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八旬老人深山研究红豆杉26年,让抗肿瘤原料药断崖式降价

余能健将研究成果免费发给农户,让12万人口的明溪小县城发展出价值数亿元的大产业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12月23日        版次:TK16    作者:马嘉璐

八旬老人余能健正在修剪南方红豆杉的枝叶。

  人物篇

福建省明溪县山脚下一处不起眼的老院子里,茂盛地生长着许多品种罕见的红豆杉。住在这里的八旬老人余能健,花了26年时间研究培育这些“植物大熊猫”。

他把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编成小册子,免费发给农户。大片人工培育的南方红豆杉林引来药企投资办厂,这让以南方红豆杉为原料的抗肿瘤药紫杉醇断崖式降价;也让明溪这个人口约12万的小县城发展出价值数亿元的大产业。

余能健老人在那处老院子里已经住了30多年。与此同时,不少农户因种植南方红豆杉成为千万富翁,盖起新居。在余能健看来,这才是“最大的价值”。

种植培育“植物大熊猫”

农户成了千万富翁

前一秒还说说笑笑的余能健,目光扫到林地,瞬间变“黑脸”:“这个枝这样剪可不行。”

不顾身边人的劝阻,头发花白的余能健随手抄起工具,一步跨上半米高的台阶,走到一棵小树旁,重新修剪起枝条。

“留的枝条太多会互相抢夺养分,树就长不高。”余能健一边剪,一边解释。今年83岁的他,已与南方红豆杉打交道26年。

26年前,南方红豆杉是濒危植物,仅零星分布于我国南部省份的天然林中,全世界几乎没有人能实现红豆杉的人工繁育。我国将其称作“植物大熊猫”,对其依法保护,禁止采伐。

但另一方面,南方红豆杉“浑身是宝”。从树皮、根皮、枝叶中提取的天然抗癌物质紫杉醇,在临床上广泛用于乳腺癌、卵巢癌等多种癌症的治疗。此外,红豆杉木质坚硬,不易腐烂蛀虫,是木雕和高档家具的优质原料。红豆杉树干通直,种子成熟时枝头挂满“红豆”,观赏性强,是极好的绿化树种。

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是野生南方红豆杉较为富集的产区之一。野生红豆杉,通常依靠鸟类食用其种子后排出的粪便来繁殖,极不稳定。至于红豆杉种子在鸟的体内经历了什么,则一直未能被人类破解。也因此,我国红豆杉的天然资源日趋贫乏。

但如今,在位于明溪县的福建南方制药公司的红豆杉种植基地里,人工培育着500多亩南方红豆杉,可以“像割韭菜一样”一茬一茬地收获;得益于此,树身上提取出的抗癌成分紫杉醇,被用于制作成白蛋白紫杉醇注射液,也从进口一针一万多元降价至国产1000元以内。许多种植南方红豆杉的农户,成为千万富翁。

多位南方制药工作人员和明溪县“老林业”告诉南都记者,明溪县如今能发展出数以亿元计的红豆杉产业,离不开余能健这位“灵魂人物”。

红豆杉种子为什么难发芽?

多年探索破解国际难题

生于1937年的余能健,在林业耕耘了一辈子。

1959年,余能健从福建省林业学校毕业,随即进入福建省林业勘察设计院工作。10年后,余能健来到明溪,又从林业基层做起,直至成为明溪县林业局局长。1983年底,明溪县林业局升格为明溪县林业委员会,余能健出任林委主任。1994年,余能健成为明溪县政协副主席,直至1999年退休。

“瞄”上红豆杉,是在余能健任县政协副主席期间。此前,他从书中得知,原来国家一级保护树种红豆杉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1994年3月,余能健退居二线,到县政协工作。工作不再像以前那样繁忙,他便开始专心开拓另一片新天地:突破红豆杉人工育苗技术。

刚开始研究红豆杉时,余能健把自家房子当成实验室,买进一批小花盆,每一个里面都埋着红豆杉种子。据余能健的女儿余明回忆,一开始这些育苗容器只填满了一间储物室,后来,家里客厅、阳台、院子的角落也逐渐被“占领”。

曾经作为明溪县林业局副局长与余能健搭班的王荣庆今年已91岁。不过,王荣庆仍清晰记得许多细节。“我到他家里去,叫他不要给花浇水了,来喝茶。那时候不懂得老余是在搞科学。”王荣庆笑说。

