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余震、低温远不是救援中的最大困难 有时给人希望也是我们应该做的

深圳市公益救援队员回忆在土耳其的11天难忘救援经历与内心感受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3年02月23日        版次:NA04    作者:焦明梁

  大楼严重倒塌倾斜,救援人员正在想办法施救。

  现场,到处是被破坏严重的建筑。

  当地人主动要求和救援队员合影。

  救援队冒险施救。

  2月19日晚,深圳市公益救援队(以下简称“救援队”)22名队员结束为期11天的土耳其地震灾区救援工作、平安返回深圳。在灾区救援期间,救援队分为四组,协同各方力量开展作业,全力搜救被掩埋和失踪人员,协助救出3名受困人员。

  向南都记者回忆灾区现场时,队员们提到了倒塌后层层叠起的楼房、被撕裂成半截的房子里挂着的婚纱照,还有当地居民留给流浪猫的半块面包、不断用手捂住胸口的“感谢”。救援过程中,他们能体会幸存者失去亲友的无助,也有过在进入坍塌楼板之间勘查前瞬间的犹豫。更多时候,他们需要的,是面对大量求助信息时做出的理性判断与选择,尽可能为他人带去希望和安慰。

  现 场

  楼房坍塌成废墟,有的“像煎饼一样”被压缩、堆叠在一起

  土耳其当地时间(除特殊注明,以下均为当地时间)2月9日晚上9点多,救援队先遣队队员杨超正乘坐着当地志愿者的车,赶往位于此次地震重灾区安塔基亚市的救援队营地。一路上,装载着大型挖掘设备的车辆不断从车窗外经过,救护车和警车的鸣笛声也响了一路,他们不时停下为救护车和警车让行。

  借着窗外的零星光亮,杨超只能看到附近路边的建筑物很多都倒塌了,直到第二天白天,他接到任务从营地出发时才清楚感受到这次地震带来的惊人破坏力:据他自己的观感来估计,市区至少70%的建筑都有不同程度的倒塌和受损。一位当地居民用手机照片向他描述被困亲友的位置。他不解的是,这处位于楼顶的房间怎么变得这么矮,后来才发现原来是整栋楼直接向后倾倒所致。

  杨超的队友林艺呈是救援队第二批到达土耳其的队员之一。在他看来,现场远比电视画面中的惨烈。“基本上整个城市都看不到了,几乎是一片废墟,很难看到一座完整无损的建筑物。”在救援中,他见过一座8层楼的房子坍塌成2层的高度,下面的部分“像煎饼一样”被压缩、堆叠在一起;还有的楼房被震塌了半边,楼上的房间被撕裂得只剩下一半,可以看到房里的家具散乱着,“还有一张很新的婚纱照挂在墙上”。

  林艺呈还看到过楼板下被压着的童鞋,“大概两三岁孩子的”,而他自己的女儿就是差不多这个岁数。他在救援中遇到过一个幸存者,把自己吃剩下的一半面包放在窗台上,留给两只流浪猫。还有人在一些地方专门放了猫粮、狗粮。后来他了解到,当地人在地震发生之前就会经常投喂这些流浪动物。

  这些让他不禁想象,如果没有这场地震,这些人的生活原本该是什么样子。

  坚 持

  妻子被埋,得知废墟中已无生命体征,男子仍不肯离去

  救援队到达时,当地政府和志愿者已经在为受灾居民提供食物和水,物资匮乏的情况有所缓解。但一些人因为自己的亲友被埋在废墟里生死未卜,他们没有前往安置点而是选择继续守在倒塌的房子旁。“当地白天和晚上的温差是很大的,他们到晚上不得不烤火取暖。”

  林艺呈能感受到这些留守者的无助。抵达灾区后,他和其他队员刚结束第一个勘察任务后,就有一位大约60岁的男性居民向他们求助,希望能救出被压在废墟下的妻子,“他还跟我们具体描述了在哪一层”。

  到了现场林艺呈发现,原本5层的房子已经只剩下2层。经过多处探测,救援队没有发现生命体征,他们只能遗憾地告诉对方探测情况。这位丈夫向救援队表示了感谢,但在救援队离开时,林艺呈看到这位求助者仍然站在废墟前没有离开,“现场只剩下他一个人”。

  这种无助感对每个救援队队员来说并不陌生。杨超也遇到过一位30多岁的父亲,他说自己的两个孩子被埋在倒塌的房子里,“他给我描述过去可能200米远,然后我们走了十几分钟、差不多1公里了”。因为他7岁的儿子没有听说能力,9岁的女儿也不会说话,所以救援队和其他到场的救援人员一起使用喊话、敲击等方式试图获得回应,但最终没有结果。杨超和救援队随后前往其他地区勘探,后来他从另一支救援队那里得知,两个孩子的遗体找到了。

