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向“新”而行,以“新”提质,惠州探索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已实现三年翻番 聚力构建“2+1”现代化产业体系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4年03月28日        版次:HA02    作者:李晓慧

  惠州聚力构建“2+1”现代化产业体系,这是惠州航拍图。 南都记者 张嘉培 摄

  近3个月内,惠州新增3家上市公司。3月13日美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创业板挂牌上市,成为惠州第20家A股上市公司。此前,还有辰奕智能2023年12月底上市,宇新股份2024年1月底将注册地迁至惠州。越来越多的企业“用脚投票”,选择惠州,扎根惠州。

  当前,惠州持续推动产业与科技互促双强,推动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优化营商环境,破解企业发展的堵点。惠州正向“新”而行,以“新”提质,为高质量发展添动能,持续提升发展质量、壮大经济实力,全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惠州实践,加快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

  政策措施

  多措并举促全市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惠州一直致力于做厚做实制造业‘家底’,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全国两会期间,惠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温金荣在接受南都专访时表示,“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接下来,惠州将全力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年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惠州要聚力构建“2+1”现代化产业体系,突出抓新型工业化,推动制造业当家体现新担当,要始终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深入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尽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锚定了高质量发展目标,开春即开局,开年即开跑。2月18日龙年首个工作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在深圳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当天下午,惠州市也召开高质量发展大会,并把龙年春节假期后的第一周列为惠州推动高质量发展活动周,围绕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吹响高质量发展“集结号”。

  而在2月17日上午,惠州市招商办公室招商工作组出征仪式举行,5个赴外招商工作组分别前往京津冀、大湾区、长三角、中部、境外等区域进行上门招商、精准招商,瞄准“招大引强”,着力为惠州“2+1”现代化产业集群延链补链强链,彰显“开年拼经济,锚定招大商”的坚定决心。同时,惠州高度重视服务好现有企业增资扩产,支持TCL、德赛、亿纬锂能等本土龙头企业在惠州布局更多项目,吸引更多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

  “大招商”“招大商”,不仅能引进优质项目、技术,更重要的是引进优秀人才、先进的发展理念和办法,人才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才选择惠州、扎根惠州。

  目前,惠州人才总量超过140万人,其中既有“高精尖”的科研人才、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也有一大批的工匠大师和技能人才,各类人才在各行各业、各条战线贡献智慧和力量、挥洒激情和汗水,助力惠州持续保持向上向好的良好发展态势。

  今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周,惠州发布了十万人才大招引专项行动,吹响新一轮人才集结号,其中计划引进各类青年大学生人才6万名以上,高等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毕业生留惠人数1.5万人以上,从市外引进各类技能人才1万人以上。大力引育人才,不仅要有优美的生态、丰富的文化、安居的氛围,更要有发展的平台、优质的岗位、良好的环境。

  接下来,惠州将持续深化实施“惠”聚优才工程,“组团式”招引青年大学生人才,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切实提高针对性和实用性,兑现各项人才待遇;大力发展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社会民生事业,解决各类人才后顾之忧。“我们相信,来到这里工作生活的人,都会喜欢上惠州、扎根在惠州,坚定自己的人生选择。”温金荣说。

  营商环境

  打造亲商安商富商的发展高地

  惠州拥有良好的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为大力拼经济、拼招商增添十足底气。近三年来,惠州引进落地投资超50亿元项目就有20多宗,投资总额超3000亿元。石化能源新材料和电子信息是惠州的两大支柱产业,正在加速迈向“万亿级产业集群”,其中大亚湾石化区已经连续5年领跑“中国化工园区30强”,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新能源电池两个产业集群入选了“2023中国百强产业集群”。

  此外,惠州在7个县(区)集中力量打造七个千亿级产业园,还将积极布局基因技术、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海洋牧场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开辟更多更丰富的应用场景加速市场化、产业化进程,积极抢占“新赛道”,拓展惠州产业发展的新空间。

  除了本身资源优势吸引企业,企业成长发展需要政府的“精心呵护”,优质服务,更重要的是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氛围,优化营商环境,让企业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得好。

  在这方面,惠州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比如,建立“1+6+1”重大项目建设指挥部体系,定期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用地、用海、用工、用能等难点、堵点问题。惠州还坚持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实施服务企业“直通车”、企业诉求快速响应机制、周六延时服务等措施,用心用情当好企业“服务员”“店小二”。比如中海壳牌三期项目,去年3月27日签订项目初步投资协议,5月19日正式开工建设,从签约到落地开工仅用时54天,充分体现项目建设的“惠州加速度”。

  作为惠城区工业新兴强镇,惠城区马安镇闯出了一条助企纾困、激活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去年,专业研发制造精密自动化设备的广东铠屹先进科技有限公司因业务扩张,面对同时而来的大笔合作订单,资金周转困难。

  企业提需求,政府供“清单”,银行来支持。马安镇了解情况后,通过与惠州农商行合作试行探索“政银企”三方合作。“去年8月我们反映了情况,9月还不到就贷款给我了。”广东铠屹先进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陈赞军真切体会到马安镇“政银企”牵手给予自己在惠州发展的底气和支撑。渡过难关后,公司获评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跃上新台阶。如今,公司的订单不断增加,产值有望成倍增长,更坚定他留在惠州发展的决心。

  马安镇党委书记戴新辉表示,马安镇还将继续面对面了解企业需求,实实在在解决企业发展难题,通过“政银企”继续发力,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科技赋能

