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东莞“投资年”延续“招商年”良好发展势头,“贸工消”联动发展,加快重构产业链供应链

经济大镇挑大梁 聚焦“大招商”2.0版行动“放大招”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4年01月10日        版次:DA04    作者:莫晓东

  2024年是东莞的“投资年”。东莞全力以赴稳投资,紧盯“项目、空间、效率”,培育壮大新动能,持续释放新产能。 南都拍客 张业斌 摄

  1月2日,中共东莞市委十五届七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提出要以“百千万工程”为统领,以“投资年”行动为突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切实稳定经济增长。

  继2023年定为“招商年”后,东莞将2024年定为全市的“投资年”。投资与消费、出口,被称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元旦后的首个工作日,东莞开年便给予它史无前例的重视。2024年,东莞经济将怎么干?

  连日来,东莞多镇相继召开会议,传达学习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市委十五届七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各自情况描绘发展新蓝图,聚焦“大招商”2.0版行动,深入实施“投资年”攻坚计划,抓工业、基础设施及房地产投资,全面提升城市“含金量”。

  “大招商”2.0版行动

  “大招商、招大商”为东莞“投资年”夯实基础

  2024年是东莞的“投资年”。东莞提出,要全力以赴稳投资,紧盯“项目、空间、效率”,强化资源要素保障,激发各类投资主体活力,加速项目审批流程,培育壮大新动能,持续释放新产能。

  各镇街年后召开的会议,聚焦的重点之一是“大招商”2.0版行动。要知道,过去的2023年,东莞各镇街的主旋律是“大招商、招大商”。

  去年12月举行的2023东莞全球招商大会,集中展示全市招商引资重大成果:签约产业项目359宗,投资总额2180亿元,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数字经济等。

  同时,东莞继续给出诚意:成立了建市以来最大规模的2000亿高质量发展基金体系,从企业初期成果转化的天使轮投资,到成长期、成熟期扶优扶强的不同轮次投资,为企业提供符合其发展阶段的全方位支持和服务。

  此外,首次推出45块总面积1.2万亩产业用地,面向全球企业“挂榜招商”。

  这些地块是近年来东莞推出的区位条件最好、连片规模最大的产业用地,包括15宗半年内即可摘牌供地的产业用地。除了聚焦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新能源、数字经济产业、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现代高端服务业等六大重点产业,东莞还整合了2700多亩优质土地空间,涉及20多个镇街。

  进入2024年,东莞“大招商”进入了2.0版本。

  它也将为东莞的“投资年”夯实更为坚固的基础。因为,从大环境看,国家宏观政策将适度加力,大湾区建设政策红利加速释放;从东莞情况来看,2023年下半年以来经济逐步企稳向好,电子信息产业筑底回升,工业用电量稳步上升,国外库存减少带来订单有所回暖,新项目新产能相继释放。

  各镇街表态,紧盯“项目、空间、效率”三大维度

  东莞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1-11月固投增速比全省快0.5个百分点,进出口连续三个月实现正增长,制造业贷款余额和增量均居全省地级市首位;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产值突破1000亿元,完成连片土地整备7000多亩;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首次突破1万家,拥有170万户市场主体;人才增速高于人口增速,高层次人才达23.6万人。

  从数据可见,东莞经济正呈现回稳向好势头。在此背景下,东莞的“投资年”被视为将延续上一年“招商年”的良好发展势头,在“大招商”2.0版行动等具体举措的作用下进一步扩投资、稳增长。

  东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曹秋静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东莞将2024年定为‘投资年’,可以说是高度重视投资这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性。”她认为,东莞还坚持“贸工消”联动发展,加快重构产业链供应链,“相信在‘三驾马车’的共同发力下,经济高质量发展将迎来更加澎湃的动力。”

  东莞各镇街均对此作出了明确的表态:紧盯“项目、空间、效率”三大维度,进一步发挥政府统筹协调作用,加力扩大工业投资和技改投资,抓好“大招商”2.0版行动。

  东坑镇提出,全镇要不断优化生产、生态、生活空间,从“产城人”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三生”融合,构建起“产城人”融合发展新高地,不断优化企业服务,提升营商环境能级,创造更佳的比较优势,积极帮助企业解难题、促落地。

  清溪镇提出,要以“百千万工程”为统领,以“投资年”行动为突破,全力以赴做好“抓冲刺、抓项目、抓空间、抓消费、抓外贸、抓安全稳定”等重点工作,以新担当新作为开创全镇各项工作新局面。

  东城街道的目标更为明确,朝着GDP突破700亿元目标笃定前行。2024年,东城将全力推动火炼树更新单元一期、立新洋杞坑旧村、黄旗新村等项目的建设进度;加快拓空间建“新区”,拓展温塘桑园现代化产业园、牛山产业园、樟村下桥产业园,攻坚连片产业空间建设现代化产业园区,推动“新城市新产业新生态”建设焕发新气象。

