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街串巷收旧碗终成古陶瓷鉴赏家,余学云推动将乐窑再度走红

40年“淘宝”八千件,“复活”千年古窑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12月23日        版次:TK20    作者:吴单

在将乐县祥云轩(将乐窑)博物馆里,馆主余学云仔细端详藏品。

  人物篇

在福建三明,有一个“文物大县”——将乐县,这里是古陶瓷文化起步较早的地方。据记载,将乐窑始见商周,兴于唐代,盛在两宋,衰于明末清初。

如今,将乐窑已成为将乐县一张文化“名片”闻名国内外,余学云便是将乐窑重新走红的见证者和直接推动人。他身上有很多标签:农民出身、知名鉴赏家,早年辍学、著书多本,省内首家农民家庭博物馆馆主。他还是福建“将乐窑收藏第一人”,出版了系统介绍将乐窑的专著,推动将乐窑重立于古窑业之林。从孩童时爱在路边捡拾漂亮小瓷片到如今远近闻名的古陶瓷鉴赏家,古陶瓷这门课,余学云一读就是40年,走南闯北收藏各类文物近6000件。这些年来他还向各级博物馆捐赠了将近2000件文物。如今的余学云将更多精力放在了将乐窑和古陶瓷的文化传播上,他希望更多的人关注古陶瓷和将乐窑背后的文化内涵而非经济价值。

路边捡回漂亮瓷片竟是清代五彩瓷

三明是我国南方陶瓷生产的重要地区,据三明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共有古窑址51处。三明十县中有六县为千年古县,分别为将乐、沙县、建宁、泰宁、宁化及尤溪,其中最古老的便是将乐县。其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脉东南。

在将乐县新建的文博小镇里,坐落着“五馆四基地”,祥云轩(将乐窑)博物馆便是其中之一。

余学云现在每天都要在馆里转上好多圈。这里展出了2000余件文物,年代从商代至民国,其中宋代将乐窑出品的精美执壶、茶盏等就有709件,这些都是他40年来从全国各地淘来的“宝贝”,于2018年捐赠给将乐县政府。

余学云出生于将乐县古镛镇解放村的农民家庭,51岁的他,收藏古陶瓷却已有40年。如今他已是远近闻名的将乐窑收藏鉴赏家、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祥云轩(将乐窑)博物馆馆主。

他和古陶瓷的不解之缘源于一块漂亮的瓷片。

余学云回忆,大约在12岁时,他在一个工地上无意中发现路边有个碟子,当时觉得特别漂亮,就把它捡回了家。那时家里开着旅社,来往的客人认出这块瓷片竟是清代瓷器五彩瓷,便出几元钱从他手中买下了。

这些旧瓷器图案、画风精美,又能换得零花钱。从那以后,余学云便开始走街串巷到处收集被丢弃的旧陶瓷。

随着捡回家的坛坛罐罐越来越多,家里反对声不断,甚至将他捡回的瓷器扔掉,但余学云却渐渐迷上了古瓷器收藏。他不再满足于收集,开始想要挖掘瓷器背后蕴藏的东西。

创办三明最大家庭式瓷器博物馆

从业余爱好到专业鉴赏,余学云用了近20年时间,大多数时候是靠自学、向别人请教,很少有专业培训的机会,早先也曾前往扬州拜师,但就待了一两天。

通过研究古陶瓷鉴定等书籍、与国内老师交流,30岁的余学云变得专业起来,还跟随省级的老师参加过当地的文物普查。

最近20年,余学云走南闯北地收集“宝贝”,跑的地方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远,还曾前往日本“淘宝”。

他记得以前县城还没有盖这么多新房的时候,在本地常常就可以收到很多“老古董”,随着新房盖得越来越多,不识货的人常将家里这些旧器物给丢弃。

原来回收的价格也便宜,令余学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回他两元钱竟买了一箩筐旧瓷器,有好几十件。“现在这种情况已经不可能出现,人的素质提高了,也知道什么叫古董、文物,他要多少价,几乎也没得便宜。”

