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现生态与发展共舞 打造美丽河湖“深圳典范”

龙华区观澜河荣获2024年广东省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4年11月28日        版次:NA08    作者:张小玲 刘庚怀

  观澜河湿地公园段的美丽景色。

  在深圳市的地理几何中心,流淌着一条见证了历史变迁、承载着生态希望与经济梦想的河流——观澜河,近日荣获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公布的2024年广东省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成为全省美丽河湖保护建设的“样板间”。观澜河的生态“蝶变”实现了生态与发展的共舞,为全省的美丽河湖治理提供丰富的“龙华经验”,打造了全新的“深圳典范”。

  八大治理方法“破局”生态阵痛

  铸就美丽河湖  

  观澜河,作为龙华的“母亲河”,不仅是连接东江流域和深圳湾水系的重要生态走廊,更是深圳市高端产业的重要承载地。见证了龙华经济的飞速发展,也承受了发展带来的生态阵痛。曾经,这里一度鱼虾绝迹,黑臭水体让人们望而却步。高密度紧凑城区的特点,使得观澜河流域面临着黑臭水体、汛期污染、暗渠治理工作量大、污染溯源难度大等诸多问题。

  生态环境是城市发展的根基,只有保护好这条“母亲河”,才能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于是,龙华区打响了美丽河湖保卫战,采取八大治理方法,实现了从源头整治、处理设施到生态修复的河流治理完美闭环。

  八大治理方法包括绿色牵引,推动流域GDP、GEP双提升;溯源排查,推进污水排放源头整治;提质提效,完善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生态修复,守护高密度城区生态空间;全面消黑,实施密集城区全覆盖整治;调蓄处理,有效削减汛期面源污染;水源补给,强化生态流量常态化保障;智慧监管,实现水环境现代化数字管理等。

  比如,龙华区创新机制体制,以GEP作为城市建设指挥棒,实施“市+区+园区+项目”全链条绿色发展护航流域源头防控,推动GEP进环评、进考核、进项目,全面促进区域生态功能恢复提升,实现流域“GDP、GEP”双提升。

  在污水排放源头整治中,龙华区下硬功夫对流域内729个主要雨水排口进行溯源,查清混接点、小区、工厂或城中村污水来源位置,完成辖区内2052个小区正本清源改造。通过CCTV设备、三维激光扫描等方式地毯式精准探测,摸清372个城中村4.4万栋小产权房管网现状,厘清混接错接源头。以绣花功夫,深入开展雨污分流,采用特定组合式支护开挖埋管,解决“握手楼”施工作业面小等难题。同时构建污水干管-次干管辐射延伸至小区(城中村)支管末端,累计新建雨污分流管超1069公里,建成污水零直排小区2414个。

  龙华区还通过生态修复,守护高密度城区生态空间。打造“一脊一带二十廊”魅力生态骨架,建设75.6公里碧道、135公里环城绿道,实施沿线387万平方米滨水缓冲带修复。

  龙华区还以“巴掌大的黑臭水体都不放过”的决心,在高密度城区中全面排查小微黑臭水体,科学制定系统性整治方案。在正本清源、片区干管工程、支管网工程及各干支流截污系统建设基础上,建设小微黑臭水体的排水收集系统,对黑臭水体进行全覆盖整治,实现小微水体污水无直排、水面无垃圾、水质无黑臭的目标,全区108个小微黑臭水体全部通过验收销号。  

  “破茧成蝶”治理成果斐然

  生态经济齐飞  

  经过多年努力,观澜河实现了“破茧成蝶”华丽转变。水质得到历史性改善,2023年达到地表Ⅱ类水标准,创有监测数据以来历史最优。流域水质改善带动整体生态提升,两岸植被覆盖度不断提升,自然岸线率从曾经的三面光提升至45.3%。“鸟中大熊猫”黑鹳迁徙回归,观澜河成为全市除福田红树林保护区外又一黑鹳栖停点。

  龙华区生态一路向好,以点带面,流域生态带动区域生态,先后获得“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县)”“202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优秀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第一批国家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全国节水型社会达标区”等众多“国字号”荣誉。

  观澜河在治理中体现的精细治理、数字赋能两大特点,为高密度都市型河流推进流域治理和保护提供示范。龙华区以绣花功夫、地毯式精准推进雨污分流等水务工程。搭建数字孪生流域,生成水环境设施“数字双胞胎”,实现“实体+虚拟”相互映射,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和综合管理能效。

