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作为一座“创新之都”,是一座充满科技感、信息技术发达的城市。那么,高水平发展的信息技术如何为教育赋能?信息技术加持下,又有哪些令人期待的教育变革和创新?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以下简称:福田区教科院附小)这所带着“深圳烙印”的独特学校展开了生动的信息化育人实践。
近年来,福田教科院附小致力于智能教育探索研究,参与教育部“2021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获评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人文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实验学校、广东省教育实验学校、广东省教育科研基地、深圳市“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学校、福田区STEAM项目实验基地学校、福田区AI赋能教学实验学校等殊荣。福田区教科院附小校长刘锐娟表示,要在数字时代下探索技术赋能教育的新方式,发现教育新可能。
构建未来学校形态,重构创新教学空间
刘锐娟一直将智能教育当成学校发展的重要引擎,秉承以“上善乐活,让每一个生命精彩绽放”的办学目标,从推进课堂改革到智能空间建设,再到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借信息化手段推动学校的现代化教学发展,让学校成为智能教育名师的摇篮、新型教与学改革的基地、信息化教学研究的平台、智能教育辐射的中心。
首先,教科院附小积极构建未来学校形态,营造智能校园环境,近年来不断升级优化基础设施,大力推行教育管理数字化。近年来,教科院附小构建具有附小特色的“掌上附小”教学管理系统,建设了附小特色数字中心机房,实现评价系统云处理,学生学业成绩大数据综合平台分析,优化完善学校教学资源库,学科资源覆盖率达90%以上。基于5G技术,一方面完善校园安全管控信息化建设,提升校园实施视频监控水平;另一方面,以“5G+互动教学”推动教育教学模式创新,鼓励跨校区课程协同共享,“自动跟踪录播教室”“未来阅览室”等先进的信息化设施陆续启用。目前附小已实现教育管理数字化应用全覆盖。
其次,重构创新教学空间,经过重构,教科院附小如今具有以下五种空间形式:一是“研学创中心”,该中心是基于项目式学习、问题探究、满足高水平学习者(教师、学生)能力的学习研究创新的空间;二是“学科大观园”,该空间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基础,构建学科教学情景空间、全学科班级图书角,在真实空间中感受学科魅力;三是“学校文化长廊”。利用此空间打造智慧图书馆、校园历史博物馆,凝聚、展现附小校园文化;四是“创意盒子”,这是一个创新型的孵化器,在此空间师生可以参与各种科技类创新项目,实现“让创意可见,让思维有型”;五是“云上学院”,搭建自选式创新学习超市,组建项目化学习网络社区空间。
信息技术赋能,致力全新体系的课程建设
在信息技术的赋能下,教科院附小与时俱进地致力于全新体系的课程建设,引领规划整体设计,打造前沿智慧课程。2022年,教科院附小出台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围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设置“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强化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配置强力师资,推动信息化特色课程建设。积极引导各学科探索开发“信息化特色课程”、“AI+”特色课程,充分利用学校信息化教学空间,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开展智慧科技特色校本课程,并探索开发科技与五育融合课程。
在五育融合课程的建设中,塑造年级组内各学科相对独立的形态,形成五育融合教研共同体,打通学科之间的壁垒。“附小五育融合理念下的课程融合,是基于知识、经验、社会需求的融合。我们将其形成‘学科+’的课程形态,即:‘学科+学科’‘学科+生活’‘学科+社会’‘学科+活动’等课程形态。以上课程形态一是基于学科的融合,将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开放性设计;二是基于社会问题的融合,通过项目、调查、讨论、研学等形式,重点关注普遍性、热点性的社会性主题或问题;三是基于活动的融合,即在活动体验中、应用实践中融会贯通多学科知识。”刘锐娟介绍道。
AI赋能智慧教学,创设育人新生态
信息技术赋能学科教学一直是教科院附小倡导的教育教学方式。2021年,教科院附小成功申报国家级课题《信息技术赋能学科教学与区域教研的实践研究》。同年10月,教科院附小承办“课堂革命·福田表达│深圳福田课堂变革新生态全国展示活动”。活动上,刘锐娟校长亲自执教课例《忆江南》,运用平板辅助教学技术娴熟,为上课的学生和观课的嘉宾带来一场诗词盛宴。
每一学年,附小以青年教师“青蓝杯”基本功大赛和骨干教师“红烛杯”教学展示为契机,通过公开课、录像课、微课录制等活动,激发更多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在学习空间、教学方式、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上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学生方面,附小积极普及人工智能课程,探索人工智能教学的路径和策略,以期实现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普及全民智能教育、培养人工智能人才的目标,为促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形成学生体质电子档案,智能体育守护学生健康
深圳市福田区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综合改革实验区,福田教科院附小是全区首批参与中国教科院的重点课题《中国学校体育智慧系统研究》的学校。学校多年来一直坚持致力于智慧体育探索研究,实施青少年健康体能促进与干预方案,并取得可喜的成绩。
2021年9月,2021中国教育科学论坛上,刘锐娟校长以《“智慧体育”在“双减”背景下的体育与健康教育新思路》为主题,以AI赋能体育为特色,进行智能体育教育分享,受到了社会和同行的好评。2021年12月,刘锐娟主持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青少年健康体能研究》课题项目子课题《“双减”背景下对智慧体育校园构建的研究》顺利开题。2022年1月,以教科院附小为牵头单位的“智能体育学生数据分析与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荣耀入选教育部“2021年度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
基于教科院附小的智能教学基础和理念,学校体育科组率先尝试依托AI技术精准监测与评价学生的体能训练,利用运动数据采集装备+综合管理平台,通过学生佩戴的传感器设备,实时采集每位学生运动过程中的心率及运动负荷情况等数据,最终把学生的体质数据形成电子成长档案,为教师设计合理的体育课程提供参考,为学生的体质健康保驾护航。
多元评价系统,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与适性扬长
信息技术的应用,也使得教育评价体系有了更精准、更科学的依据和准绳。
学校引进智能数据技术系统——“掌上附小”,系统中采用多元评价,全方面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实现因材施教,看到动态成长。
建构德育评价系统。“掌上附小”建构了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少先队员普遍参与的“红领巾奖章”是核心载体,贯通着同一层级的荣誉激励、实践激励和岗位激励。在德育量化指标下,评价系统在本校可制定阶段性评价任务,实现老师评、家长评、学生自评等多种方式的学生阶段性、全过程德育评价。
通过评价构建学生画像。教科院附小创建三个层级的项目化多元评价机制,即:多向评价、学习评价、成果评价。其中多向评价为:项目导师评价、学科教师评价、小组互评和个人自评及家长评价等五个维度;学习评价为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成果评价为路演评价,线上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最后,在评价中生成数据,从而制作出学生画像。
形成信息化成长报告。“掌上附小”后台经过对原始数据的汇总、分析,从学生的品德、身心、学习、创新、国际、审美、信息、生活八个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基于信息化评价体系,对学生形成智能评价分析、诊断、反馈,形成学生每个阶段的“信息化成长报告”,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适性扬长。未来已来,教科院附小携手师生共同成长,打造学校智能教育发展的新样本。
文:黄结根 周正阳
制版:柴华 王娟娟 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