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前方高萌!

猫头鹰CP“定居”广州天河公园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1年04月12日        版次:CB01    作者:夏嘉雯 赵广胜 谈小华

主角

呆萌猫头鹰

为何定居天河公园:有湿地、有树林,有蛙类、鼠类、蜥蜴和小型鸟类,在公园里不愁吃喝。

最好的保护:不干预、不打扰。

● “快看,猫头鹰出来了!”近半个月,在天河公园南门斜坡附近汇集了一大批摄影爱好者,他们手持“长枪短炮”围在一棵大树周边,大小镜头瞄准的对象正是近来“落户”在树上的两只小小猫头鹰。

● 专家指出,在天河公园出现的猫头鹰为斑头鸺鹠,俗称“小猫头鹰”,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属于广州常见的鸮形目鸟类,目前正处于繁殖期,建议观鸟和拍摄的人群应与猫头鹰保持足够的距离,以免打扰它们的正常生活。

公园枝头上筑“爱巢”

呆萌猫头鹰成“网红”

4月6日下午1点整,当记者来到猫头鹰筑巢的大树附近时,不下20位摄影爱好者早已架好了各式专业的摄影设备。猫头鹰所居住的大树约有八层楼高,树干中段一个天然形成的树洞成为这对猫头鹰的小窝。现场所有镜头整齐划一地对准了树洞口,随时准备抓拍猫头鹰出洞的瞬间。记者了解到,两个星期前,这对“网红”猫头鹰就现身广州天河公园,吸引大批摄影爱好者前来守候,希望记录下它们生活的精彩瞬间。不少摄影爱好者从外地慕名而来。“我们一大早就从中山开车过来了。”谭师傅是一位专业摄影师,工作之余会和几位同好一起拍摄鸟类。得知天河公园有猫头鹰“安家”后,他立马约上同好们前来拍摄。匆匆地扒完手中的盒饭,谭师傅急切地回到自己的相机旁边检查镜头,这时,同伴摄影师才离开位置去吃饭。

正式入夏的广州已十分炎热,而比炎热更恼人的则是数不清的小飞虫。在树下守候的三个小时里,小飞虫不断地爬到南都记者的手臂上,不一会便感觉皮肤瘙痒难耐。而谭师傅等人在位置上不为所动,他们不时地检查着镜头的对焦和曝光,生怕错过了猫头鹰出现的瞬间。“我们从外地过来,只要拍到猫头鹰的照片就值了。”

“出来啦!出来啦!”下午四点半,一个毛茸茸的小脑袋出现在洞口。所有正在聊天的摄影师们立刻停止交谈,只有快门的声音此起彼伏。小家伙似乎很警惕,在洞口探头探脑了五分钟,确认周围没有任何威胁以后,才离开洞口,飞向更高的树梢上俯视着自己的领地。“终于拍到了!”谭师傅兴奋地向记者展示自己拍到的照片,“这一趟果真没白跑,收获满满!”

不少路过的市民目睹了这一精彩瞬间。市民张女士接孩子路过此地,她表示,自己和孩子第一次在生活中见到猫头鹰。“猫头鹰很可爱啊,她还给孩子实实在在地上了一堂生态课,希望猫头鹰可以多抓一点老鼠!”而住在隔壁小区的刘姨则表示,猫头鹰在市区公园内落脚,就是对这片地区环境的认可。

不过,另外一只猫头鹰在哪呢?谭师傅晚上六点左右告诉南都记者,他们在第一只猫头鹰出现后一直在现场蹲守,直到离开时也没有看到另一只猫头鹰露面。“可能是在树洞里孵蛋了。”谭师傅猜测。

网红猫头鹰原是斑头鸺鹠

安居天河公园不愁吃喝

猫头鹰是鸮形目猛禽的俗称,在广州市境内广泛分布着领角鸮、斑头鸺鹠以及领鸺鹠等鸮形目物种。那么,此次在天河公园内落户的猫头鹰是何方神圣呢?经过专家辨认,确定这对猫头鹰为鸮形目鸱鸮科鸺鹠属的斑头鸺鹠。

“斑头鸺鹠在繁殖季节是一夫一妻制,夫妻双方会轮流外出寻找食物,剩下的一只就会在巢里孵蛋。”据广州市自然观察协会理事赵广胜介绍,斑头鸺鹠在非繁殖季节是独居性鸟类,只有到了每年4月份的繁殖季节,才会与异性配对,并选择高大树干上的树洞作为繁殖巢穴。

除了这个天然形成的树洞满足了斑头鸺鹠的繁殖需求外,赵广胜表示,天河公园的环境也非常适合斑头鸺鹠居住。他介绍,斑头鸺鹠属于食物链上层的物种,平时主要以昆虫、小鸟、鼠、兔、鱼、蛇、蛙等小型生物为食,“天河公园有湿地、有树林,有很多的蛙类、鼠类、蜥蜴和小型鸟类,斑头鸺鹠在公园里是不愁吃喝的。”赵广胜建议,观鸟和拍摄的人群应与猫头鹰保持足够的距离,避免打扰猫头鹰的正常生活。

