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扎根天河14年的李凤荣

小改衣店进大商场 去年黄埔喜开分店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3年04月12日        版次:EA06    作者:郑雨楠 邹卫

  李凤荣说,改衣服要胆大心细。

  李凤荣聘请了4位技术工人来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

  之手艺人

  城市生活缺不了品质消费,同样也需要接地气的服务。“烟火气”是一座城市最美的底色,而满足群众基本生活需求的“小修小补”就是“烟火气”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前,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将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推动补齐便民服务设施短板,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

  曾经,千年商都羊城的街头巷尾,也遍布着手艺精湛的修理师傅。如今,他们在哪里,又有着怎么样的动人故事呢?

  70后的李凤荣来自山东,她和服装打交道已有23年的时间。

  2009年时,李凤荣在东站附近开始经营自己的服饰店,一边卖衣服一边为周边居民提供修补服务,凭手艺积累了一批稳定的顾客群。2014年前后,随着东方宝泰购物商城(下称“东方宝泰”)的扩张,李凤荣一度面临回老家再创业的问题,最终她选择了留下来,并把改衣店开到了商场里,为场内的服饰店和周边居民提供服务。

  一针一线看似不起眼的手工活,支撑起了李凤荣一家的生活,也让李凤荣实现了大城市的创业梦,去年她还开了新的分店。

  随着“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李凤荣表示,这让城市的烟火气更浓了,也多了几分人情味。

  业余大学服装进修班学习 打下理论基础

  “量·改衣”位于东方宝泰B2层,16平方米的空间内,放满了顾客需要修补的衣服,每天早上10点左右,李凤荣便开启一天忙碌的工作。

  20多年前,连续三年高考失败的李凤荣选择到老家县城的服装培训班学习制衣,随后她进入当地服装厂当学徒。重复且低收入的工作,让20岁出头的李凤荣看不到发展的前景,不到半年时间她便辞职回家。

  李凤荣回忆,当时恰好看到上海的业余大学开设服装进修班,在爸妈的支持下,她开始了异地的求学生活。课堂上的老师大多来自上海纺织大学,3个月的进修时间让李凤荣学到了很多理论知识,“直到今天都能用上。”

  从进修班毕业后,李凤荣在朋友的介绍下来到了广东东莞,“那时,东莞服装厂遍地开花,很多工厂都在招打板工,我只学了理论没有实践经验。”李凤荣决定从流水线开始做起,同时积累打样板的经验。

  李凤荣回忆,进入工厂后,早8晚11是常态化的工作模式,忙起来时更是通宵达旦。“除了打样板,也学到了很多新的技能,但是又回到了开始时的工作模式。”李凤荣深知,没有熟人带路,很难在工厂里有晋升的机会。2005年,李凤荣来到了广州,一边在服装厂打工,一边了解市场机会,“希望能够和先生一起创业做生意。”

  改衣服要胆大心细 曾改过上万元皮衣

  为了进一步了解客户的需求,李凤荣转行来到商场当服装销售。2009年时,她在东站地铁站附近开起了自己的服装店,同时为周边的街坊提供修补服务。

  创业的头五年时间里,李凤荣建起了较为稳定的客户群,除了帮街坊改衣服,还为商场里的服装店提供服务。2014年前后,东方宝泰进行了新一轮转型升级,将地铁东站G出口的主通道及分支通道列入新开拓的商业空间,并重新装修招商。原本在通道边的个体商家面临被收回店面,另谋出路的情况。

  “一开始想着回老家做生意,但实地考察了一圈后发现老家的市场不好做。”辗转回到广州,李凤荣和商场方面提出租用场地做改衣生意的想法。经过商讨,她最终以比较优惠的价格租下了一个不太起眼的位置。

  “刚开店那会,守店也守得很辛苦,一天没几个人进店。”李凤荣深知,创业容易守业难。“只要来一个客人,我都会很耐心地根据客人要求把衣服改好,也是积累口碑。”

  在李凤荣的顾客清单里,帮衬超过10年的老顾客比比皆是,她细心地记下这些顾客的喜好,“郑小姐从我开店一直帮衬到现在;在高校当老师的邓姐,是位穿衣比较讲究的人;在附近体育学院工作的吴小姐,很喜欢穿旗袍,因为身材高挑,每一件旗袍都要改,帮她改过的旗袍不计其数……”

  走访时正值雨天,但“量·改衣”的客户需求量并不小,平均每10分钟就会出现一位顾客来店里寻求服务。李凤荣介绍,入驻商场后,她们的业务范围也从单一的缝补改衣拓展到布料清洗、奢侈品养护等领域,同时也  在链接周边的洗衣店提供干洗代接单的服务。

  “第一次接到奢侈品级别的衣服时,也会有点害怕,怕改坏了顾客的衣服。记得有一次顾客要把一件上万块的皮衣改短,涉及的改动比较多,需要把拉链等设计往上移,整整花了一天的时间完成,最后改出来衣服还是很漂亮的。”李凤荣说,改衣服要胆大心细,这对她来说也是一种挑战和经验的积累,“人体有三围数据,再加上扎实的理论知识,一般改衣服都不容易出错。只要衣服我还赔得起,我就敢下手试试。”

  生意火爆 聘请工人再开分店 

  除了本土的消费者,顾客清单里还有不少外籍友人。记者观察发现,为了顾及更广泛的顾客群,李凤荣在店铺名和部分品牌说明上细心地标上了英文翻译。日本顾客津田先生是天河某家日企的工程师,一年前来到天河工作。他告诉南都记者,自己的中文水平很一般,店铺的英文翻译帮他解决了找店铺的问题。

  顾客李小姐是商场内服装专卖店的店员,每当店里售卖的衣服需要改动,她便会把衣物拿给李凤荣修改,在她看来“这里与我们的店铺距离近,拿过来改衣快捷方便。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后,批量改衣能享受一定优惠的价格,定价15元的改衣服务,我们10元就可以了。”

  如今李凤荣的生意已上了正轨,改衣店铺收入已成为李凤荣一家在广州生活的重要经济来源。庞大的市场需求更是让李凤荣每天都忙得停不下来。为了提高服务效率,李凤荣还聘请了4位技术工人。在丈夫的支持下,去年5月她还扩大了业务范围,在黄埔区开了一家新的分店。李凤荣透露,此前,她还曾受邀到附近社区开设流动摊位,为居民提供便利服务,后来由于机器故障等原因不得不中断。

  推动“小修小补”回归百姓生活,为城市带来更多烟火气。而在李凤荣看来,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给她带来极大的成就感,她希望未来能够在广州开设更多门店,为居民提供服务。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郑雨楠 实习生秦凯欣

  摄影:南都记者 邹卫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