  杨超还参与过一处三层楼板坍塌点的救援。当地矿工救援队将楼板破拆出了坑洞,需要救援队下到坑洞中对楼板之间进行勘探。楼板之间狭小的空间里目之所及都是灰尘、瓦砾,很大的尸臭味道瞬间钻进杨超的鼻子,楼板上居民的哭泣声、救援队员们交流声混杂在一起,各种感官的冲击向他袭来。

  他回忆,“进去的瞬间也有犹豫”,但考虑好了如果发生余震该怎么自救。此前探测仪器上显示范围内有17℃的体温存在,他们希望通过努力能够救出幸存者。但6个小时之后,很遗憾的是,他们找到的只是遇难者的遗体。“我们希望同一时间能做很多事,但有时会感觉很无助。”

  困 难

  如何从大量求助信息中做出选择和判断,有效地开展工作是巨大的挑战

  此次在土耳其负责救援队整体工作的是队长陈媛。在她看来,余震、低温远不是救援遇到的最大困难,给他们带来巨大挑战的是在大量的求助信息涌来时,救援队如何有效地开展工作。她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这场灾难已经超出了当地救援力量的能力范围,“再多的救援人员去到那里,那个时候你也是觉得不够的”。“远远不够”,她补充道。

  现场救援任务协调中心、当地的志愿者网络以及受灾民众都会向救援队提供各种求助信息,陈媛需要做出筛选和取舍。有人希望能挖出亲人的遗体,有的废墟中难以确认是否有幸存者,同时难以打开通道,“但我们很明确的一点就是生命优先”。

  在这种情况下,救援队只能优先根据那些被困者有较大生存机会的一手信息展开救援行动。12日凌晨四五点钟,刚刚休息了3个小时左右的救援队就接到当地志愿者提供的信息,在某处房子内传来敲击声,陈媛和队员们分析决定前往现场。

  他们到达那里时天还没亮,楼房的二层已经落到地面,如果发生余震楼体会有倒塌的风险。经过向被困者的儿子了解情况并通过生命探测,救援队大致确认了被困者的位置。这个消息也让当地的志愿者们异常兴奋,纷纷拿起工具准备帮忙。但陈媛知道,不稳定的建筑物无法承受这么多人同时作业,而且一旦发生余震甚至可能造成更多伤亡。她果断制止了这些志愿者的行动,后续在救援过程中果然发生了两三次余震,“我们要在专业、安全的情况下帮助更多人”。

  救援队和当地消防人员从早上6点多钟开始救援,作业持续到下午,但最终只找到了求助者妈妈和弟弟的遗体。但他仍然用手按在左边胸口上、鞠躬,向救援人员表示了感谢,那是当地人表示谢意的特有方式。“所以我觉得,有时候给人一种希望也是我们应该做的。就算没有救出来,给他们有个交代,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个莫大的安慰。”

  成 果

  探测发现一家三口被困8层楼废墟下,与其他救援队合力超6小时救出

  并非每次救援行动都会以遗憾告终。11日下午5点左右,救援队在与中国救援队、当地救援队等救援力量一起执行任务时,被当地一位居民告知,在一栋倒塌的8层楼废墟中一家三口被埋。经过雷达探测,队员们确认地下室内有生命迹象。

  这栋8层建筑已经向一侧完全倾倒,楼板和墙壁破碎、崎岖折叠在一起,剩余的楼梯随时都可能倒塌。为了保证安全,救援人员首先进行了支撑作业。随后经过六七个小时的救援,两名30多岁的大人和一名12岁的孩子被成功救出,尽管三人都比较虚弱但所幸都无大碍。

  这一家三口的获救,足以让救援队队员们深感宽慰。据悉,救援队在此次救援行动中现场出队164人次,与各方救援力量协同工作,开展了技术搜索、人工搜索、支撑、破拆、移除、重型机械配合等作业。除了救援工作,他们还同时完成了联合国和土耳其灾害与应急管理部门交办的区域评估任务5个,工作场地快速评估57处;向受灾居民发放手电筒35个、救生哨32个。在行动结束后,救援队还向当地灾害与应急管理部门捐赠了包括帐篷、睡袋在内的部分装备物资。

  当为期11天的救援结束,救援队的队员们返回深圳,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一段时间内,杨超不用再在电话里给妻子孩子报平安,妈妈也不用再特意关注新闻、看哪里发生了余震,一遍遍提醒他注意。

  回到深圳的林艺呈虽然把自己在土耳其穿成灰白色的靴子擦洗了一遍,但在褶皱和缝隙里仍然沾着不少白色灰尘,在黑色皮革上格外显眼。这些由大地震动、建筑破碎而产生的细小尘埃落在人们身上,没那么容易被拭去。

  统筹:柴华 采写:南都记者 焦明梁 实习生 宋思漫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