  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南都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惠州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大幅增长,强度达3.44%,位居全省第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三年翻番,总数位居全省第五,增速珠三角第一,产业创新活力持续增强。2023年,全市石化能源新材料和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65%,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的64.9%、39.7%,位居全省前列。新型储能产业加快迈向全国第一方阵。

  当前,重离子微孔膜、医用重离子加速器等科技成果正加速在惠州落地转化。惠州近年依托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国家大科学装置、东江实验室科研专项,正致力搭建产业与科技深度融合的桥梁,打造高端科研装备研制基地及核技术产业高水平发展平台。

  2月21日,2024年惠州企业“走进中国科学院”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惠州市东江实验室总部区举行,惠州市科技局、东江实验室与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签订了科技支撑产业合作专项——惠州专项合作协议,推动中国科学院与惠州企业,实现“双向奔赴”、互利共赢,助力惠州“2+1”现代化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惠州奋力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贡献科技力量。天宝电子(惠州)有限公司科研负责人鲁忠渝接受采访时坦言,目前制造业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企业对节能降耗、降本增效的技术需求十分迫切。

  作为东江实验室与大亚湾环境水务集团孵化的企业,广东科清环境技术有限公司近年来与东江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开展了一系列科技成果转化的合作,在环保水处理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广东科清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张信武表示,中国科学院科研成果在惠州落地转化,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优质生产力,更好地体现了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的效果。

  与此同时,惠州坚持以数智化、绿色化赋能新型工业化。2023年,惠州获评为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第一档),累计1696家规上工业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国家级和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场景及数字化转型标杆示范等品牌项目116个(家),国家级绿色工厂34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3家。

  《2024年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惠州要支持制造业“智改数转”,深入实施“百企千项”示范行动,发挥技改专项资金的牵引作用,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推动技改投资增长30%以上。谋划设立人工智能产业基金,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各环节的融合应用,打造人工智能研发制造和场景应用高地。开展广东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建设,推动220家中小企业、450家规上工业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加快5G基站、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等建设,打造全国“千兆城市”。

  百千万工程

  城乡环境大幅改善

  广东城乡区域高质量发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过去一年,惠州以“头号工程”力度实施“百千万工程”,掀起强县促镇带村的火热实践,“1县5镇50村”入选首批全省典型县镇村培育对象,5个镇入选全国千强镇,全市1043个行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00%达10万元以上,76%达20万元以上,城乡环境大幅改善、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千镇千面,各有不同,惠州在实施“百千万工程”过程中取得了明显成效。在美丽圩镇建设过程中,惠州注重挖掘特色文化、资源禀赋,不搞千镇一面、简单“复制”,而是要主题鲜明、内外兼修,吸引更多游客来“打卡”,让更多游客留下来、成为常客。

  龙门县永汉镇和惠东县白盆珠镇是惠州正在积极培育的两个省级典型镇,正在谋划打造“考古小镇”。龙门县永汉镇是广东“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镇,正在打造“寻猫之旅”主题街区,将游客引流到圩镇拍照打卡和消费。该项目总投入约5380万元,这一主题的灵感来自于南昆山现有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豹猫,通过捕捉其动作形态,通过定制主题IP,将猫文化融入故事场景,打造出商业、休闲与文化气韵、环境特色相融合的城镇风貌。

  惠东县白盆珠镇发现的明代白马窑址群,是广东迄今为止考古发现规模最大的窑场,2022年被评为“广东省十年十大重要考古发现”之一。2019年至今,共计发掘面积2000平方米。共发掘清理出分室龙窑窑炉5座、制瓷作坊1处、灰坑8座,出土窑具、瓷器等遗物标本几万余件。

  随着“百千万工程”持续深入推进,惠州乡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作为首批省级培育典型村之一,位于惠城区横沥镇的墨园村近年人居环境和乡村建设均取得明显成效。

  “我在村里住了60多年,现在的环境比以前更好。”惠城区横沥镇墨园村村民陈日强说,以前只能靠鱼塘养殖作为经济收入来源,“百千万工程”实施后村子真正美起来富起来了。近年来,他亲眼见证了墨园村巨大的变化,以前脏乱差的环境消失不见,如今“推窗见绿”,生活越来越好。

  墨园村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艺术气息于一体,以入选首批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为契机,以打造项目节点为抓手,大力实施“育村、美村、趣村、强村”四大计划,进一步壮大乡村集体经济,从而实现强村富民,助力乡村振兴。

  走近墨园村党群服务中心,一个独特的露天茶馆引人注目。墨园村党总支部书记刘红兰说,这个“等风来茶野小馆”所在的位置原是闲置土地,春节前他们通过绿化美化,盘活了这片空地,打造成可以给村民游客聊天休息、围炉煮茶的营地。

  “茶馆是我们村成立的公司来运营的,工作人员都是我们的村民。”刘红兰说,去年12月,他们成立了强村文旅发展有限公司,对产业资源统一策划、开发、运营、管理。除了茶馆,村里还打造了咖啡营地、稻田小火车等一批节点,推出采摘水果蔬菜等项目,丰富了文旅业态,进一步带动村民经济收入,增加村民的就业机会。今年春节期间,墨园村集体收入超16万元,超过去年12万元的村集体经济收入。

  保护古建筑和现有的绿化成果,提升绿化美化质量,增加村集体收入,墨园村对“绿美”的追求远不止如此。刘红兰表示,墨园村还将打造更多四季不同的绿美景观,结合非遗文化,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让游客来了一次还想再来,常看常新,让绿美行动走得更远更实,优化绿美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

  采写:南都记者 李晓慧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