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湾区新动能 深圳新实业

深圳新实业深调研正式启动:探寻“双区”驱动下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1年12月17日        版次:NA12    作者:程洋

  1978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打开,一批“三来一补”企业犹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内地。彼时的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窗口和先行地,成为最早一批“三来一补”企业的登陆点。

  斗转星移,深圳工业制造业走过41年的发展历程,历经传统制造、精密制造、智能制造三个关键阶段,不断向价值链的高端迈进。而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亦难免有阵痛发生。2010年,立志实现腾笼换鸟,淘汰低端落后产能的深圳,面对新一轮的转型衰退,在几年的时间内超过1.6万家企业离开了深圳。但深圳也由此进入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站在40+1的节点上,刚刚迈过不惑之年的深圳,今天仍需面对外界“经济失速”的质疑。深圳今年前三季经济增速为7.1%,在北上广深四座一线城市中垫底,在内地GDP十强城市中垫底。为剔除疫情因素导致的非正常起落,我国还使用了两年平均增长这一指标。前三季度全国的两年平均增长为5.2%,深圳为4.8%,低于全国平均。

  深圳经济增速放缓,其产业转型升级是否又来到了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在粤港澳大湾区和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的战略背景下,深圳未来如何走出一条高质量的发展之路?

  从量变到质变,深圳经济发展打破“唯GDP论”

  

  从“三来一补”起步,深圳打下工业制造业的底子,而彼时的深圳以加工贸易为主,其创造力几乎为零,以“世界工厂”闻名在外。在过去的40多年里,深圳的产业发展完成了三次转身,在摸索中走出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创新发展道路。

  在1979至1990年代初,以“三来一补”为代表的工业化,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电子、缝纫、纺织、机械等行业产品以出口外销为主,初步形成外向型的工业发展格局。借助“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方式成功嵌入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链。

  到了1990年代初至2010年前后,深圳进入模仿创新为代表的工业化阶段。深圳经济从加工贸易转向模仿性创新时代,凭借模仿形成大规模生产能力初级工业化过程,逐步走向模仿性创新的生产制造。模仿时代的“山寨”经济现象成为深圳工业化的新特征。

  而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袭来,国外品牌商大举取消订单,很多企业被迫关闭或转型,加剧了竞争程度,同时也加快了深圳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在2010年代初,深圳面对新一轮的转型衰退,接下来的几年超过1.6万家企业离开了深圳,但立志实现腾笼换鸟的深圳,目标不变、力度不减、步伐不停地持续淘汰转型低端落后产能。深圳市进入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阶段。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管学院教授、深圳市原副市长唐杰在接受采访时说,深圳在过去的40年里,每隔七八年就是一个周期,也经历过腾笼换鸟,产业出走。而关键在于能否在低潮之后淘汰落后,吸引先进。他表示,深圳每一次大的经济下滑,都会出现新一轮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兴企业的崛起。

  唐杰指出,深圳过去40年里经过多次转型衰退构成的由低向高快速升级,走向了世界创新城市的前沿。尤其是在过去十年,深圳改革创新的活力完成了从模仿到创新,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的转变。

  在深圳,这种持续上台阶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过程,被形象地称为是“爬锅底策略”。深圳的工业化过程从初期低层次起步进入全球分工体系,这是一种无奈的开始,逐步向上攀援是必须的选择。离开炙热的锅底,才能走上自在、自为、自主的发展道路。而其过往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正在打破长期以来固化的经济发展“唯GDP论”。

  从深圳制造到深圳创造,向全球价值链上方迈进

  

  当前,在“双区”驱动战略背景下,深圳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站在40+1的历史节点上,深圳正开启“双区”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而夯实基础研究,增强原始创新能力,从“深圳制造”走向“深圳创造”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将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打造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指出,支持深圳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优势,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到2025年,深圳研发投入强度、产业创新能力世界一流,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2020年3月,科技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制定了《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明确深圳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应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加强基础研究能力建设。

  从中央出台的多个文件中可以看出,深圳在国家科技创新中的战略地位正不断凸显。以人工智能为例,作为当前大国科技竞争的核心领域,深圳先后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

  在深圳,光明科学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等重大平台建设提速,先后建成6家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建4家广东省实验室,建立12家基础研究机构和11家诺奖实验室。据统计,深圳累计建成各级各类创新载体2700多家,比2015年翻了一番多。

  深圳还在突破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障碍,构建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生态链,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助推高质量发展。

  从政策支持、创新载体到体制机制创新,深圳正在为产业的转型升级搭建强有力的支点。随着公共研究开发平台、公共信息平台、公共创新服务平台等有效公共产品供给增加,与日益强大的企业创新能力相结合,深圳开始走向全球创新的前沿。深圳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显示技术等领域逐渐形成了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逐步缩小与国际产业技术前沿的差距。

  从“世界工厂”到“创新之都”,从“深圳制造”到“深圳创造”,深圳的产业发展不断向全球价值链上方迈进,从完全依赖进口技术及零件组装走向自主创新。

  ◎聚焦

  深圳产业转型升级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90年代初):“三来一补”开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电子、缝纫、纺织、机械等产品以出口外销为主,初步形成外向型的工业发展格局;

  第二阶段(1990年代初——2010年前后):模仿创新为代表的工业化,深圳从加工贸易转向模仿性创新时代,模仿时代的“山寨”经济现象成为深圳工业化的新特征;

  第三阶段(2010年代初——至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立志腾笼换鸟,淘汰低端落后产能,深圳进入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阶段;

  第四阶段:深圳“40+1”,开启“双区”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夯实基础研究,增强原始创新能力,从“深圳制造”走向“深圳创造”,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下转14版>>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