  观澜河治理经验为生态“高颜值”变为经济“高价值”提供借鉴。全省仅有的8座“灯塔工厂”,流域占据2席;智能制造国家最高级别17家(深圳)工厂中,流域占据3席,龙华区实现十年经济总量翻番,先进制造业占工业比重达74%,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近五成。

  随着观澜河治理成效显著,依河而生的观澜古墟、观澜古寺等历史遗迹也焕发出勃勃生机。以观澜古墟为例,激活祈福文化、非遗文化、活力创意商业配套三大业态,推动观澜古墟及周边地区蓬勃发展,观澜河古墟段也成为2023年全市唯一入选省级水经济的试点。

  观澜河治理经验为以生态发展彰显文化魅力提供思路。以水为纽带衔接河流、历史遗迹,采用“水环境整治+生态修复+古村落保护”综合治理模式,实现保护与发展相协调。采用浅埋式污水真空纳管处理系统,最大限度维护古建筑结构安全,保护性开发修缮俄地吓村等古村落。以水文化阵地为主轴,串珠成链,形成贯通山河湖水、彰显人文底蕴、增进民生福祉的“水文化地图”。有着180多年历史龙舟赛回归,获央视《新闻直播间》专门报道。观澜河干流碧道纳入“省十廊”重点建设,沿河打造集“运动、文化、古韵、生态”主题滨水廊道,市民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观澜河的生态蝶变生动地诠释了这一科学论断。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美丽中国典范 

  美丽河湖是美丽中国在水生态环境领域的集中体现和重要载体。以水为笔,以城为纸。龙华区用活水绿城描绘出现代都市 “桃花源”,塑水营城编织滨水经济“发展带”。

  龙华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治理,推进河湖生态复苏达优,营造观澜河流域特色生物生境,实现从“工业老城”到“生态新城”的成功蝶变。形成“全流域、全要素、全联动”城市流域治理机制。推动上下游联动、左右岸兼顾、水里岸上协同治理,实现观澜河干流及白花河、君子布河、坂田河等跨市区支流的同治共管。

  龙华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将流域46.7%总面积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内,维护水系自然性和生态完整性。封育山地林地,退堤改造河道,实施常态化生态补水,营造水源涵养林145公顷,全区绿化覆盖率升至43.8%,自然岸线率提升至45.3%。高标准编制《观澜河生态走廊专项规划》,依托“群山环城,一水多脉”生态格局,建成总长75.6公里特色碧道。打通陆域和水域生物廊道,建设面积约4000平方米人工湿地,先行先试培育萤火虫栖息地。

  龙华区依托观澜河滨水经济带,引领绿色产业集聚,推动制造业增“绿”加“数”,带动形成城市发展新高地,流域内集聚近两万家制造业、超3000家国高企业。构筑魅力滨水会客厅,锚定世界级都市亲水长廊目标,打造全长14.2公里、“省十廊”之一观澜河干流碧道。龙华河、油松河等都市型碧道组成高密度建成区活力碧道网络。全市首条环湖微型马拉松赛道牛湖水碧道成为深莞城市“微度假”新地标,入选2024年省级绿美碧带建设项目。

  此外,龙华区还畅水安城,筑牢防汛防台“安全堤”。针对辖区低丘陵地多、对洪涝灾害敏感程度高的特点,龙华区积极构建滞、蓄、排相统筹,工程防御和柔性避灾相结合,与全区发展相适应的立体防洪排涝体系,三年来有力抗击289场暴雨、54次台风侵袭。量水定城,守好城市运行“生命线”。为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提高区域水资源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率,龙华区坚持开源节流并举,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节水典范城市建设要求,用心用情守护城市运行“生命线”。

  城因水兴,水以城秀。龙华区不断推进美丽河湖保护建设,展现了生态与发展共舞的魅力与魄力。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龙华区勇于创新、敢于担当,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未来,龙华区将不断探索“两山”转化路径、完善美丽河湖建设的新模式,加快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让绿水青山不仅“流光溢彩”更要“流金淌银”,带给辖区群众更多沉甸甸、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福祉。

  文:张小玲 刘庚怀

  制版:李斌 邓诗君 黄炽林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