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位于龙岗区坂田街道的航嘉工业园内,产业工人正在忙碌着。
深圳2021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3.07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连续3年居全国城市首位。深圳GDP首次超过3万亿,强大的制造业是支撑深圳经济发展的核心。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在专家看来,深圳制造业发展实现技术赋能,创新与制造结合能力强,实现了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无论是产业链的完备,还是高度市场化的体制机制优势,深圳都为全国的制造业提供了先进样本。
2022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
预期目标有三大有力支撑
4月11日,深圳市七届人大二次会议开幕,市长覃伟中作政府工作报告。根据报告,深圳2021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3.07万亿元,增长6.7%,两年平均增长4.9%。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连续3年居全国城市首位。深圳确定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
报告提出,2022年,深圳坚持制造业立市之本,增强现代产业体系竞争力。而实现这一目标,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先进制造业园区建设、推动重大工业项目落地成为三大有力支撑。
这其中包括,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1.3万亿元。扎实推进先进制造业园区建设,推动宝安燕罗、龙岗宝龙、龙华九龙山、坪山高新南、光明凤凰、深汕智造城等20个先进制造业园区建设提速。稳住制造业的基本盘,让制造业空间得到更好保障,让搞实体经济的企业更有信心、更有希望。全力推动重大工业项目落地,开工建设5个百亿级、10个30亿以上重大工业项目,全年工业投资增长12%以上。
从2022年GDP增长目标来看,深圳不仅高于全国GDP5.5%的增长目标,在一线城市中,也高于北京、上海和广州,北京的增长目标为5%以上,上海、广州的增长目标均为5.5%左右。在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创新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学博士后张国平看来,这彰显了深圳的信心。而深圳确定2022年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也有很强的支撑。深圳的工业增长一直很有韧性,也取决于相应的政策和配套。
强调增量同时激活存量
深圳制造业发展呈现两大特色
经过40多年的发展,深圳从“三来一补”的代加工为主,到成为全球制造业重镇,制造业在深圳依然保持强有力的发展势头。目前制造业的总产值在深圳GDP当中所占的比重依然在35%以上。
2021年,上海、北京两城GDP规模首次超过4万亿,深圳首次超过3万亿。制造业和工业投资拉动北京经济高速增长,上海经济发展韧性十足。强大的制造业是支撑深圳经济发展的核心。
2021年,深圳成为全国第三个、粤港澳大湾区首个GDP突破3万亿元的城市。深圳第二产业占比约为40%,远高于同期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比例水平。
强大的制造业是支撑深圳经济发展的核心,2021年,深圳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1338.59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7.0%,远高于同期北京、上海和广州的18.04%、24.8%和27.3%,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2021年,深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7%,两年平均增长3.3%。超八成工业行业实现正增长,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5.3%、13.3%。主要高技术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智能手机、3D打印设备分别增长173.9%、60.5%、40.9%、21.2%。工业企业利润显著回升,全年全市规上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403.54亿元,同比增长23.7%。
张国平认为,深圳制造业发展呈现两大特色,一是强调“新树深扎根”的增量,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工业互联网、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的人工智能等产业发展,另外也在加快建设科学城等产业载体的建设。二是存量激活的“老树发新芽”,推动传统优势产业技术高端化、创意多元化、品牌国际化、产品时尚化,让传统优势产业在窄的赛道取得优势,实现传统产业高端化、数字化、现代化水平的发展。
先进制造和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
打造制造强市,强化优势“标签”
深圳制造业发展遵循市场经济的无形之手,又有形之手的力量。如今,作为以制造业立市的深圳,正在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率先引领产业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升级、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转型路径,率先打造体现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深圳经济特区创立之年,制造业就是产业之重。深圳通过大幅度体制机制要素改革,建立市场经济机制,自上而下为制造业发展奠定重要基础。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深圳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推动“三来一补”加工贸易向一般贸易方式转变。