  聚焦“百千万工程”

  厚街与南城共同打造城乡融合综合片区

  东莞各镇街陆续召开的会议当中,另一个聚焦的重点是“百千万工程”。它被视为各项工作的“统领”,重要性不言而喻。

  东莞各镇街提出,要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进一步整合资源,发动全社会力量,打好全域铺开整体战、人居环境攻坚战、绿美生态提升战、集体经济升级战、基层治理持久战,不断激发镇村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重塑东莞发展新优势。

  东莞市委书记肖亚非强调,“百千万工程”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全市要以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为重要抓手,挖掘更多基础设施、民生等领域项目,一体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拓空间、乡村振兴、绿美东莞生态建设、基层治理改革创新、城市综合环境提升等重点工作。

  东莞市委副书记、市长吕成蹊提出,经济大镇要挑起大梁,努力为今年全市经济增长做出贡献,市直部门和镇街(园区)要双向奔赴、形成合力。

  作为东莞镇街经济实力第一梯队的南城与厚街,在推进“百千万工程”方面,将共同建设的“东莞城乡融合综合片区”作为重要抓手。

  2023年9月,东莞召开全市“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大会,选取南城街道、厚街镇城乡接合部区域(面积约104平方公里),打造城乡融合综合片区。这是全市唯一一个城乡融合综合片区,拟打造成为城乡融合、产城融合、科创+制造融合、生态+人文融合的集中展示区域,使之成为东莞高质量发展的新名片。

  集中投入有利要素打造未来东莞发展新增长极

  其中,涉及厚街位于广深高速以东及陈屋大道以北区域的15个社区,共约72.8平方公里,约占厚街总面积57%;涉及南城7个社区共31.2平方公里,占南城面积55.1%,常住人口约10.94万人。

  厚街是东莞传统经济大镇之一,经济总量位居东莞全市第六。其位于广莞深经济黄金通道中段,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拥有“双轨道+双高速”即“地铁+城轨”“莞番+广深”;产业基础扎实,全镇拥有内外资企业4万多家,市场主体超9.4万户,形成以机电、鞋业、家具、黄金、汽车配件、箱包等为支柱的制造业工业体系,以及会展、酒店餐饮、电商等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年举办展会40多个,是东莞重要的“制造名镇”。

  作为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重要节点的南城,是人才、资金、技术等各类资源要素集聚之地。新型产业基础扎实,综合片区南城范围内拥有国家级“小巨人”4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9家,片区及周边拥有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6个,孵化器建筑面积超110万平方米。

  按照计划,城乡融合综合片区拟将打造成未来东莞发展的新增长极、东莞高质量发展的新名片。未来,将会集中投入一系列的政策、项目、资金、土地、科技、人才等有利要素。

  《厚街镇打造“东莞市城乡融合片区”行动方案》明确指出,厚街将以位于片区内15个社区为实施主体,力争在产城人融合、现代产业园建设、绿美生态建设、科技人才教育、民生基础建设、人居环境提升、基层治理创新等七个方面做出典型,重点实施20项工程,全面推进片区建设工作,再造一张东莞新名片。

  南城街道提出,将聚焦“环境优美、产业先进、社会和谐”,坚持规划先行、典型引领、以点带面,全力打造集新生产关系、新生活方式、新消费设施、新都市休闲、新田园乡村于一体的城乡融合综合片区,全力实现综合片区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协同增效。

  镇街“行动”

  连日来,东莞多个镇街迅速召开会议,传达学习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市委十五届七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通报总结各镇街2023年经济发展、招商引资、“工改工”工作,并对2024年经济工作进行动员部署。

  各镇街表示,2024年将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制造业当家为根本,以“百千万工程”为统领,以“投资年”行动为突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真抓实干,勇毅前行,为东莞奋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贡献力量。

  东城:GDP力争突破700亿元

  1月4日,东城街道召开党工委(扩大)会议。会议强调,要凝心聚力抓经济,勇于担当,挑起经济大镇的重任,朝着GDP突破700亿元的目标笃定前行,务必在新一年稳经济稳增长方面拿出有效措施、取得明显成效。

  坚持以“投资年”为突破,东城将推动既定项目开工建设,招引更多优质项目落地,继续优化出台系列助企惠企扶企措施,为顺利开展“大招商”2.0版行动营造亲清的政商环境。坚持以促消费为抓手,持续释放11.6万市场主体的潜力,不断探索更多的“文旅+”“产业+”消费新场景新业态,通过“年会、年饭、年货”系列活动为辖区企业链接更多资源,引爆消费新热潮。

