在围绕碳中和目标,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包括但不限于资助、支持和推广绿色低碳优秀项目。

  作为绿色金融时代的先行者,中国平安与深圳特区同频共振,创新绿色金融行动,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探索思路。

  采写:南都记者 卢亮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