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大湾区艺术展:

以创意与艺术 促湾区文化共融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1年12月03日        版次:EA03    作者:肖韵蕙

  林佑森作品《去郊外遊一遊 Stay Nature II》。

  高少康作品 《眼前一亮#002》

  艺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造就着同一地域人们的集体记忆。在一次次艺术展中,湾区艺术家和观展人们的艺术理念在碰撞中流动,湾区的艺术生态也变得鲜活。近日,大湾区艺术展览系列[创意互联]在佛山和美术馆举办,分别以「共><感」及「渡可道」为题,展出艺术家林佑森、徐沛之及设计师高少康、陆国贤的作品。《美好湾区》本期聚焦大湾区艺术展,与四位湾区艺术家和设计师展开对话,倾听作品本身及背后的寓意,以及他们对湾区艺术生态的见解。

据悉,大湾区艺术展览系列「创艺互联」是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辖下艺术推广办事处与香港设计师协会,以艺术和设计为主题共同筹划,在四个大湾区城市——深圳、广州、佛山及东莞举办六个线上线下展览,展示12位香港艺术家、设计师及一位深圳媒体艺术家的作品。香港设计师协会副会长高少康介绍,此次期望通过一系列展览让艺术家与设计师成为创作伙伴,借着理念、经验和表达手法上交流对接,迸发出崭新的创作灵感,以创意与艺术带动香港与大湾区内地城市的互联互通。

  陆国贤:这次展览让我又回到艺术家的状态

  一年前,设计师陆国贤得到要参展大湾区艺术展的消息,便开始构思作品。半年的时间,他为这次艺术展做了六组作品,与另外一位艺术家徐沛之一起合作了《渡可道》系列展览。在此系列展览中,陆国贤首次尝试用水泥制作文字装置、用镭射技术创作海报,作品表达生命“流动”理念,展现“真我”的同时,也渗透着他对艺术和设计的独特的理解。他认为“把人的感受表现出来就是艺术”,但艺术创作需要自己同自己对话,好的艺术家可以完全表达自己的想法。

  陆国贤曾是Nike、苹果、匡威等品牌的合作设计师,也曾为2013上海马拉松等设计过大赛图标。作为一名资深设计师,陆国贤表示,很开心这次的展览让他又回到艺术家的状态,希望以后能创作出更多不一样的作品。他也认为湾区内地城市的艺术生态很不错,希望还有机会来举办展览。

  

第一次尝试用水泥制作作品

  

  “有些想法四五年前就有了,之前没有契机可以把这放进作品。”谈起这次的大湾区艺术展,陆国贤表示给了他很好的空间,让他能把多年的想法付诸实践,一年前开始去筹备,并能创新作品制作的方法,用了半年时间去慢慢做出来,这也让他觉得很高兴。

  比如这次湾区艺术展的作品《众生三相》,就是根据他多年的观察形成的一个文字装置,诉说生命的历程和众生众相,“希望生命之河能透过文字艺术展示出来”。陆国贤主做文字设计,每个文字都有符号含义。《众生三相》也是由他全新创作出的文字,代表“存、活、命”不同状态的人。

  “这个作品对工艺的要求很高,我提供创意和设计,做成三维的模型,让工匠去1:1还原,试了三四遍才做出来。”陆国贤表示,这组作品花了2-3个月,和以前作品的制作方法不同,作品以水泥作展示媒介,喻意城市人生活中的水泥森林。

  

“把人的感受表现出来就是艺术”

  

  陆国贤表达的载体是文字,他认为这种载体很久很久都不会过时。陆国贤也是一家设计公司的创始人及设计师,平时以商业设计项目为主,他表示以前参加的也大都是比较商业的展览。但这次是久违的纯艺术家的状态,“这次就是创作,用自然的状态去创作”。陆国贤表示,这次感觉找回了艺术家的身份。

  “有些艺术家的状态会不太稳定,但设计师是会用理性去创作的人。”陆国贤笑称自己两个身份结合后,可以更好达到感性和理性的平衡。关于设计和艺术,陆国贤认为,设计是很复杂、混合的过程。设计的观众是别人,“是我明白他人,不能太多自我存在,要变为聆听者去理解”。而艺术简单很多,“把人的感受表现出来就是艺术”。艺术的观众是你自己,是“让他人明白我,空间也更大”。

  陆国贤是香港人,不过近年来他的父亲在广州工作。疫情前,他每年都会抽出一两个星期,来广州走走。“近几年湾区内地城市发展很快,艺术生态也是。城市对设计、艺术的需求也很多。”陆国贤表示,他和内地的设计师做过交流,也有一些深圳的设计师朋友,觉得深圳是一个很“morden”、设计水平很成熟的地方,也有很多很厉害的设计师。“深圳有很多商业设计的需求,政府部门对设计行业也很重视,会给设计、艺术展览很多资源,文化活动做得也很多,”陆国贤表示,这些都对推动行业有比较积极的作用。

