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坑茶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帮助了村民就业。 受访者 供图
2016年以来,惠东县委、县政府坚持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多措并举实施各项扶贫工作,特别是在2020年收官之年,努力克服疫情影响,更强力度推进脱贫攻坚,在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时,也摸索出一批典型经验与做法。
首先,是立足传统特色产业,做好产业扶贫大文章。惠东县积极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等项目建设,成功申报建设3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43个“一村一品”项目,做强富民兴村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坚持把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有效结合,逐步探索形成“共建共享、以房联营、以地入股、文旅融合、社会参与”的发展模式,贫困户通过土地、房屋、果园等资源入股,实现定期获得分红收益。如多祝永和村依托结对帮扶建成36栋民宿、白盆珠横江村建成爱树网红民宿等。
其次,惠东县通过抓实抓好“管理、救助、服务”三大环节,着力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力阻“病根”变“穷根”。
惠东县还注重增强风险抵御能力,筑牢返贫致贫“防火墙”。该县在全市首先探索建立以保险和精准扶贫工作相结合的模式,由政府出资为全县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购买由农村住房保险、农业种养险、贫困人口补充医疗保险、贫困人口人身意外保险、贫困人口自然灾害公共责任保险五个险种组成的一揽子保险,简化理赔程序、缩短赔付时间,确保贫困户“脱贫路上零风险”。
该县构建供销大平台,大力开展消费扶贫,制订出台《惠东县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脱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动员全县各级部门广泛参与消费扶贫,目前已有171个预算单位开通贫困地区销售平台账号,并通过政府搭台的形式,广泛宣传扶贫产品,推动消费扶贫。
提高山区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水平,是惠东县脱贫攻坚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惠东县大力实施山海统筹战略,积极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同时,将山区地区分为三大片区协调联动,大力发展生态种植业、生态旅游、健康养老养生等产业,促进绿色、红色产业融合发展、助农致富。
典型经验
A
马铃薯专业镇
把“小土豆”做成了大产业
冬种马铃薯产业自上世纪60年代引进惠东,马铃薯种植业迅速发展壮大,涌现出了铁涌、平海和稔山3个冬种马铃薯专业镇,成为“中国冬种马铃薯之乡”。
近年来,惠东县以实施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和打造惠州粤港澳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为契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通过产业扶贫带动百姓致富,促进马铃薯产业驶入发展“快车道”。
把“小土豆”做成了大产业!2020年,惠东全县春收马铃薯9.2万亩,总产23万吨,产值约7.82亿元,全县参与种植约2万农户,户均收入3.91万元,其中全县沿海有劳力贫困户约60%从事马铃薯产业相关工作,极大地增强了该县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B
白盆珠镇
横坑村:依靠茶产业加快脱贫
惠东县东80公里处,沟壑幽深、层峦叠嶂、山崖围合、云雾缭绕,这偏远闭塞之处,就是客家山村——白盆珠镇横坑村。此前,因为地处偏僻,横坑村长期处于“世外桃源”与“穷乡僻壤”矛盾之中。近年来,惠东县将横坑茶作为扶贫治本的突破口,努力探索依托横坑茶产业加快脱贫的新路子。
横坑茶以味甘、清香、耐泡等特点被评为“广东省茶叶十大品牌”“惠东十六宝”。有了“一村一品”、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一系列政策优惠,村两委就有了底气,积极做好在外务工村民思想工作,动员他们回乡创业发展。
当地成立了惠东县新庵横坑茶叶专业合作社,大力实施产业扶贫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从零散种植到大面积扩种,再到现在利用合作社抱团发展,横坑茶已经成了村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随着横坑茶本土品牌的崛起、茶叶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横坑茶园成了惠东当地颇具规模的典范茶园,合作社被评为“惠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市级示范社”,横坑村被评为“惠州市巾帼创业示范基地”。
目前,横坑村包括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内有120多户人参与种植茶叶,全村茶园面积增至2000多亩,种茶总收入达2000万元。横坑茶不仅解决了家门口就业问题、提高了收入,还焕发了村子的活力,村民回来了、村里热闹了,横坑茶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帮助了村民就业。
横江村:“颜值”提升成“网红”
近年来,惠东县白盆珠镇横江村的一大片花海刷爆微信朋友圈。这片35亩的格桑花,让横江村这个沉寂了多年的省定贫困村“颜值”大大提升成为“网红”,从“吃饭靠天”到“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谋划发展特色乡村旅游,走旅游与产业互哺互促的路子,实现了脱贫“摘帽”,走上了勤劳致富之路。
C
安墩镇
安墩柚成农户增收亮点
近年来,安墩镇因地制宜种植蜜柚,种植面积超过了1万亩,当地种植出来的蜜柚果肉清甜、肉嫩多汁、口感上佳,深受消费者喜爱,成了当地农户增收新亮点。安墩全镇蜜柚合作社近20家,年产量达2000万斤以上,并重点发展了甘薯种植基地2万亩、春甜桔种植基地7000亩,形成以蜜柚为主导的现代特色农业崭新格局。
惠东县安墩镇下大决心,多措并举加快发展蜜柚、薯丝、中药材、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等各项富民产业,积极探索产业扶贫新模式,让扶贫由“输血”变为“造血”,从根本上确保脱贫效果持续稳定,书写脱贫攻坚的奋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