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东莞最新战略:“三带”串联湾区城市

“全球先进制造创新领航城市”成中长期战略目标,重点升级“七大产业承载区”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04月08日        版次:DA02    作者:梁锦弟

东莞重新定义现代产业体系。日前《东莞市现代产业体系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20-2035)》(简称《纲要》)印发,面对如何常葆领先的时代之问,纲要提出“亟须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凤凰涅槃的决心,规划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因而,“全球先进制造创新领航城市”成为东莞中长期战略目标。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东莞在重新定义自身产业的同时,将全市产业资源进行梳理及区域分工,提出构建“三极三带”现代产业体系总体发展布局,重点升级“七大产业承载区”,打造东莞市现代产业发展新阵列。

  直面问题求“破题”

《纲要》中用了相当大的篇幅,剖析出台背景,也就是东莞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当前国内外发展趋势。多年的高速增长和开发建设为东莞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制造业集聚规模优势突出,但同时也要看到,东莞市产业发展正面临一系列突出短板和制约因素,而这一些短板在国内外竞合发展中,成为东莞发展的掣肘。

如,东莞尚未形成梯度发展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抗风险能力有待提高。尽管电子信息制造业作为东莞第一大支柱产业,对工业经济增长具有至关重要的支撑和拉动作用。其中,2019年电子信息制造业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04.4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8.2%,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高达58.9%,与此同时,关键技术领域、重点行业企业不确定性因素的系统性传导也积聚经济风险。

新兴产业虽然增速较快,但体量依然较小,龙头企业数量不足,产业能级有待提升,引领全产业高端发展的作用尚未显现,目前仅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千亿,与深圳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三大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若干百亿的新兴产业发展格局差距较大。东莞迫切需要加快新动能的培育,完善企业梯度发展格局,推动形成多点支撑、产业融合、均衡可持续、抗风险能力强的产业格局。

另外,质量效应也有待提高,高端要素集聚不足,产业空间约束趋紧,这些问题均需东莞解决。

  松山湖、中心城区、滨海湾组黄金三角

结合当下产业发展趋势、大湾区发展机遇,连接广州、深圳两大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东莞提出,把创新作为东莞发展的第一动力,将产业规模优势升级为结构优势、质量优势、创新优势,高水平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以建成“全球先进制造创新领航城市”作为中长期战略目标。

未来,东莞将加快壮大新兴产业,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聚焦五大领域,重点突破十大产业,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合作,巩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支柱效应,提升高端装备制造业优势地位,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打造万亿千亿级产业集群。

在对全市资源和优势进行重新梳理后,提出以“三极三带”的总体布局和“产业承载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辐射带动,提升空间品质、推动产城融合、加强区域协同,开辟产业体系发展新空间。

何谓“三极三带”?就是采取极点带动、三带支撑、区域联动的空间发展思路,以松山湖高新区创新引领极、中心城区服务发展极、滨海湾新     区开放合作极构造黄金三角发挥辐射带动作      用,以西部高端高新产业带、中部创新创造产业带、东部智能制造产业带串联六大片区,融入湾区协同发展格局。

三条产业带除了串联六大片区,也承担起串联湾区城市的功能。其中,西部高端高新产业带,向南加强与深圳大空港地区、深圳前海自贸区、香港地区、广州南沙自贸区、 珠海横琴自贸区、中山翠亨新区、江门大广海湾经济区等平台和港澳地区的深度合作,促进区域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相互延伸,向北积极开展与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大学城、科学城等平台的合作。

《纲要》提出,到2025年,基本完成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经济发展方式明显转变,形成实体经济、现代金融、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未来产业、传统产业四大板块协同并进。到2035年,科技、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主要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建设成为全球先进制造创新领航城市。

转化为数据表达,经济保持中高速稳步增长,在2030年以前,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2035年前突破3万亿元。

  围绕企业各发展阶段给予扶持

《纲要》提出三大支撑体系,包括资源配置体系、区域创新体系、精准招商体系。

重构资源要素配置机制。《纲要》提出,建立健全“产业+空间+政策”三位一体资源要素配置机制,实现重点产业项目、高品质低成本空间和资金扶持、人才服务、快速审批通道等“政策包”的一体化配置。

“下大决心、花大力气保障对重点领域的长期稳定投入”。《纲要》提出,逐步建立企业综合评价和差别化服务机制,优化产业资金引导政策,东莞市各有关部门集合政策资源,统筹安排财政资金支持新兴未来产业发展。而在扶持政策上进行创新,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融合,围绕企业各个发展阶段的创新进行扶持。