2002年,深圳面临“四个难以为继”,从要素驱动型转向推动创新为核心动力的发展转变,全面加快实施创新动力发展。在此前的2000年初,深圳提出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10年后迎来高速发展——2012年,深圳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将近30%,深圳也出台了各种利好制造业发展政策,促进制造业发展。
2019年,深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规模达3.68万亿,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值得注意的是,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破万亿,占全市GDP的37.7%,先进制造业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71.9%。
2020年6月,深圳出台《关于打造高品质产业发展空间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分区分类精细化管理的工作思路,明确打造“两个百平方公里级”高品质产业空间的总体目标。推进一些产业要素聚焦发展,包括大数据服务、创新研发、新型研发,制造业、服务业向高尖精方向的发展。
在疫情等因素影响下,2020年深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仍增长2.0%,增速比前三季度、上半年、一季度分别回升0.4、3.6、15.7个百分点,工业增速稳步回升。
可以说,深圳提前布局,引进高端重大产业项目,推动产业优化升级,高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目前,深圳工业经济结构优势突出,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是工业经济的主体,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为72.5%和66.1%。
2020年,深圳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产品产量增长快。其中,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3D打印设备、民用无人机、化学药品原药、金属切削机床、工业机器人分别增长200.3%、144.8%、111.1%、82.8%、65.4%、44.1%。
张国平认为,到“十三五”期间,深圳制造业经过系列改革,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规模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接近70%。先进制造和智能制造已成深圳优势“标签”,在全国领先。科技创新优势体现明显,人才引进非常有效,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形成。
为率先推动深圳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2021年3月1日,深圳《关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打造制造强市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正式实施,大力支持深圳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制造业的发展更有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迈向全球顶级标杆。
张国平认为,深圳提出打造制造强市,“强”指的是高质量,大手笔推动制造业发展,打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深圳样本”,体现在降成本、保用地、持续优化企业服务等方面。值得一提的是,深圳不断加码支持企业科创力度,包括资金扶持,及通过建立鹏城实验室等载体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产学研转化机会。
打造全球电子元器件集散中心
建议以汽车电子产业作为重要突破口
经过多年的发展,深圳制造业发展实现技术赋能,创新与制造结合能力强,实现了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无论是产业链的完备,还是高度市场化的体制机制优势,深圳都为全国的制造业提供了先进样本。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2年,深圳坚持制造业立市之本,增强现代产业体系竞争力。
张国平认为,从量上来讲,深圳开工建设5个百亿级、10个30亿以上重大工业项目,全年工业投资增长12%以上。从质上来讲,深圳专攻芯片,有中兴、华星光电等一大批优质企业。
深圳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建设全球电子元器件集散中心,促进电子元器件国际贸易制度集成创新”;多部委批复的《关于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放宽市场准入若干特别措施的意见》,支持深圳组建市场化运作的电子元器件和集成电路国际交易中心;广东省政府日前在《关于推进广东自贸试验区贸易投资便利化改革创新若干措施》中提出“支持前海蛇口片区建设电子元器件亚太集散中心”。
在张国平看来,深圳打造全球电子元器件集散中心已得到国家、广东省的战略支持,在“芯片荒”严重影响智能终端、智能汽车、高端装备等多个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打造全球电子元器件集散中心对于维护大湾区乃至全国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巩固大湾区电子信息产业优势地位,汇聚更多产业和创新资源,在更高维度参与新一轮国际产业竞争均具有重大意义。
张国平建议,深圳打造全球电子元器件集散中心既要充分体现深圳的优势和特色,又要充分把握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和方向,集中资源在重点领域首先形成突破,可以选择汽车电子产业作为重要突破口。
目前,电脑、手机等消费电子产业已进入存量时代,其上游电子元器件供应格局基本稳固,通过建立集散中心来改变既有产业格局难度较大。汽车产业正经历快速发展,行业格局尚未固化,深圳在汽车通信芯片、车载智能终端、车载传感器、平台运营等产业链条上存在一定优势。
对未来制造业的发展,张国平建议,深圳要借力大都市圈的发展,实现将高附加值高技术服务环节逐步向外延伸。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深圳企业生产科研需求强劲,可以通过大科学装置等方式来引进聚集一批基础研究专家及科学家。
采写:南都记者 张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