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停办三年将在3月初回归,千只“鸡”万只粽准备迎客

一起奔赴黄埔“波罗诞”千年庙会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3年02月23日        版次:CB07    作者:梁思华

  陈玉彩与其他姑嫂姐妹在包波罗粽。

  叶美英在讲解波罗鸡。

  走进位于广州市黄埔区穗东街庙头村的张氏大宗祠,粽叶清香阵阵飘来。祠堂里很热闹,陈玉彩“彩姐”正和她的姑嫂姐妹们一起,为即将开始的“波罗诞”千年庙会准备波罗粽。叶美英也是庙头村的村民,她忙着收尾做完一批“波罗鸡”,并打算在波罗诞期间设小档口出售,给前来“游波罗”的人们送去一份祝福。

  “波罗诞着紧过过大年”。波罗诞即南海神诞,是广州地区最大的民间传统庙会之一,每年农历二月十一至十三举行。每逢诞期,人们喜气洋洋、呼朋唤友,相约来到南海神庙参加民俗活动。停办三年,今年,黄埔“波罗诞”千年庙会将在3月初回归。

  姑嫂姐妹包万只波罗粽迎波罗诞

  “接下来可能要大家努力赶工了。”2月16日当天,陈玉彩和同村几位姐妹凌晨4点就起床了,她们要提前泡好洗净包粽子用的绿豆、糯米、粽叶等。

  包粽子前的准备工作不少。比如,去年八月起,陈玉彩采集回来包波罗粽专用的芭蕉叶,洗净后晒干再存起来。粽子里的猪肉要提前3-4天买回来,加糖和盐腌制成冰肉,用时再提前用清水洗净。绿豆提前一个半小时左右浸泡脱皮,如果浸泡时间太长则会过于软烂,太短则会发硬。

  几张芭蕉叶叠放摊平,薄薄地铺一层糯米,再加一层绿豆,中间放一块蘸着五香粉的冰透的猪肉,依次盖上绿豆和糯米,折好粽叶,用线捆实。不一会儿,一只五角形“波罗粽”就出现在陈玉彩手里。她告诉南都记者,以往,波罗粽主要用于招待亲朋好友,皮薄馅厚才是一只靓粽。相传,每年波罗诞到来时,波罗庙十五乡的村民们忙着做生意、逛庙会、看大戏、观杂耍,无暇招待来访的亲友,于是便在庙会前夕蒸好一大锅波罗粽,嘱咐亲友自己开门取棕吃,后逐渐成为习俗。

  “我们每天每人大概能包300多个粽子,已经包了10天时间。但今年工期很赶,只有20天,接下来得努努力,把5万只粽子赶出来。”陈玉彩说,以往每年庙会她们一般只包约2万只粽子。今年是停办3年后回归首年,她相信庙会期间一定会很热闹,前来“游波罗”买粽子的人也会很多。“波罗诞是我们黄埔十五乡村民最期待的节日,家家户户的亲朋好友都会趁着诞期来拜访。波罗粽作为手信,一家人一起吃寓意团团圆圆,我们包得再累也开心。”  

  一年32道工序制作千只波罗鸡

  游波罗诞的习俗还有买波罗鸡,寓意平安吉利。波罗鸡工艺匠人叶美英向南都记者介绍,她通常在上一年波罗诞结束后,就得着手制作下一年的波罗鸡。

  波罗鸡的制作工序复杂繁琐,从做鸡模到组装完成,要经过大大小小32道工序,“这只60厘米高的波罗鸡,花了我半年时间制作。”叶美英手里拿着这只10斤大的波罗鸡,展示给波罗鸡粘毛的过程。而这只是其中一个环节。第一步从做鸡模开始,需从铜鼓山挖来粘土,捏成近似鸡身的模型,风干后蘸在白石粉液中,取出晒干,在“鸡肚”位置上放一条粗棉线,用粘有特制浆糊的元宝纸一层一层地糊在鸡模上。待干后再拉出粗棉线把“鸡肚”刮开,小心取出泥模,遂成空壳纸模,再用元宝纸补回原棉线的缝隙,做成备用的鸡模。

  之后分别是拣毛、粘鸡冠、粘鸡脚、粘鸡翼、鸡尾、做鸡盆。“都是用真鸡的毛。波罗鸡根据光鸡、毛鸡两大类,组装时略有差别。”叶美英举起身边制作好的波罗鸡一一介绍:“洗净后按鸡的头、颈、胸、背、翼、尾分雌雄放开,除翼和尾毛外,其余的要把原入肉的毛头剪去,以利粘贴上颜色。”“波罗鸡的规格按鸡模用泥多少来衡量,10斤算是比较大的了,再插上从大公鸡上生剪下来的尾毛,栩栩如生。”

  平日里,叶美英负责波罗鸡各个部件的制作和组装,上色则由丈夫张智刚协助完成。其中最辛苦的一环就是蘸粉,每蘸一次就要拿出去晒,晒完再蘸。最麻烦的是染鸡毛——买来颜料后放到锅里煮开,再把鸡毛放入锅里染,其中绿色要经过数次调色,才能调到好看的绿色。“原材料也不好找,像禾秆、鸡毛等材料要去清远、肇庆那些地方拿。”叶美英表示,“虽然麻烦,但我想做,也相信自己能做得好。”

  传承

  愿通过庙会吸引年轻人学习制作波罗鸡波罗粽

  同许多传统手艺一样,波罗鸡、波罗粽的制作也面临着技艺传承的困难。叶美英对波罗诞印象最深的是看大哥、大嫂在“波罗诞”庙会期间卖他们手工制作的工艺品,“其中卖得最火的便是波罗鸡。很多人来逛波罗诞,必定买一对波罗鸡挂在家里,图个平安吉祥。”在波罗诞文化的熏陶下,叶美英慢慢跟她的大嫂学习起波罗鸡的制作,这一做便做了30多年。不过,现在会做波罗鸡的人越来越少了,张智刚告诉南都记者,波罗鸡每年只在波罗诞期间售卖,很多游客对其文化不了解,销量越来越低。而且波罗鸡制作繁琐,愿意学习的后辈也很少,加上之前三年波罗诞庙会暂停举办,错过了很多宣传机会。目前,庙头村里会做波罗鸡的村民只有四五个人。

  陈玉彩同样担忧着波罗粽的传承。她对南都记者说,以往嫁到庙头村的媳妇都会做波罗粽。现在只有和她差不多年龄的姑嫂姐妹才愿意一起包粽子。包波罗粽也不简单,要保证大小相似,已经没多少人会包了。

  但叶美英和陈玉彩仍然抱有期待。陈玉彩表示,近年,自己在社区和村里的支持下开设了波罗粽专卖店,并成为广州市非遗项目传承人。希望接下来能够将波罗粽的工艺传承下去,并让波罗粽成为省级、国家级的非遗传承项目。叶美英希望能够通过庙会让更多人知道波罗鸡。“我希望更多年轻人了解波罗鸡背后的故事,支持这项民间手艺,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梁思华 实习生刘禹 摄影:南都记者 马强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