发现猫头鹰后,天河公园管理方第一时间用警戒线将斑头鸺鹠巢穴所在的大树和周边区域围住,维持好现场秩序,并提醒摄影爱好者切勿大声喧哗,以免猫头鹰受惊。上周,天河区相关部门已派员到现场了解情况,确认两只斑头鸺鹠已经是成鸟,可以自行飞行觅食,身体并无异常,建议继续留在原地保护。为此,天河公园管理方也呼吁广大摄影爱好者在拍鸟的同时尽量不要去打扰它们,还鸟儿一个安静的家。

生态修复初见成效

“萌物”仍需加强保护

“斑头鸺鹠原本是广州比较常见的一种猫头鹰。”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胡慧建研究员认为,以往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高大树木越来越少,包括斑头鸺鹠在内的所有猫头鹰的栖息地被侵蚀,加上城市内的噪声污染以及夜间光污染日益严重,对它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捕猎造成了不良影响,导致城市内难觅猫头鹰的踪迹。

对于斑头鸺鹠落户天河公园一事,胡慧建认为这对城市生态恢复有着积极的意义。“公园里大树多了,晚上例如广场舞等发出大量噪音的行为少了,人们对生态的保护意识提高了。”胡慧建介绍,目前广州境内的猫头鹰不仅数量有所恢复,物种的多样性也在提高,“整体上呈现数量增长的趋势,但离回到历史最好的水平还有很长一段距离。”斑头鸺鹠与其他的猫头鹰一样,都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因此针对这两只猫头鹰的保护是刻不容缓的。胡慧建建议,应尽量控制周围工地和住宅区在夜间发出的噪音和照明,同时可以在树底下设置一些金属阻隔物,防止流浪猫爬上树干威胁到鸟窝的安全。

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张强特别提醒,繁殖期部分鸟类在人为干扰较大的情况下会出现“弃巢”的现象。“如果斑头鸺鹠繁殖期间其栖息地或者正常繁殖行为受到较大干扰,它们可能会弃巢,然后飞到另外的地方,巢里的鸟蛋也可能因此受损。”因此,不干预、不打扰才是对鸟儿最好的保护。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天河打造公园里的都市生活

除了有猫头鹰这样的“惊喜来客”以外,天河公园同样是一众野生动物的乐园。在大树上松鼠、鼬獾、啄木鸟等不时出没;人工湖旁的一片小湿地里,一只草龟正享受着午后的太阳,草丛中不时传来几声蛙鸣……

在高度城市化的天河区,有不少动物早已习惯于生活在石屎森林内,每日与人类和谐共存。夕阳西下之时,海心沙岛对出的江面上不时有两三白鹭踱步在泥滩上觅食;通往岛上的桥底下,蜷缩着脑袋的夜鹭正等待着夜幕降临,准备开启新一天的活动;如今,猎德涌水清岸绿、鱼翔浅底。天朗河清,鸟语花香,这种野生动物与人类共处的情景,离不开天河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努力。近年来,天河区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致力打造公园里的都市生活,构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格局。

如今,天河区26条河涌治理全面见成效,6条河涌实现“长治久清”,连续六年全年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80%以上。以珠江新城为核心,天河区还在寸土寸金的CBD打造总绿化面积超百万平方米的生态绿廊,为城市会客厅“添绿”。天河公园全面完成“拆围透绿”,绿化改造面积约10万平方米。占地面积28公顷的珠江花园即将整体开放,成为融合碧道示范、文化展示、休闲赏景、康体锻炼四大功能于一体的城市中央公园。

结合已有的城市绿道、绿地板块、公园等生态要素和河涌功能定位,未来天河区还将系统集成推进近14公里的碧道建设,打造“水清堤固、岸绿景美、悦人驻产”的魅力天河。

  小名片 斑头鸺鹠

斑头鸺鹠是鸮形目鸱鸮科鸺鹠属的鸟类,体小而遍具棕褐色横斑,俗称“小猫头鹰”。因羽毛上饰有许多条纹,又名横纹鸺鹠。目前数量稀少,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斑头鸺鹠为留鸟,栖息于从平原、低山丘陵到海拔2000米左右的中山地带的阔叶林、混交林、次生林和林缘灌丛,也出现于村寨和农田附近的疏林和树上。在广州,像中山大学南校园、白云山等地时常有斑头鸺鹠出没。

它们主要以蝗虫、甲虫、螳螂、蝉、蟋蟀、蚂蚁、蜻蜓、毛虫等各种昆虫和幼虫为食,也吃鼠类、小鸟、蚯蚓、蛙和蜥蜴等动物。大多在白天活动和觅食。它们不但能飞扑地面上的白鼠、蜥蜴和蛙类,也能像鹰、隼那样在空中追捕飞鸟和昆虫。因为鸣叫声很像有辘轳的车轮声,所以在我国古代被称为“鬼车”。

每年的3-6月是斑头鸺鹠的繁殖期。高大乔木的树窟窿、古老建筑的墙缝和废旧仓库的裂隙,都是它们选择筑巢做窝的理想地点。每窝产卵3-5枚,多数为4枚。偶尔多至8—9枚和少至3枚。卵为白色。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化期为28-29天。

采写:南都记者 夏嘉雯 实习生 陈卓睿 李焱彤 

摄影:赵广胜 谈小华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