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到33小镇打卡,成为东莞乃至湾区年轻人的生活新时尚。
从最早接待游客二三十万人,到今年超两百万人,位于东莞市东城区的广东33小镇,为湾区城市空间提升,提供了可供参考借鉴的成功范本。
东莞,中国改革开放40年巨变的生动缩影。从“东莞制造”迈向“东莞智造”,如何盘活老旧厂房资源,助力城市品质提升,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成为新一代城市建设者面临的命题。
碧桂园文商旅集团广东33小镇项目总经理冯笑珠表示,“我们需要留住城市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因此,我们把东莞32个镇街加上松山湖的工业历史融入33小镇,打造湾区最有温度的文创园区”。
旧厂房的“文艺复兴”
走进33小镇,可以看到不少博主、游客正在驻足拍照打卡。一排排风格多元、三色交错的特色建筑,讲述着东莞的“黄金时代”。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个并不起眼的工业区。上世纪90年代,诺基亚、索尼等很多国际品牌的重要配件都出自这里,只是在其后的几次经济浪潮中渐渐没落。
伴随东莞“腾笼换鸟”,“广东33小镇”赋予了这座工业区新的使命。整个小镇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由碧桂园与永正文化集团联合打造。碧桂园文商旅集团广东33小镇项目总经理冯笑珠介绍,小镇主要从4个维度进行城市空间的提升。“首先,我们要保留城市的记忆,将东莞这个曾经‘世界工厂’的工业元素提取融入,使园区成为具有工业时代特色的历史“档案簿”。
当记忆保留下之后,还能做些什么事情?在她看来,东莞是个富有活力的年轻城市,从全国各地涌入的大量外来人口,需要去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其次,我们通过打造华南美术馆、城市客厅等空间,把人文的、潮流的元素融入项目改造,从而辐射整个东莞。”
再次,基于如此体量的空间改造,33小镇吸引了更多的东莞中小微企业或者创业群体。“我们需要利用这个载体,去孵化他们的创新和创意,加速企业转型升级”。此外,东莞这座现代制造业城市,吸引了很多国际友人。“我们打造了新零售、新文化的体验空间,去服务这座城市,提升整个东莞消费空间和文化体验。”
基于这样的定位,33小镇整体规划为文化创意、休闲体验和创客商务三大功能区,集时尚体验消费、创意办公、艺术酒店、展览演出、美学空间等于一体,贯穿了“东莞制造”的城市基因。
年轻人的时尚潮流聚集地
如今,到33小镇打卡,成为东莞乃至湾区年轻人的生活新时尚。华南美术馆、涂鸦斑马线、33缝纫机、告白墙、滴滴车站、塔罗花店……每一个打卡IP,都活跃在各类旅游博主的推荐名单里。
其中,小镇最具特色的文化地标——华南美术馆打造华南地区青年艺术家的孵化基地。“我们通过长期举办国际性现当代展览、开展典藏研究、普及公共教育、学术研讨与艺术家驻留等项目,致力于打造立足于华南,面向全球,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当代美术馆”,华南美术馆负责人张秋怡表示。
据她介绍,自2018年运营以来,美术馆通过定期举办艺术家驻留项目,每月邀请一位艺术家到东莞驻留,和东莞本土建立联系再进行创作;与专业艺术院校合作,现已落地广州大学和广东美术学院的研究生实习基地。“2022年,美术馆还会与不同的文化创意企业合作,推出文创产品,通过跨资源的联合,使文化艺术成为大众的习惯和生活方式”。
初见行旅酒店也是博主一定会“安利”的特色民宿。其由台湾知名设计师朱志康设计,带来全新的以阅读为基底延伸的生活美学。砖墙和玻璃幕墙的搭配,复古和现代的碰撞,15米高立体玻璃墙和15米高的书墙设计,充满了学术氛围和文艺气息。
小镇还引入全球顶尖的钢琴品牌,享有168年历史的施坦威钢琴品牌;麦琪儿童摄影,搭建了云端、甜蜜芬芳、恋爱时光、海滩假日等几十个不同主题风格。逛累了可以去日式沙龙做个酵素精油疏通,还可以去Lamar coffee喝冰咖啡,美食餐厅更是不胜枚举。
很快,小镇的美术馆、历史展馆、音乐空间、艺术家工作室、餐厅潮流点,都被一一打造成“东莞的城市客厅”,为年轻群体提供一个时尚潮流聚集地。自2019年10月开园以来,小镇人流量已超过200万人次,共举行了超870场活动,就算到晚上也依然热闹,给东莞乃至湾区带来全新的生活方式。