  陆国贤说,此前,他也在广州等城市参加过展览,不过之前比较小型,这次很大型,和另一位书法家合作得也很开心,虽然时间很短,却很契合。他表示,湾区内地城市一些展览的艺术性也比较强,艺术氛围比东南亚一些国家都好,并希望以后有机会能来湾区内地城市办个展。

  林佑森:给铜浇水,赋予废旧电子产品零件新生命

  每天给铜“浇水”,让铜慢慢生长出来变成《铜林》,这是此次大湾区艺术展的艺术家林佑森的参展系列作品之一。林佑森发现高科技的城市每天产生大量的电子垃圾,便收集废旧的电路板和电线,通过重新组合、上色,让熔化的“锡”成为“水流”、电路板和电线成为“山”和“树”,创造出各种园林景观,赋予其新的生命。在其作品背后,是对工业产品的利用、拆解与再组合。

  林佑森毕业于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艺术系,同年获得「出炉2010」的「杰出艺术新秀奖」。虽然此前林佑森的作品曾于中国及海外多个展览展示,包括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迈阿密亚洲艺术博览会等。但这次大湾区艺术展,是林佑森的作品在大湾区内地城市首次较为大型的展出,“这次展览也让我和湾区其他艺术家有了更多的交流。”林佑森说,有机会还希望能来大湾区内地城市参展。

  

给废旧材料另一次的生命

  

  大学时期,林佑森主修绘画,后来开始慢慢找自己喜欢的主题和风格,就模拟电子版线路去画画。“后来我就在想为什么不直接用电线、线路板去创造作品。”林佑森说,用电线的线路去创作可以让他一边做一边透过线路去想象,最后成型会有惊喜。慢慢地,他开始用电线做成树的形状,和电路板组合,并用电路板上的锡组成“流水”,这样“有山有树”,就有了中国庭园的形态,像“移动的山水”。

  这次大湾区展览的《铜林》系列,也是林佑森利用回收回来的电线、电路板等制作而成。最初,作品雏形干秃秃像一棵没有生命力的树,他剥掉电线外壳,每天浇水,“长”出新的铜线,就像“树木长出了叶子。为了保持材料整体性,林佑森还把电子版上的锡提炼出来,因为“锡”很像水流动的形态。起初,林佑森会自己去收集材料,后来身边的家人朋友都会把不要的电子器件留给他。“我想给这些材料另一次的生命,而不是任其被扔掉。”

  

探讨城市变迁和“电子风景”

  

  林佑森出生于广东汕尾,小时候和外婆一起住在乡村里,他喜欢亲近大自然的感觉。后来他去了香港,身边到处是密密麻麻的楼房。他的工作室也是工业空间,每天望出去,只能看到冷气机、水管等外墙形形色色的工业产品。林佑森说,生活在水泥森林,他开始重新思考什么是风景,并希望把工业产品等概念都放在作品里,去思考和探讨城市的变迁和电子风景的结合,创造出新的艺术形态。并“尝试透过电脑底板的线路结构和人类观念的流动,在画作中重新组成‘新真实世界’”。

  林佑森的作品也曾在广州、深圳、上海、北京等地展出过,但他表示在湾区内地城市很少有像此次大湾区艺术展一样规模的展览,“感觉很特别,因为是和在深圳的香港设计师一起合作。如果有机会,希望和湾区内地城市多一些交流和了解,也想有作品来展出。”

  高少康:用emoji和鲜艳的色彩,去表达人对时代的情绪

  高少康是四位展览作者里唯一定居内地的香港人。因为长期生活在内地,资源比较多,他就负责联系确定大湾区内地城市的展览地点。确定好展览场地,他和林佑森讨论,怎么完成好这一期的展览,他们回忆了各自有怎样的童年经历,有哪些记忆是共通的,由此作为两人联合展览的主题,最终他们确定以童年的卡通角色人物作为灵感。高少康解释说,展览的作品包含着很多人有共鸣的童年回忆,“因为我们童年接触到的人物角色,给了我们好多快乐的童年回忆”。

  

运用emoji和鲜艳的色彩表达情绪

  

  如何有共鸣?卡通人物的形象是必须有的,但有什么创新的展出形式呢?他特地创作了《十二星星》,其包含12幅作品。远距离看,每一幅作品都是很受欢迎的漫画角色,有米奇、Hello Kitty、哆啦A梦等等,但凑近观察,你会发现这些角色都是由不同颜色的emoji组成的。高少康介绍说,他使用了层层叠叠的胶片、反光的镜面,以及很多表情符号去构成了这12个人物角色,这些不仅是自己童年成长的符号,也是许多人对“童年”这一话题的共鸣之处,他想通过缤纷的色彩和这种艺术语言去带出自己生命中所获得的成长的能量。

  Emoji,是他在此期展览的亮点之一,在他展出的作品中,你都可以观察到存在着大大小小、五颜六色、各种表情的emoji。另一组雕塑作品《眼前一亮#002》也是由emoji组成,这是一组由8个大小不一的球体拼接而成的立体雕塑。

