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沉广场,是13个景观节点之一。 宝安区城管和综合执法局供图
滨海廊桥的一段。
每个地块均设垂直交通。
备受瞩目的滨海廊桥已向市民开放半年有余,已成为市民出游的“新宠”,变身新的“网红打卡地”,不少人在桥上拿着手机记录美景。集浪漫与生态于一体的滨海廊桥,是由宝安区委区政府打造的重要民生工程,它是全国首个“空中、地面、地下”三位一体城市连廊,对标纽约高线公园的“带状公园”,也是前海湾首个连城达海的慢行系统。
串联起宝安多个重大基础设施,滨海廊桥在高密度核心区域形成步行友好、交通便利的三维城市公共空间,打造集生态、观景、服务、艺术、交通为一体的创新城市复合空间,实现宝安中心区海城相连。
回望滨海廊桥的规划建设历程,每一步都体现着宝安区委区政府的高位谋划、创新设计。加之区城管和综合执法局的有力统筹,滨海廊桥这个“民心工程”,如今已真正实现“惠民”“利民”。
穿行交织的边界
跨越现实与想象
沿着廊桥行走,可以在宝安体育场入口的观景大台阶上,欣赏特色树阵;可以在栽植了大量乔木的桥体之间,体验“丛林穿梭”;置身桥段观景塔,可俯瞰海滨文化广场景观,看着沿途凤凰木、风铃木;浑然一体的植物山林,形成一处城市中央的湿地山水花园,带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在不经意间,一抬眼就能看见“湾区之光”摩天轮。
位于宝安中心区核心地带,滨海廊桥主廊全长约1.5公里,支廊约0.5公里,分为地上、地面、地下三层,公共绿地面积共计4.19万平方米,犹如一条穿行于绿海中的白色巨龙。其北起宝安体育场,东连宝安图书馆,南至滨海文化公园,跨越9个地块,空中跨越6条城市主干道,与地铁11号线、规划28号线相接,与地铁5号线、规划9号线相邻。
宝安滨海廊桥有13处景观节点,9大特色区段,8种植物主题,8个下沉广场,6段特色地下街道,外似一道桥,内是一座城。宝安滨海廊桥集生态、观景、服务、艺术、交通于一体,站在滨海廊桥上俯视周围,桥下车水马龙,沿途绿意盎然;走过廊桥,林荫廊道、空中花园、阳光草坡,特色别致景观映入眼帘;从桥下仰望,便能看到周边种植了许多开花乔木;站在远处望去,竟有置身疏林花海的感觉。
作为前海湾区域首个贯通的连城达海慢行系统,滨海廊桥充分借鉴并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纽约、首尔的高线公园,多项创新具有“先行示范”意义,是全市首个集交通、生态、观景、服务、艺术、运动、社交等城市功能为一体的创新城市公共空间。
宝安区城管部门负责人表示,滨海廊桥构建了流畅、多元、立体的城市公共空间,集交通、观景、运动、社交等城市功能,串联城市与水岸,将滨海活力延伸至城区绿轴,致力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开放、共享、生态的城市公共空间新标杆。
地下空间全面开放
相遇廊桥畅游艺术
七一期间,全长约1.5公里的滨海廊桥地下空间全面开放。地下空间北起宝安地铁站B出口南至宝安滨海文化公园,串联Zone B、Zone D、Zone E、Zone F、Zone G、Zone H六个特色地下空间,实现宝安中心区的城海相连。其中,B地块连接宝辰大厦,C地块连接前海人寿、瑞湾大厦和星通大厦,D地块预留未来出让用地的连接接口,E地块连接鹏鼎大厦、F地块预留未来出让用的的连接接口,G地块连接易尚中心、中意大厦,H地块连接前海JW万豪酒店并预留接口连接至滨海文化公园。目前因地下1号和2号联络道尚未建成,整个地下空间有两处无法贯通,被分成B-D、E-F、G-H三大段。
每个地块均设置垂直交通,可在空中廊桥、地面公园、六个特色地下空间(每个空间均有下沉庭院)之间自由切换,地下空间有代表着花与树形态转译的几何空间、混凝土作为空间主材的艺术庭院、数字艺术的互动长廊及沿线穿插的多个艺术构筑物等,一站式兼顾了生态、观景、服务、艺术、交通等功能,提供了连续、立体、多元及独特的空间体验。
