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下雪的武汉街头。 南都记者 陈冲 摄
□ 文/李荣(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一)
“李老师,我觉得我们的咨询这周可以结束了。”
2月21日上午,我收到小江的微信留言。
小江是一名大三学生,从高中时就有抑郁倾向,半年前找我开始网络咨询。
我回复了他一个笑脸的表情,然后问他:“可以说说你最近的情况吗?”
不一会,收到他发来的一段文字:
“疫情期间,我就待在家里,学校开不了学,我可以心安理得宅着。高中同学群里传出我们高中的语文老师,一家三口都被感染了,他儿子在读博士,也不知道最终能不能治愈……同学群里一片唏嘘感叹。我平时很少发言,只默默在心里祝愿老师一家能早日转危为安。
闭门不出,我反而心静了很多,之前一直担忧焦虑的保研问题,似乎也没那么重要了。我关注疫情,看到那些逝去的生命,他们生前身后的故事,突然意识到,一个人,他的生命是自己的,但这条生命的存在或逝去,对于他身边的人,却有着无法想象的影响……我和您说过,我之前多次想到过轻生,我觉得活得一点都不快乐,也没有任何意义。我一直把自己禁锢在自己的感受里,从来没有释放他,允许他抽离出来看看周围,去感受世界。我想我这段时间想明白了您以前和我说过的抽离及上帝的视角的意思了。”
我回复他:“一个人的生命属于自己,但这条生命的存在却对身边的人有着无法想象的影响。相信你今天的感悟,对你今后也会有很深远的影响。”
“嗯嗯,是的。”他迅速回复了这句话,也附上一个笑脸。
最后我们互道平安,这个案例画上了一个句号。
(二)
小江是我接访的来访者中为数不多选择用网络形式进行的。
他的原生家庭是他抑郁的很大成因。
小江的父亲很好面子,脾气暴躁,经常情绪失控,无端就会发火。小江学习很刻苦,学习成绩从小到大一直名列前茅,但即便如此,小江说,他的整个成长过程,还是经常莫名其妙挨父亲打骂。
小江说,多年来母亲一直选择隐忍,丈夫打骂完,她才敢走近儿子身边,检查小江身上的伤痕,然后无声地落泪。
小江总记得母亲心疼又无助的表情,他说有时觉得妈妈比他还可怜。
好在学校的老师对小江都很好,小江靠着这些支持,以理想的成绩考上了一所省重点大学。
每周一次的咨询,我曾多次听小江对我讲起他的小学、中学和大学遇到的好老师对他的鼓励和支持,显然,他铭记这些知遇之恩。
很多时候,我静静听他倾诉,引导他多讲一些记忆里这些温暖的时刻,然后问他当时的感受,及现在回忆起来当下的感受。
一个内心绝望的人,很多时候就是靠体内还存留的那些星星点点的火光,扛过冰冷长夜的。
抑郁症的康复之路是一个曲折而复杂的历程。来访者需要对自己的致病心理有准确认识,并具有一定分析能力;生活、医疗条件有保障;并且能得到足够的社会支持。即便这些条件都具备,来访者还要用本人的求生欲和自制力与抑郁打一场持久之战。
咨询过程中,我从来没有说教过,没有问过小江“如果你轻生了,在意你的亲人和师长朋友会有多伤心”之类的问题。我知道,这需要来访者自己去感悟。犹如一只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才是新生。
心理咨询的作用是有限的,尤其对抑郁症来访者,心理咨询是药物治疗之外的辅助手段。咨询过程中,“陪伴”其实特别重要,“找出问题”“解决问题”都不应该是心理咨询原本的模样。来访者的内心的冲突和需求被“看见”,便能增加他直面的勇气,因此迎来光明。
“偶尔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在安慰。”特鲁多医生的这句墓志铭,同样适用于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师不仅是一个“治疗者”,更多时候是一个“助人者”“安慰者”“陪伴者”。
心理咨询,如同培育植物的过程,润物细无声,然后静等花开。
(三)
庚子鼠年春节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计划。居家隔离、等待开学的日子,铺天盖地的疫情新闻、感染人数的不断攀升、那些蓦然逝去的生命……给很多人的心理带来了无可避免的冲击。
但在这突然闭门谢客的日子,也给了很多人重新审视生命的机会,比如小江。
我想,他一定思考了很多,才有了如此深刻的领悟。
人生无常,但很多时候,人性的自恋被无限放大,乃至产生一种幻觉:我的人生一定要按我理想的状态存在。
如果做不到,就转向向内攻击——那就是我不行,我不够优秀,我没有价值,甚至,不配活着。
也许当人类经历过在灾难来临时措手不及、束手无策的痛苦之后,痛定思痛,才突然意识到,原来,生命是如此渺小和脆弱。
这种自恋的打破,才有助于一个人从内心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事实:有限的生命历程中,很多事,是我无法掌控的。
那么,我们该如何度过我们的劫后余生?
生命中,以前,有哪些是值得我们珍存的?今后,有哪些是值得我们在意的?
善待生命,不光因为曾给予了我们温暖和星光的人,我们还要回报;未来有那么多未知的美好还值得期待,激流险滩等待我们去跨越;更因为我的存在,那些真正爱我们的亲朋,会欣慰和心安。
这何尝不是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呢?
我的抗疫故事
征文启事
你是如何与疫情抗争的?身边又发生了哪些可歌可泣的抗疫故事?南都语闻现征集“我的抗疫故事”。写下你的所见所闻,用文字传递温暖。
体裁:
非虚构(文言文、诗歌除外)
字数:800-3000字
征文对象:面向爱好非虚构写作的所有创作者
截稿时间:2020年3月31日
投稿邮箱:请将作品发送至nanduzaocha@126.com,邮件命名为“我的抗疫故事+姓名”。请在作品正文文末留下您的姓名、联系电话。如有配文图片或视频,请与作品一起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