红豆杉种子为什么发芽这么难?“搞科学”的余能健琢磨,种子发芽无非受到这几种因素影响:温度、水分、含氧量,以及生理性休眠。而红豆杉种子的胚芽“穿着”蜡质层、木栓层、石细胞层三层“外衣”,均坚硬致密,不易透水透气,使其包裹着的种胚长期处于缺水缺氧状态,再加上种子本身带有的抑制物难以降解,导致种子长时间休眠。

红豆杉种子在鸟类等动物的消化道中被“蹂躏”,无意中打破了休眠。但这一过程难以批量复制。

余能健反复尝试,终于摸索出“沙存变温”的处理方法,即用沙子“洗”,使红豆杉种子表皮腐烂,帮助其解除休眠。经过两个冬天、一个夏天,埋着种子的沙堆上冒出一片绿茸茸,是红豆杉种子发芽了。“那时候真是很高兴,证明沙存变温的方法是有效的。”

此后,余能健与县林业科技人员一道,对红豆杉良种选育、培育壮苗、幼林抚育等进行了一系列科技攻关,在1998年终于获得重大突破,破解了国际难题。当年即在福建省首次成功地人工培育南方红豆杉树苗2.5万株,一年生苗木平均高达25厘米以上,一年便可上山造林。

明溪县及时跟进,规划发展了红豆杉生物利用、山地珍贵用材林培育、景观苗木及盆景开发三大产业集群,被国家林业局称为“保护和利用濒危植物的成功典范”。

61年重点研究三种植物

“做林业就是要有长期思想”

红豆杉人工培育技术取得突破后的1999年,62岁的余能健年满退休。但他与红豆杉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针对药用、用材、盆景、绿化等不同的功能,对红豆杉的培育有不同的方向。比如,药用红豆杉需要生长更多富含有效成分的枝叶,而用材红豆杉需要时常修剪多余枝叶,使树干长得粗壮。

在培育不同种类的红豆杉时,“年”是最起码的时间单位。“6年、8年才有成果,这是很正常的事。因为自然生长规律无法改变。”余能健解释。

从1959年至今,余能健在工作的61年里,重点研究了三种植物:杉木、马尾松、红豆杉。每一种都跟踪研究了十数年甚至二十多年。

“做林业就是要有长期思想。”余能健反复向南都记者强调“长期思想”四个字。

“长期思想”让余能健能够静心在明溪的山林里默默耕耘。实际上,在研究红豆杉之前,他已多次获得殊荣。

上世纪90年代,余能健成功将马尾松人工栽培的成活率由85%提高到95%、长成速度提前两年,并进行马尾松优良无性系选育和造林试验,通过扦插造林使马尾松显著地速生丰产。这些技术填补了当时国内外该领域空白。他也因此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奖励,成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该项技术在福建省推广面积达45万亩,获得了林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深入研究红豆杉时,余能健已经退休。家人也曾劝他休息休息,享受晚年。“儿子在厦门的房子装修得好好的,叫我去住,但我还是愿意在明溪。我的事情还没做完,而且明溪山清水秀、空气又好,我真的喜欢大自然。”余能健说。

经过26年的研究,药用红豆杉已经实现量产,引来了药企南方制药和紫杉园,生产抗肿瘤原料药紫杉醇,为明溪当地带来数以亿元计的收入。明溪农户培育的红豆杉绿化苗,也已卖到全国各地。是什么事情还没做完?

余能健说,自己还有两个目标没实现,一是红豆杉用材林的培育,二是盆景还没有形成产业链。他分析,自己能够坚持“长期思想”的“秘诀”,就在于不断给自己设立目标。

比如,经过35年至40年的生长,红豆杉林一亩地可生产20立方米木材,按照市场价一立方米木材3万元多元计算,一亩地可收入60多万元,平均一亩地每年可收入18000多元。“这个收益很好,但很多人不去做,‘短平快’的思想做不了。这得改变观念,35年生的树,过一年就剩34年,再过一年就剩33年,一年一年、两代人接力,最终就能做出来。”余能健说,“我还有差不多10年时间继续奋斗。”

“什么都能随便,红豆杉不能随便”

余能健觉得,自己“就是闲不下来”。个头近一米八,年过八旬,身体依然硬朗。直到现在,他依然保持着每隔一两天就去实验田里察看的习惯。

为了挤出时间带南都记者去红豆杉林里看一看,余能健一路小跑去拿工具。身后跟他一起的工作人员不断喊:“不着急,你不要跑。”