  鲜艳的色彩也是他本期展览的新的表达方式,他想以此来表达他对于疫情当下的反应。在展出的作品中,明亮的橙色、粉色、黄色、蓝色等的组合几乎一下就抓住观众的眼球。去年,他也创作了一幅作品《2020》,用不同表情、银色的emoji组合在一起形成“地球”,再用喷漆在上面喷了许多有颜色的心形图案,他察觉到疫情时期,每个人的状态都很忧郁,于是借由这种创作思路,来鼓励大家用一种更加开心的方式走出来。

  

“创意养分的来源就是生活”

  

  2000年,22岁的高少康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同年加入靳与刘设计顾问公司,两年后前往英国伦敦学院攻读艺术硕士。

  而对汉字的兴趣慢慢变成了他在湾区中许多创意设计的灵感。例如在深圳设计的“覔书店”,其宝安壹方城店在2017年就被中国书刊发行协会评选为年度最美书店。创意养分的来源就是生活,这是高少康回顾自己在内地、香港和英国生活体验的总结,“当我们的文化没有中断的时候,我们可以不断溯源、游走在历史的长河里。游走期间会吸收诸多文化养分,也许当时不曾留意,隔很多年以后,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这些养分可能会再来找你”。

  2007年,他和几位香港设计师一起在内地举办展览,跑了七个城市,高少康发现年轻的设计师在内地也会有很好的发展,恰好那段时间受刘小康邀请回到“靳与刘设计”任总经理一职,他决定把工作的重心从香港转到深圳。在这之后,他设计了鄂尔多斯羊绒形象、深圳机场标志与形象、覔书店空间设计等知名作品。

  本期展览开放后,高少康曾邀请在深圳和广州的朋友去看展览,为他们介绍作者的创作理念,观众也反映这样的联合展览形式新颖,可以看到香港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对于生活的感悟。高少康说,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带来极大的机遇,虽然这个系列的展览目前只在湾区四个城市,但他希望这种两地文化交流能够往其他湾区城市继续推进。

  徐沛之:期望恢复正常通关后 湾区能多些可以促进艺术交流的展览

  “多闻”、“观心”、“意清净”、“般若”、“琉璃”、“无量”,这六组简单的词语,构成了徐沛之在“渡可道”展览部分的作品,也对应着他关于“见自己”、“见天地”和“见众生”自己内心的答案。他是一位书法家,但这期的展览中,他的作品不全是书法,还有坐禅椅及立体装置,多形式地丰富了展览的风格。他介绍,虽然单件作品字数少,内容所包含的事却很丰富,是自己对书法学术的积累、人生的经历、对创作的激情和对生命的热忱。

  徐沛之本科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随后在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读完了硕士和博士,现在是香港中文大学及香港浸会大学兼任讲师甲子书学会执行委员(学术)、石斋之友执行委员,以及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研究员。虽然在内地生活过几年,但这是徐沛之第一次参加湾区内地城市的展览,因为疫情原因,他无法到现场。另一位合作的设计师陆国贤也在香港,两人因此会偶尔线下见面,也会打电话沟通展览内容,徐沛之形容两人“聊完已经开始设计和制作,一拍即合”。

  

“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渡可道”展览分为“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三部分,徐沛之觉得这三部分可以分为人在学校学习,以及人在社会学习来解读,其中,“见自己”即是在求学阶段立志多涉猎,通过学习认识到什么是重要的;而“见天地”和“见众生”两者又密不可分,都是人在社会的经历与感悟。

  在“见自己”中,他创作了两幅书法作品,分别写有“多闻”、“观心”二字,他解释说,早期佛典中的“多闻”一词,代表着学术方面的知识,而“观心”即是观察心性,这两组词是他对“见自己”的理解。

  

期望香港和内地可以多举办湾区的展览

  

  徐沛之觉得自己走上书法这条路是自然而然的。他五六岁时,妈妈跟着香港有名的书法家翟仕尧学书法,有时会顺便带上他和妹妹。他笑着说,当时他和妹妹是“去玩”,但就在这么一个轻松、无压力的情况下,他第一次接触到了书法,并开始练习书法。博士毕业后,他2012年获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颁发香港当代艺术奖的青年艺术家奖,及后于香港艺术发展局举办的2015香港艺术发展奖获颁艺术新秀奖(视觉艺术),于2015、2018及2020年三度入选杰出亚洲艺术奖。他的作品获香港艺术馆、英国牛津大学阿什莫林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及私人收藏。

  2015年专职拍卖行后,徐沛之不时要在深圳的排版印刷公司工作,往返香港、深圳之间,他发现不论在效率、工作流程、系统、印刷质素、以及拍摄质素,深圳已经达到世界级别,而印刷公司所印刷的书籍,已经不只是中国出版,而是来自全世界的订单。

  通过在内地读研、生活的经历,徐沛之观察到内地对于艺术生的培育制度相对健全,比如上大学前有美院附中等,而在香港,年轻人搞艺术会被认为是“很难支撑生计”、“没有前途的”,他希望疫情后恢复正常通关后,两地可以多举办湾区的展览,通过两地艺术家们、年轻人们的交流,让书法、绘画得到更好的发展。

统筹:陈养凯 肖韵蕙

采写:南都记者 肖韵蕙 见习记者 冯家钜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