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40年前麦挺来到小梅沙,如今小梅沙已从20余户的小村发展成为知名景区,听他讲述那段建设故事

“作为首批建设者,我属于小梅沙”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1年01月07日        版次:NA06    作者:谢粤蕾 刘有志

1979年,二十多岁的麦挺第一次到小梅沙,一边为陆地的荒芜感到小小的失落,一边却被这里的细软金沙、蓝天白云、无际大海一下子吸引住了。1980年5月,麦挺成为小梅沙第一批建设者之一,从贫脊的小渔村到青年度假营,再到深圳东部海滨旅游区,他见证了小梅沙的华丽转身。目前,作为深圳市旅游业态的首个城市更新项目,小梅沙片区整体改造项目正在加速推进中,项目将以水为脉构建人字形的山海公共绿廊,小梅沙又一次蝶变。而年近古稀的麦挺也早已从小梅沙旅游中心副总经理退休,但他没有随妻女赴外地生活,而是选择留在小梅沙,成为守望这里的见证者。

  缘起

1980年来到小梅沙 和第一批员工投入开发工作 

站在十楼的阳台,麦挺指着北边的山、南边的海、眼前的停车场……把小梅沙每一个角落的故事娓娓道来,初到小梅沙恍若发生在昨日……

时针拨回到四十年前,现在隶属特区发展集团的小梅沙旅游中心,当时由共青团广东省委(下称“团省委”)最早实施开发,团省委从广州等地通过考试招收了一批十七八岁的高中生,和部分盐田、沙头角当地青年一起作为小梅沙第一批搞开发的员工。同年来到小梅沙的麦挺27岁,和这批年轻人一起参加深圳市小梅沙青联度假营的开发工作。

“小梅沙那个时候是一个只有20多户人家的小村庄,整片沙滩什么都没有,附近只有稻田。”麦挺一行20余人刚来到小梅沙时,走的是黄土老路,是牛拉爬犁刮平整的路面。

麦挺印象最深刻的是,村里只有两条麻皮线拉的电线,电力远远不够,“居民家里的电灯泡只有15瓦,比蜡烛亮不了多少,晚上都没法看书看报,更别提为旅游区供电了”。但既然肩负着建设的使命而来,麦挺也就撸起袖子加油干,带着小年轻们在广州买水泥电线杆,计划利用火车运到笋岗火车站货运仓库,再从火车站运回小梅沙自己拉电线。但这看似简单的计划,却遇到了重重困难。

电线杆被运到火车站后,没有能装载大物件的货车可以运回小梅沙。情急之下,麦挺灵光一闪,将一台50座的旧大巴后车门切掉,用三脚铁架支撑进行简易改装,解决了搬运的问题,但每次只能运两三根。而那时候还没有隧道,大巴过梧桐山时,电线杆的重量压得车头飘起,行驶起来摇摇晃晃,只得靠人压着。就这样,一个星期多才终于运回全部的水泥电线杆。说毕,麦挺还开玩笑道:“所幸当时没有交警队,不然这些操作都是违规的,肯定会被抄牌。”

“我们当时还修建了一个水库,就是现在的海关培训中心山沟里的小水库,就在那边。”麦挺边说边站到窗前指向山的方向,“那时候小梅沙只有一口供村民使用的水井,为了营地能够有充足用水,所以要修建水库”。1980年,麦挺一行没有水库建设施工经验,就请了广州铁路局的老师傅带领,开始动工修水库,“山上都是石头,没有公路,大型机械上不去,只能靠人力肩扛手提,将水泥、石头等材料运上去。水库修好后,建设指挥部从香港买来镀锌管,将水从山上引下来,这项引水工程被大家称为‘生命线’。当时,刚施工完,铺好水管,就碰上山洪雷电袭击,大家怕水管垮了,我们都跑上去抱着水管,泡在洪水里,雷电打得水管还有电击感,想来还有点后怕。”麦挺说。

