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高校的“心晴热线”

老师和学生联手,给市民带去心灵防护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2年11月28日        版次:EA02    作者:魏志鑫

  每周六,袁杰都会和“心晴热线”的志愿者开会总结心理援助经验。

  在核酸检测队伍中,你能见到他们;在协助转运隔离时,你能见到他们;在运送物资的每次搬搬抬抬、走门串户,你能见到他们;在咨询热线里,你甚至能听到他们,或答疑、或聆听、或叮嘱,背后的关怀始终如一。

  他们本可以退缩,但他们选择前行;他们以自己最勤快的步伐、最热情的态度、最快速的响应,投入社区防疫一线之中——我有空,我来,我上!

  广大志愿者及其背后的志愿服务组织是打赢广州疫情防控硬仗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即日起,南都推出“我是志愿者”系列报道,记录志愿者奔走在广州各个社区基层的抗疫故事。

  广州本轮疫情以来,多个行政区发布了居家、隔离期间心理调适指南和心理咨询热线,为有需求的市民提供帮助。这其中,便有来自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特聘研究员袁杰团队的“心晴热线”。从电话这头到电话那头,连接着信赖与关怀。通过团队创立的“三级心理防护体系”,他们帮助那些受心理问题困扰的市民穿上“心灵防护衣”。袁杰说,无论求助者来自哪里,只要拨通求助热线,都会得到志愿者们热情的回应。

  建立三级心理防护体系

  这条热线渐渐“出圈”

  还有两个月,“心晴热线”志愿团队就运营满三年了。

  袁杰告诉记者,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后,给公众造成焦虑和紧张情绪。为此,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联合学校心理咨询研究中心以及广东省心理学会,专门成立了一支心理咨询志愿团队,为受疫情影响的公众提供心理援助,这便是“心晴热线”的由来。

  “一开始的团队成员从全省各个中小学的心理老师中筛选而来,也有华师心理学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成员最多时有200多人。”袁杰称,热线创办之初,他和团队成员创立了一套“三级心理防护体系”,根据对来访者心理状态的研判,为他们分配不同级别的心理疏导和援助。“热线创立之初,我们只在华师师生群体中宣传和提供咨询服务,后来我们的名声被求助者口口相传,甚至还有朋友主动在网上宣传我们,有中小学老师在家长会上推荐我们,于是我们就逐渐‘出圈’,成为一条受市民信赖的公益心理咨询热线。”袁杰说。

  接听一个电话,至少要聊半小时

  作为一个高校志愿组织,“心晴热线”开展所有活动和服务都是免费的。在袁杰看来,公众的亲子关系、两性情感、工作就业等关系本就容易存在冲突,疫情之下,这些关系导致的心理问题一直处于高位状态,前来心晴热线寻求帮助的人不曾中断,整个志愿团队坚持运转至今。

  如今,“心晴热线”的值班志愿者多数都是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研究生,他们发挥专业能力、倾听求助者心声的同时,也将每一次接听视为专业实操的机会。

  今年9月才加入“心晴热线”的志愿者赖咏梅,已经完成四十多个心理咨询案例,“只要一到值班时间,热线电话就会不停地响起来,接通一个电话,至少都会和对方聊上半个小时。”

  两个多月的志愿经历让赖咏梅意识到,心理咨询不仅仅是做个倾听宣泄的“情绪垃圾桶”,“在接听求助电话的时候,我们不仅要注意求助者本身的情绪,更要明白是什么引起他这样的情绪,不光要与他共情,还要以专业和理性的角度去思考。”

  “只要拨通热线都会得到热情回应”

  11月中旬,“心晴热线”志愿团队在原有一条热线和值班团队的基础上,整合团队资源迅速开辟了第二条热线,与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咨询研究中心联合推出晚间热线“心铃有约”,以充分的准备,为华师师生乃至广州市民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袁杰告诉南都记者,“心晴热线”志愿团队在加开热线通道的同时,也对后续工作做了预案和部署,例如对志愿者额外做培训。

  “无论求助者来自哪里,只要拨通求助热线都会得到热情的回应。”袁杰说。

  采写:南都记者 魏志鑫 实习生 张海若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