滨海廊桥创造性地提出了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首个地上、地面、地下三层立体复合城市绿廊的构想,率先建成了连城达海的慢行系统以及都市绿地复合利用的工程样板。廊桥穿越多层空间,连接了不同场所的功能,由此展示开放的城市特质,为游客带来不同的空间想象。
通过对复合公共空间的思考与在地实践,滨海廊桥成为深圳开放、共享、生态的城市空间新标杆。滨海廊桥用艺术勾勒出城市不远的未来,以丰富的多样性与故事性,别具一格的明日图景,点缀宝安中心区,展示深圳先行示范区的城市魅力。创想滨海廊桥,让艺术成为城市规划的一部分,以艺术连接人与人的相遇。
城市空间的多元表达
廊桥畅通市民出行
城市公共空间有多元的呈现形式,除了高楼大厦外,还有一样特色,便是天桥。天桥是步行系统中重要一环,能将公交车站、地铁站、商场与社区紧密连接一起。曾天明是在前海创业的香港青年,他说:“我现在每天都要走滨海廊桥上下班,很方便,让我想到了家乡香港,可以从行天桥串连沿途各大厦的商场平台,一路到地铁站,行人不必落地面,不用人车争路,避开繁忙的路面交通流。”
曾天明说:“我之前住在荃湾,那里有香港最长的有盖无缝连接人行天桥网络系统,荃湾人行天桥网络庞大,覆盖范围广阔四通八达,更是直接连接二十多个商场,我不需要经地面便可到达目的地,所以荃湾被市民称为‘天空之城’。如今,我居住在前海湾附近,家门口便有廊桥,每次走在廊桥上,让我有了在家一样的感觉。”
在曾天明看来,宝安的滨海廊桥在很多方面优于香港的天桥系统。“滨海廊桥四通八达,拥有复合空间,我可以直接到商场,到公司,甚至可以直接去海边。而且滨海廊桥更宽阔,有丰富的景观,每天上班的路上都感觉像是在度假。”他说。
香港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助理教授黄健翔表示,天桥系统是一个城市规划、地产开发和交通建设诸多领域紧密配合协调的结果。他认为,天桥系统的特点在于便捷行人的同时,兼具盘活城市商业等功能,市民出行及生活亦能得到极大便利。
家门口有了新变化
廊桥见证幸福生活
“有效地进行人车分流,不仅能为行人过街提供安全便捷的通道,还能缓解道路拥堵状况。”改善交通状况,保障行人过街安全,修建人行过街廊桥成为市民群众的期盼。
夏日的宝安中心城繁华热闹。滨海廊桥与近在咫尺的宝安区图书馆和附近的高层建筑相得益彰,成为了城市的一道亮丽景观。城市发展离不开立体的城市交通,随着滨海廊桥建成,不仅为市民过街提供了安全便捷的通道,更打通了城市机体毛细血管,使宝安中心城交通微循环更为通畅。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唐朝诗人杜牧曾经用唯美的骈文,感叹想象中阿房宫高楼亭阁间的巍峨廊桥。今天,随着城市化建设不断加速,宝安滨海廊桥已经作为立体市政基础设施,从华丽的宫殿飞入寻常巷陌、街头巷尾。
“宝安的生态环境建设,是从全龄友好包容的角度出发的。”提及宝安生态环境变化,市民李铭看到的是,不管是公园、小游园,还是微绿地,生态品质和数量都有很大提升。同时,公园的绿色生态资源也正和市民生活的社区实现无界融合。
这些变化都是可感知的。比如,早晚跑步,可以很方便地找到公园或绿道;公园里为小朋友设置了完善的游乐设施;天更蓝了,空气质量更好了,家里老人也喜欢在冬季外出运动了;利用城市绿道和慢行系统,可以实现工作、家庭的无缝转换。
得益于深圳生态环境的改善,他观察到,以前身边朋友都喜欢去外地玩,但现在,不管是周末还是节假日,大家都更愿意待在深圳。“周末的时候在这些公园里或者滨海廊桥上走一走,别提多舒适了。”
文:刘诗豪
制版:戴越 邓诗君 黄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