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次创业”发力 “珠海蓝”有底气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07月31日        版次:ZA22    作者:袁平峰

横琴自贸区。 南方日报记者 张由琼 董天健 南都记者 陈冲 徐杰 摄

  <<上接21版

现代服务业蝶变,金融业创新,“二次创业”……珠海特区成立40年,珠海再次起航。站在珠海特区成立40年新的起点上,珠海提出,面对新一轮发展机遇,珠海要重铸特区精神,再燃改革激情,奋力推动新时代“二次创业”,把经济特区这块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蝶变

  多元化布局现代服务业 

珠海大道旁,夜幕中的华发商都流光溢彩,这家珠海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大型购物中心,是市民休闲购物的好去处。

说起现代服务业,就不得不提珠海华发集团。据不完全统计,约一半的珠海人都居住在华发开发的楼盘中,很少有一家企业像华发一样,和一座城市的命运联系得如此紧密。

从成立之初的3000元起家,到截至2019年底,华发集团资产总额已达3686亿元,营业收入突破800亿元,连续多年入选“中国企业500强”榜单,排名逐步跃升。这个最初只有5人的房地产经理部,如何成为珠海最大的综合型企业集团和全国知名的领先企业?秘诀究竟是什么?

“秉承特区精神,锐意求变创新;发挥国企担当,脚踏实地做事。”这是许多华发人的心声。而回顾华发走过的40年发展历程,就是一个率先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发展的华丽蝶变过程。

2012年,国内房地产行业迎来调控,也就是在这一年,华发率先拉开了转型升级的大幕,集团决策班子决定以改革创新为引领,主动转型升级,由机会型发展向战略型发展转变,制定了以“转型升级、跨越发展”为核心的整体战略规划,走上自我突破的蝶变之路。

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华发投资运营的珠海国际会展中心、华发商都、容闳学校、华发中演大剧院、珠海国际网球中心、瑞吉酒店、华发喜来登等设施,先后填补了珠海在会展、商业、教育、文化、体育、高端国际商务酒店等方面的空白,为珠海现代服务业补足了短板。

从华金智汇湾创新中心,到中以科技创新投资大会,从珠海智慧产业园入选升级大数据产业园,到港珠澳现代农业示范园发力设施农业,从服务基地揭牌运营,到成功发行上市澳门首单公募公司债券,华发在“科技+金融+城市+产业”模式下飞速前行,成为推动城市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创新

  先行先试蹚出金融“新路子” 

在现代服务业中,金融产业聚集是湾区经济的标识符。而珠海,特别是横琴,在共建湾区金融核心圈中,被广泛看好。横琴,这个曾以传统农渔业为主的小岛,在大湾区战略与自贸区政策优势叠加下,该如何打好金融创新牌?

在开发横琴之前,横琴岛上尚无任何工业企业落户。2009年,横琴新区成立,横琴的地区生产总值仅2.47亿元,一般财政预算收入为3593万元。彼时,横琴新区不仅没有独立的金融监管机构,在2009年12月底,横琴还只有一家农村信用社为岛上居民提供基础服务。

从国家级新区到成为自贸试验片区,再到如今步入大湾区时代,虽然横琴获得了多项政策助力,但是其发展体量依旧难以匹敌南沙、前海等自贸片区。如何完成国家赋予横琴的使命,是横琴主政者需要思考的问题,而其中,金融业则被横琴看成重要产业之一。

积极落实金融创新政策、优化金融行业发展生态、加快金融创新体系建设、坚持服务实体经济……一系列组合拳打出后,横琴金融业从一张白纸,迅速发展成金融资源的聚集地,金融机构、人才、资金、信息等各类金融要素在横琴集聚,碰撞出具有横琴特色的金融生态。

截至2020年3月31日,横琴新区金融类企业合计5541家,注册资本人民币10287.8亿元。从2009年只有一家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到今天,珠海横琴已有金融类企业6243家,注册资本达到9776亿元。

横琴这个“蕉林绿野,农庄寥落”的荒岛也在悄然发生历史性巨变:从2015年到2019年,横琴GDP从126.8亿元增长到401.24亿元,年均增长26.40%。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在横琴注册的澳门企业达到2219家,澳资企业累计在横琴的投资总额为188.33亿美元。仅2019年新增注册的澳资企业就达745家,较前9年澳资企业在横琴的注册累计数增长52.7%。

  展望

  “珠海蓝”是 “二次创业”最大本钱

从拱北口岸向东眺望,港珠澳大桥把香港、珠海、澳门连为一体,珠海将由此成为内地唯一与港澳陆路相连的城市。站在珠海特区成立40年新的起点上,珠海提出,面对新一轮发展机遇,珠海要重铸特区精神,再燃改革激情,奋力推动新时代“二次创业”,把经济特区这块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珠海“二次创业”的底气何在?在很多企业家眼中看来,整洁的城市、干净的空气、纯净的海,是珠海最强的优势和最大的本钱,是40年发展留给珠海最宝贵的财富之一,这笔宝贵财富别的城市既买不来也借不到。

这得益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当珠三角走上“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传统工业化道路时,珠海独辟蹊径,确定了生态立市、环境优先的发展战略。1998年5月,珠海拥有地方立法权后通过的第一部法规就是《珠海市环境保护条例》。

在珠海,有个著名的“八个不准”,在产业结构选择上,市区只发展有利于环境、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业,不准兴办电镀、造纸、制革、冶炼、漂染、石油化工等高污染项目。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坚持“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一个都不能批”的原则,对于大型项目的建设慎重选址,严格推进环保设施建设,绝不以牺牲环境获得一时的发展。据当时环保部门的负责人介绍,建市以来,因污染严重被珠海市政府否定的项目达数百个,其中不乏上亿元投资项目。

党的十八大以来,珠海更加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全市绿色空间超过陆地面积的70%,绿化覆盖率、人均道路面积、空气质量等指标在全国名列前茅,连续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首批环保模范城、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范例奖等荣誉。

好山好水好空气,令珠海市民引以为傲,也成为珠海未来发展的最大优势。而在产业规划和引导上,珠海也有清晰的目标:在做大做强家电电气、石油化工、电力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等支柱产业的同时,将重点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数字经济、新材料、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布局发展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四十不惑的珠海,正朝奋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门户枢纽、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和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典范之路迈进。

采写:南都记者 袁平峰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