随着藏品越来越多,余学云萌生了让普通人了解古陶瓷的念头。

2010年8月,他在家里创办了三明市最大的家庭式瓷器博物馆——祥云轩古陶瓷馆,免费对外开放。

余学云没料到,这一举动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瓷器爱好者,还有不少人慕名而来。据他统计,第一年大约有一万多位访客,其中不乏不远万里而来的新疆、德国、墨西哥等地的友人。

成福建“将乐窑收藏第一人”

余学云与将乐窑的正式相逢要回溯到1988年,这一年,将乐窑尘封多年的神秘面纱被重新掀开。

据公开报道,在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万全窑口的踪迹被发现,后经多次复查,确定为将乐县宋元时期主要的窑口之一,它也是将乐窑最具代表性的窑口,窑址面积广大,因远望像个碗墩子,又被称为“碗碟墩窑”。

2016年至2018年,当地先后对万全碗碟墩窑、南口下瑶窑进行考古发掘。余学云跟随普查人员见证了将乐窑重新面世的历史时刻,这也为后来他推动将乐窑走向世界埋下伏笔。

此后,他便放下了其他工作专注于将乐窑研究。

2012年,余学云出版了系统性介绍将乐窑的专著——《将乐窑古陶瓷鉴赏》,自此被历史尘封的将乐窑得以与其他青白釉瓷器区分开来。

余学云也被称为福建“将乐窑收藏第一人”。

2015年10月,他与余有权合著的《将乐窑宋代茶盏》问世,这是全国第一部以单类器物成书的将乐窑古陶瓷著作。

在余学云的记忆中,将乐窑重新“活起来”也大约是最近十年,这十年间他步履不停,忙着写书科普,建博物馆,运营公众号,办展览,全国各地去办讲座,为公众义务鉴宝……

而这期间,作为“千年古县”的当地政府也不失时机地抓住了将乐窑这张“文化名片”,让将乐窑“活起来”。除了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还推动将乐窑走出将乐,甚至走向世界。

2017年9月,由中国古陶瓷学会和三明市政府共同主办,将乐县委、县政府具体承办的“将乐窑暨中国南方地区宋元青白瓷学术研讨会”在将乐县召开。

去年1月至3月底,“乐土瓷韵”福建将乐窑文物展在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举办,这是将乐窑文物首次系统全面地对外公开展示,其中就有多件来自余学云。

“希望更多人关注古陶瓷文化”

余学云正给自己的藏品编号,大大小小算起来约有6000件。

实际上这还未算上这些年他给各级博物馆捐赠的将近2000件文物。“说实话很舍不得,每一件就像自己的亲生子女一样。”

对余学云而言,这些藏品不仅意味着一笔经济财富,同时还是历史的见证物。“到后面研究了就知道,其实一件陶瓷就是一部历史,就像我研究将乐窑一样,为什么北宋的瓷器生产得特别精美,到南宋又走下坡路,到了元代为什么又更粗糙了,其实这也跟中外交流史有关系,元、明代开始实行海禁,产品只供应本地和周边地区,可能东西就会变得粗糙些。”余学云说。

如今余学云将更多的重心放在了将乐窑和古陶瓷的文化传播上,他发现只有对古陶瓷多少有点了解的人才会更多关注到将乐窑,而且大部分人都只关注它的经济价值而非其背后的文化。

去年,为反映将乐窑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展示古代陶瓷文化的魅力,将乐县投资6500多万元新建祥云轩(将乐窑)博物馆,余学云将家庭博物馆内的文物运到了新馆,成了博物馆负责人,如今这里已成了当地新晋“网红”打卡点。

余学云还自己运营着祥云轩将乐窑的微信公众号、网上博物馆,有时间就写些文章对公众进行科普,试图通过现在流行的新媒体方式来传播古陶瓷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将乐窑。

  声音

其实一件陶瓷就是一部历史,就像我研究将乐窑一样,为什么北宋的瓷器生产得特别精美,到南宋又走下坡路,到了元代为什么又更粗糙了,其实这也跟中外交流史有关系,元、明代开始实行海禁,产品只供应本地和周边地区,可能东西就会变得粗糙些。

——余学云

采写:南都记者 吴单 发自三明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