司机陈方友经常开着皮卡载余能健去林地察看。山路颠簸难行,坡急沟深,车里乘客“上蹿下跳”,余能健开玩笑说,陈方友“开的是坦克”。

“开坦克”的陈方友自2012年明溪县红豆杉产业研究所成立后一直跟着余能健工作。该研究所由余能健任所长,先后申请到“南方红豆杉绿化苗景观的选育”“南方红豆杉用材林良种选育”和“南方红豆杉盆景轻级化”三个国家级林业科学技术研究新项目,开展新一轮技术攻关。

为给用材林找到优质种源,余能健带着陈方友和工作人员跑遍了10个省份的25个“深山老林”。有时去山谷里一个来回就要一整天,他们带着馒头、八宝粥在路上野餐。回到有人烟的地方,余能健就吃一碗面条。“他很少吃肉,也反对浪费,就要一碗白面条。我说不行得炒两个菜,跑了一天,没油水肚子吃不饱的。”陈方友笑说。

对于使用的物品,余能健恐怕也有一种“长期思想”。“他衣服都穿很久。”女儿余明说,她给父亲买的新衣服经常被堆在衣柜里“不见天日”。

老同事邱美荣和许次容也记得,老余多年来一直骑着一辆老式凤凰牌自行车,穿梭在明溪街头,“我们都问他,这个自行车是垃圾堆里捡来的吗?”

“什么都能随便,红豆杉不能随便。”在陈方友的印象中,亲自给工人示范种红豆杉的时候,余能健特别严肃,示范后他会一直在旁边盯着,直到确认工人真的学懂了才放心走开。

有恒心、肯吃苦、爱钻研,是余明观察习得的父亲“真传”。

受父亲的影响,余明也学了林业。8年前,她来到红豆杉研究所,协助父亲一起研究红豆杉。研究所此前还给北京大学输送过博士,现有余能健、余明、陈方友三个成员。父亲年纪大了,把一些活动量大的工作交给她。

余明介绍,研究所成立8年来,余能健四处协调资金,争取到的约100万元全部投入到了研究当中。没有先进的设备,他们就靠肉眼观察,“一分钱当两分钱用,长年累月下来才能出成果。”

“把成果用最易懂的方式

讲给农民才最有价值”

“我父亲做这些不是为了出论文或者挣钱,他觉得把这些成果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讲给农民才最有价值。”余明说。

2011年11月,余能健把多年的研究成果写成一本《南方红豆杉栽培技术》,免费分发给种植户。在这本小册子的开篇,他写道:“为南方红豆杉产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现把十多年试验结果编写成册,该技术实用性、可操作性强,可供广大技术人员、农民学习和应用。”

除了《南方红豆杉栽培技术》,余能健将自己的成果还编写成《杉木速生丰产实用技术》《花魔芋栽培技术》《雪莲果栽培技术》和《牛蒡栽培技术》等科普教材,印发达1万余册。

研究成果丰硕,余能健也因此获得不少荣誉。

2004年,他因《南方红豆杉短周期药用林培育配套技术研究》获三明市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被国家科技部列为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2008年被评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此外,他还被授予“全国造林绿化劳动模范”“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福建省有突出贡献农业科技工作者”等称号,2009年被评为福建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2010年被福建省科协、省老科协评为优秀科普工作者,2013年获三明市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

刚被分配到明溪县工作时,余能健认为“干林业就是要待在基层,基层才大有作为。”这一待就是50多年,在明溪,不少人称他是“明溪全县的功臣”。

研究之初,余能健就把成果能够在实际生产中大量推广立为目标。他说,“我们把技术从田里‘土’出来,农民容易学,这才是我搞研究最大的价值。”

  声音

“我们把技术从田里‘土’出来,农民容易学,这才是我搞研究最大的价值。”

“这个收益很好,但很多人不去做,‘短平快’的思想做不了。这得改变观念,35年生的树,过一年就剩34年,再过一年就剩33年,一年一年、两代人接力,最终就能做出来。我还有差不多10年时间继续奋斗。”

——余能健

  科普知识

红豆杉 又称紫杉,也称赤柏松。中国国家一级珍稀保护树种。红豆杉属浅根植物,其主根不明显、侧根发达。是世界上公认的濒临灭绝的天然珍稀抗癌植物。南方红豆杉是红豆杉的变种,该变种与红豆杉的区别主要在于叶常较宽长,多呈弯镰状。

采写:南都记者 马嘉璐 发自三明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