为文创产业升级赋能
这里还为一批新锐艺术家、文化创意初创公司提供了生长和发展空间。经过4年摸索,33小镇探索出一条“生活+产业+孵化”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即依托科技孵化器和创业基金定位智能硬件、消费升级、文化创意产业,为文创产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建立全周期的项目孵化链条。
走进施坦威音乐中心,这个占地800多m2的空间,集施坦威钢琴专卖、展示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高端体验中心,为热爱音乐、享受生活的人,搭建一个国际化音乐艺术交流平台。“施坦威旗舰店每进驻一个城市,都会谨慎选择地址。除了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其他城市都只开一家。我们考察了很多地方,最终选择落户小镇这个富有艺术气息的地方,园区也会给予我们很大支持。”施坦威钢琴音乐中心(东莞)总经理伍光宁表示。
为文化产业赋能,是33小镇的核心运营思路。小镇设立的碧创空间,汇聚创意设计、媒体电商、婚纱婚庆等产业,定位于智能硬件、消费升级、文化创意产业的专业级孵化平台,打造强体验、高成长、全服务的赋能型科技孵化器,为东莞青创群体提供一个软硬件兼备的造梦空间。同时,以文化艺术为切入点,定期策划举办“国潮艺术生活节”等节庆活动,每月举办不同主题活动和时尚派对,每周组织创意市集,打造东莞极具艺术范的创意活动。
“通过联动政府资源,从载体到政策再到扶持,小镇吸引产业上下游企业集聚扎堆,形成加速器作用。目前已引入网易、腾讯、澎湃等知名企业及近两百家文创机构。”冯笑珠说,迄今,园区内近20家企业已累计获得政府300万的扶持资金。
成为湾区独特的城市名片
当前,服务城市、构建城市美好生活是东莞“拓空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今,广东33小镇已成为湾区城市空间提升的示范性项目,更成为一张独特的城市名片,产生了强大的“吸附”效应。冯笑珠表示,小镇的目标是打造“湾区最有温度的文化创意园区”和“最有影响力的文创互动平台”。
接下来,33小镇将采用以城市功能要素需求推动的文化产业园4.0模式,在规划设计、业态创新、运营模式等方面均有创新突破,积极推进申报国家“4A”级旅游景区工作,努力将小镇打造成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基于此,冯笑珠称未来团队还将不遗余力地作出更多的突破和尝试。一是华南美术馆的功能提升,将致力于把传统的学术性展览与全国接轨,做出更多好玩的艺术展览,让人们在这个空间里提升艺术认知。二是城市客厅空间的打造,将面向更宽阔的文化体验,包括音乐、婚庆、教育等,向更高的层级赋能。三是整个消费和体验空间的升级。除了覆盖周边3公里范围58个生活小区30万常住人口之外,还将引进更多潮流的、艺术的、创意的业态进驻,打造为东莞乃至湾区旅游、消费升级的好去处。
当前,围绕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要求,东莞加快高质量发展需要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支撑。以文化为经、商业为纬的33小镇,是东莞文化产业不断优化升级的缩影,也是东莞文化建设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两年前,碧桂园提出了成为高科技综合性企业、为社会进步和人类过上更美好生活而奋斗的新愿景。碧桂园集团莞深区域初心不改,积极响应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以“+文化”为支点,撬动优质文创资源集聚创新,致力于成为莞深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身体力行者、绿色生态智慧城市的建造者、多元业态生活与工作的平台建造师,加速城市蜕变绽放,提升人民幸福质感,聚力文创产业在湾区发展的新动能。
采写:南都记者 王艳玲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