  中堂:加快培育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1月4日,中堂镇召开党委会议。会议强调,要以“投资年”行动为突破,加快产业结构优化提升。把握新型工业化机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持续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紧盯“项目、空间、效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拓展产业发展空间,进一步抓好北海现代化产业园区土地征拆工作,以充足的土地资源保障一批新的重大项目落地。

  桥头:持续抓好“拓空间”工作

  1月4日,桥头镇召开党委会议。会议强调,要以开展“投资年”为突破,全力抓好经济稳增长,突出抓好项目招引,加快推动新型工业化,持续抓好“拓空间”工作,全力抓好效率提升;以“百千万工程”为牵引,完善实施方案,优化城市环境,要以人居环境整治、绿美桥头建设为突破口,大力整顿镇容村貌,推动镇村环境得到显著提升。

  茶山:推动食品产业品牌化、高端化

  1月5日,茶山镇召开党委会。会议指出,要全力冲刺2023年第四季度经济工作,及时梳理目前的进度、完成的情况、重点难点,主动跟进落实情况,加强协调和统筹,力保全年GDP稳定增长;要紧盯2024年全年经济目标任务,及早做好目标分解,进一步细化每项工作的目标举措,务求每个月都有进步、每个季度都有突破。

  要全面梳理镇村的项目,督促跟踪好项目建设进度,确保高质量完成各项目标;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有针对性地制定茶山镇食品企业的发展举措,加快推动食品产业向品牌化、高端化方向发展;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组织排查并消除安全隐患,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樟木头:加快“中国作家第一村”项目建设

  1月3日,樟木头镇党委会召开。会议强调,要认真落实以下六项工作:一是要深入推进“投资年”行动,以党建引领拓空间工作,持续开展“大招商行动”,抓好项目落地;二是要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坚持规划引领,抓好人居环境、绿美生态建设,加快推动集体经济转型升级;三是要深入推进“经济稳增长”,全力服务企业发展,用好用实惠企政策;四是深入推进安全生产工作,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五是深入推进“民生福祉”工程,扎实推动教育扩容提质、医疗水平提升,兜牢兜实民生保障底线;六是深入推进“文化强镇”建设,加快东莞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项目建设,持续擦亮客家文化、麒麟文化、双拥文化等品牌。

  东坑:拓空间、抓项目、提品质

  1月3日,东坑镇召开党委扩大会议,提出将从拓空间、抓项目、提品质三大方面入手,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落实。以开展“投资年”为契机,东坑将从抓重大项目、抓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镇村联动、盘活产业发展空间等方面入手,全力抓好全年投资工作。

  按照“1139”典型镇和“1234”典型村工作思路,重点抓好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镇中心区扩容提质、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推动本外人口融合等工作,以及丁、彭、黄三村错位发展,打造“有好戏、有好梦、有好味”三个品牌,围绕片区功能完善、环境升级、旧村活化、人气集聚等工作做好文章,扎实推进“百千万工程”,推动典型镇、典型村建设再上新台阶。

  石龙:全面补短板、强弱项、争先进

  1月3日,石龙镇党委会议举行,传达学习市委十五届七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结合石龙实际情况,会议强调,全镇紧紧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抓好“大招商”2.0版行动,聚焦重点工作,为经济蓬勃发展赋能。镇相关职能部门要持续增强干事创业、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补短板、强弱项、争先进,齐心协力推动石龙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清溪:紧盯重点骨干龙头企业

  1月4日,清溪镇召开新年第一次党委(扩大)会议。会议要求,要聚焦岁末年终工作,统筹抓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

  一方面要抓好经济稳增长工作,力争一季度“开门红”。紧盯重点骨干龙头企业,“小升规”企业等,抓增量、挖潜力,争取规上工业一季度实现正增长;多向发力扩投资,加快科创中心、吉瓦等16宗重大项目投资,同时聚焦交通、城建、水利、环保等基础设施,认真谋划梳理一批储备项目;利用好春节前后的销售旺季,策划举办系列“农文旅+促消费”活动,全面激发商贸业发展活力,争取批零住餐一季度实现较快增长。

  另一方面,要切实抓好岁末年终安全工作,统筹抓好安全生产、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燃气安全、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工作,早谋划、早布置、早落实,努力为即将到来的新春佳节营造一个平安祥和的环境。

  洪梅:加快推进水乡现代化建设

  1月4日,水乡管委会、洪梅镇干部大会召开。会议强调,要抓好五方面重点工作,以更实的工作举措交出水乡现代化建设新答卷。一是要以“投资年”行动为突破,加快推进水乡现代化建设;二是要以“百千万工程”为统领,打造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区;三是要以“大湾区建设”为契机,探索湾区融合发展新路径;四是要以“新型工业化”为导向,推动水乡产业发展立新柱;五是要以“为民办实事”为宗旨,开创“产·城·人”融合发展新模式。  

  采写/整合:南都记者 莫晓东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