  回忆

“最受欢迎就是毛驴车了,男女老少每天排着队来坐”

在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后,1981年,小梅沙海滩上终于建起了一批铁皮平房。据麦挺介绍,这些平房都是用从香港运来的仿造的集装箱垒起来的,里面俨然就是一个招待所,有卧室、餐厅、洗手间、商店以及工作人员的住房,铁皮平房围成的空间用于举办各种活动。

为了丰富青年度假营的游玩活动,麦挺和同事们绞尽脑汁想出了很多办法。当时的部队正要进行精简整编,麦挺就经过省军区协助,将团里拉大炮的三匹马、饲养员等退役装备要来,然后在沙滩上圈起一个跑马场;再通过团省委向山东团委买来了两只毛驴,把平板架子车改装成毛驴车,在度假营里面来回转,当作一个旅游项目。接着,舢板、风帆、射箭、射击、烧烤等旅游项目也相继设立了起来。

问起当时什么活动最受欢迎,麦挺一边笑一边说:“最受欢迎就是毛驴车了,无论男女老少每天都是排着队来坐的。”因为南方人从来没有见过毛驴,大家都觉得很新鲜。更有趣的是,据麦挺介绍,度假营的毛驴都很有脾性,只要是载过同一个人走了一圈后就不肯再走了,就算打也不会走,但是一换新的游客上去坐,不用打也主动走了,这让游客和工作人员都哭笑不得。

1985年,度假营与特发集团合作建设了小梅沙大酒店。“当时的小梅沙大酒店内部设计得非常漂亮,不少模特和游客都会到这里拍照。”麦挺说。但当时到小梅沙还不容易,在莲塘那里有个6支队管理的哨卡拦住,需要特许边防证才能通行,仅在途中办手续就需要长达两个小时左右,除海关外还要到公安局签证、盖章。后来市委下达文件,希望当地公安局入境手续简化,给予旅客游玩方便。

1986年6月1日,小梅沙大酒店开业,特发集团接手了小梅沙度假营,小梅沙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留恋

  退休后仍坚守小梅沙 任社区老年协会会长   

如今的麦挺年近古稀,说起小梅沙的往事总是那么的神采飞扬。麦挺拿着父亲的相机一路建设一路记录,多年拍下来的照片累计有数千张。

麦挺说,以前的照片都是120胶卷冲印的,当时彩色胶卷在国内并不普及,沙头角三家店也只有一家仓库和一个小卖部,想去深圳市内买胶卷还不一定能买得到。再加上冲晒价格贵,以至于最初照片大体上都是黑白的“没有相册,为了方便记录和收集,只能粘在一张纸上。”麦挺为避免胶膜粘住照片有所损害,至今未敢过胶储存。后来开始自己制作相册,钉孔,绳子封边,每张照片旁还会备注一句话描述照片信息。

其中,麦挺精选了三百张左右做成自己的影集,而在退休之后把所有还有保留的相片都赠予特发集团了。“我希望留下这些照片在特发,以后能够让年轻人也了解小梅沙的历史和故事。”有人好奇为什么麦挺退休后仍独自一人留在,而他总意味深长地说:“小梅沙不是我的,我是小梅沙的。”尽管妻儿都在别处生活,但他依然选择留在了小梅沙,退休不退岗,任职小梅沙社区老年协会会长一职,发挥余热为小梅沙继续贡献。

如果说一开始被调配到小梅沙,是麦挺被动地“属于小梅沙”,那么他用四十年的时间说明是自己确实“属于小梅沙”。

人物档案

麦挺 出生于1952年的春季,上世纪70年代当技术兵服役,后退伍进汽车修理厂工作,带领过市交通局系统的支青下乡,80年代调入团省委参加小梅沙的开发工作。他用相机记录着小梅沙的变化,拍下了数千张珍贵的照片,将所有照片都捐赠给小梅沙旅游中心所属的特区发展集团。

采写:南都记者 谢粤蕾

摄影:南都记者 刘有志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