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浓淡相宜阳春“味”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01月09日        版次:EA02    作者:黄韵

  食货志

  黄韵  广州  研究生

我的家乡在粤西的小城阳春,属阳江的下级市。和阳江相比,阳春显得比较低调,更有着广东小山城安稳平和的特征,得益于清新无污染的水土,阳春盛产优质稻米。因此阳春美食建立了一支庞大的米制品队伍:团、粉、卷、糕、饼等等,不一而足。家乡人嗜吃粉皮,特别是传统的手工制粉。手切粉虽不如机制粉那样薄,切得也不够均匀,但新鲜从竹制蒸笼上揭下来、透着浓郁米香油香的切粉足以征服任何一个老饕的味蕾。回到老家,无论有多晚,人们最念念不忘的就是去熟识的食店吃一碗粉。猪杂粉牛腩粉、汤粉炒粉、生捞熟捞……闭着眼睛选一种都好吃。我个人觉得,本地河粉好吃的秘诀除了优质的米浆,油也是一大重要因素。本地的粉皮多用新鲜花生油,比别的油更加喷香扑鼻。爆过的蒜米熟油,淋上生抽,撒上葱花,是粉皮的绝佳伴侣。深夜一大碗香油捞粉下肚,优质油脂与碳水化合物的美妙碰撞,灵魂于此刻得到了无上满足。

猪肠碌是河粉的近亲,也是最受阳春人民喜爱的食品之一,无论是早餐午饭还是夜宵都能见到它的身影。猪肠碌和广州的猪肠粉近似,区别只在于有馅无馅。粉皮蒸熟摊开,撒上豆芽、花生碎或萝卜丝,卷成猪肠状,均匀切块,可以蘸酱油吃,也可以跟河粉一起炒。软嫩香滑的粉皮加上清脆的菜蔬,是跟斋粉不一样的双重口感。

南方人对米制品有很多称谓,潮汕有粿,客家有粄,对应到阳春就是“孖”。阳春人习惯把饼类称作mā,本字应该是米旁马,但是出了阳春就没有这个字,所以只能委屈“孖”了。钵仔孖是阳春特有的一种米制糕点,算是粉皮的加厚版。大米熬成浆后盛在一个小瓦钵里静待米浆凝固,成型后加入各种调味料蒜子油使其米香与之混合,口味轻重自选。这种小吃很简单,在阳春街头随处可见,价格也很低廉,要做好却很考验功夫。好些手生的夫娘(已婚妇女)做出来的钵仔孖不是太软就是太硬,糟糕的时候还可能遇上夹生的。

一些嘴挑的长辈还会叹息现在的钵仔孖越做越不用心。新鲜出炉的钵仔孖洁白如玉,软硬适中,用竹签分割成一行行一列列的方格,酱油和花生沫顺溜地滑进了方格的缝隙中,使得钵仔孖更加入味,吃起来有种不输肉类的丰腴肥美的口感。家长带小孩逛街或许不会给他买糖,但是小孩要吃钵仔孖,是肯定会满足的,还会吃得一个个空钵堆成小山。

家乡现在还有趁墟的习俗。到了墟日,上集市看看平时商店没得卖的杂货、挑挑市场难得一见的草药、摆摆自家剩余的农产品、修修家里的厨具电器,累了饿了就坐下吃碟肠卷或者钵仔孖,还能去桥底下理发摊剃个头,过了晌午便满载而归。这是我年过八旬的外公务农之余的日常活动,也是阳春人的固定节目。

阳春的粘米、糯米食品也同样出彩。白色的豆糠糍(白糖芝麻花生馅的糯米糍)与黄色的灰糍(粘米粉或糯米粉加草木灰水和面,搓成小坨面团,蘸蜂蜜吃);婚嫁节庆的送礼佳品麻葛和印孖(叶贴);除了绿豆猪肉不加任何馅料的“清新版”咸裹粽;只有枧水加糯米、需要蘸蜜糖吃的灰裹粽;大份料足、冬至必吃的“无馅版汤圆”咸圆子……曾几何时我也对这些家乡小吃不屑一顾,认为不如外面的糕点丰盛精致。如今我才明白,淡极始知花更艳,返璞归真的家乡味道才最为可贵。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