东莞毗邻广深两个一线城市,除了本土的培育,还有一个相当重要的招数是招商。《纲要》提出创新招商工作机制,搭建招商信息平台,利用信息化和大数据分析手段,针对东莞市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方向和产业链薄弱环节, 建立完善政策库、载体资源库、项目库、企业库、机构联络库、 重点经贸活动库等专业信息数据库和全市招商地图。同时,突出“以商招商”作用,发挥已落户企业品牌吸引效应,引导重点产业、龙头企业招引拥有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的上下游配套企业,吸引客商投资,完善产业链条。

  聚焦

《东莞市现代产业体系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20-2035)》梳理资源,聚焦东莞重要潜力区域,充分发挥其不可替代、不可复制作用,提出集中力量规划建设后发先至、跨越发展的“七大产业承载区”。过去东莞人熟悉的区域有了新的发展标签。

  重新定义 “七大产业承载区”

东莞国际商务区:全市金融主中心

发挥轨道交通和区域经济辐射的优势,突出市级CBD带动作用,建设连接全球、领航东莞的城市前厅和服务经济新引擎。

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引进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总部,立足东莞产业基础,重点布局以现代金融为代表的高端商务服务,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打造全市金融主中心,支持国际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加强与港澳广深金融机构合作,汇聚各类金融机构的区域性总部,提升新兴金融业态和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的发展水平。

松山湖科学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依托大科学装置集群,有力整合国内外的一流研究力量,打造粤港澳区域创新的核心载体和国际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加强前瞻性基础研究与应用创新,重点突破新兴产业的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发展,引领未来产业的原始创新和颠覆式创新。深度融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积极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有序推进大科学装置在粤港澳大湾区共享共用。探索科技人才引进、科技成果转化、科研资金使用等机制体制与国际接轨。

交椅湾产业之芯:未来产业基地

突出滨海价值,发挥滨海湾新区开放协同平台优势,建设聚焦新兴产业、总部功能引领的产业高地。

充分发挥莞港共建、联合开发的优势,统筹推进与深圳大空港地区的基础设施衔接,发挥对台合作优势,加快新型产业载体和配套设施建设。发力5G、人工智能、智能终端等关键技术研发,率先探索高性能集成电路、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建设未来产业基地,吸引知名企业集中设立全球总部、亚太总部、地区总部,打造新兴产业总部基地,建设先进制造业创新基地。

水乡创新型经济高地:湾区东岸创新型经济新增长点

依托水乡新城,充分利用珠三角中心腹地和区域交通枢纽的优势,促进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东岸创新型经济新增长点。

汇聚穗、深、港、台及国际优质资源,重点发展总部经济、现代高端服务业,支持企业设置华南地区总部、运营总部、研发总部等多形态的总部管理中心,吸引跨国公司总部和国际组织总部落户,重点布局生命健康产业,支撑区域新一代信息通信、先进材料、智能制造装备等新兴产业发展,发展成果转化、技术转移、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业和知识产权、检验检测等专业服务业。

粤海银瓶科技生态城:东部新城市中心

依托粤海银瓶合作创新区,以“产、城、人”联动发展为支撑,提升生态休闲旅游功能,打造华南智造产业科技高地。

大力推动互联网与装备制造产业融合,重点发展高端智能制造装备、工业机器人、汽车关键零部件制造、3D打印、工程专用设备、检测试验设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金融商贸、总部经济、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打造东莞东部新城市中心。

莞深先进制造融合区:莞深合作试验区

在东莞南站临深片区,发挥交通枢纽和区位优势,对接深圳“东进战略”,打造莞深合作试验区、广深港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依托赣深高铁东莞南站,优化区域商务服务配套,推动城市品质升级,吸引高端要素在站场周边集聚。

加快城市更新,统筹开发塘厦、清溪、樟木头三镇连片区域,推进建设功能协调、产业互补、成果共享的协同发展试验区,承接深圳创新成果转化和先进制造业转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人工智能和高端智能制造创新产业载体,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创新高地,不断探索区域协同发展新模式新空间。

东部智造示范基地:智能制造创新发展新样板

依托东部工业园(企石辖区),以先进制造业为发展重点,与松山湖高新区联动发展。完善生产生活配套,打造智能制造创新发展新样板。

鼓励东部工业园(企石辖区)和松山湖高新区发挥各自优势,开展多层次的深度合作,共同构建“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突破—科技成果开发与产业化”的全过程创新成果转化链条。依托深穗港优质资源,积极引进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企业,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3C产业智能数控设备、电气机械设备、智能无人机等智能制造产业,布局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和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

采写:南都记者 梁锦弟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